s 阅读页

7.办学育才

  张之洞历来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他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期便开始了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活动,但大规模地推行新式教育则是在他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新式教育,主要有以下内容:

  (1)建立各类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中,京、津、沪、宁、闽等地陆续开办了少量培养军事、洋务人才的学堂。但是,无论从新式学堂的数量、规模,还是从专业门类的配套,各级教育的衔接体制等方面衡量,张之洞在湖北的教育兴革,都堪称后来居上,领先全国。

  是时,张之洞一面对早期兴办的旧式书院如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等进行改革,一面又大量兴办各类新式学堂。

  两湖书院是当时湖北著名学府之一,由张之洞在1908年创建。由于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款,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每省员额200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40人。书院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6门,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开办之初,每月考试一次,称为“月课”。1896年以后,改为“日课”,即按日上课听讲,类似新式学堂的班级授课制。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两湖书院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史学家沈曾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地理学家邹代钧、数学家华衡芳都曾在此执教。

  张之洞在兴办洋务过程中,深感实业、外语人才的缺乏。90年代以后,他在实业教育方面特别注重,也兴办了不少实业学堂:

  一如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他奏称学堂宗旨:“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学堂设于武昌城内铁政局旁,刚开始设有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科,学制五年,每科计划招收20人。1896年以后,学堂将算学科移入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两科因无合适教材而停开。仅留方言一科。开课语种为英、法、德、俄4科,后又增设日语。每科学额30名。录取条件是“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入学后饭食、学习用品均由学堂供给,为了促使学生专心学习外语,学堂规定不准学生学习科举考试内容,毕业后,学生必须以所学外语才能为国效力。如找借口“改习卑下之业,甚或不自爱惜,受洋行雇充翻译”,必须缴还所有学习费用。1901年以后,自强学堂改为文普通学堂。

  又如湖北方言学堂。1898年,张之洞又设立以培养外交人才为目标的方言学堂,刚开始是在自强学堂内选拔其品端文优者,后来也招收普通中学毕业生。学习历史、地理、公法、交涉等课程,并分别学习英、法、德、俄、日语,学制五年。方言学堂后发展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是今天著名学府武汉大学的前身。

  此外,还开设了算学学堂、农务学堂、矿业学堂、工业学堂、方言商务学堂、驻东铁路学堂、军医学堂等,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20世纪初年开始,张之洞兴学的重心转移至普通教育。在他的倡导下,湖北地区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学堂成龙配套的普通教育体系,开全国风气之先。是时,武昌城内设初等小学42所,城外设17所;设高等小学堂5所。张之洞还以原自强学堂为基础,开办文普通中学堂,学生240名。学生年龄15至24岁。开设伦理、经学、中文、外语、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历史、地理等12门课目,4年毕业。另外,他还开办了文高等学堂即两湖大学堂,1903年以两湖书院改建为基础,以培养术德兼优的“通才”为目标招生120名,开始主要招收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优等生入学,后来也招收文普通中学堂毕业生。

  设学科8门,其中中西公共学4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4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

  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1年,再习专门之学3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随着各类新式学堂的开办,师资问题日显突出。张之洞又陆续开办了一批师范学堂。最著名的有湖北师范学堂、两湖师范学堂等。

  湖北师范学堂于1902年在武昌宾阳门南开办,课程除普通中学堂所开设的课程以外,另开设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招生120名,学制2至3年。为应付师资急需,又开设有速成科,一年毕业。学堂以廪生陈毅、举人胡钧为堂长,又聘日本师范教员一人为总教习。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1904年,张之洞拨出库平银4.3万两巨资,将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师范学堂,又设初等、高等小学堂各一附属于内,作为学生实习之处。学校规模宏大,设仁、义、礼、智、信五斋,计划招生1200名,号“千师范”,学制5年。实际招收700多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即为该学堂毕业生。

  此外,还有湖北师范传习所,实为简历师范,这是我国教师进修学校的开端,所学课程有教育学、教学法、学校管理等。

  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各地纷纷办起新式中、小学堂。不久,张之洞发现合格师资力量不足,小学教育质量不高,于是令各府将所设中学堂一律暂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或先办速成师范,或先办师范讲习所,又在省城开设6所支郡师范学堂,分府录取,为各地培养合格师资。另外,张之洞还创办了湖北敬节学堂、湖北育要学堂,培养幼儿教师和婴儿保育员,开我国幼儿教育之先河。

  为了营造文化氛围,给学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张之洞还筹设了中国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904年,由张之洞筹划创办,湖北巡抚端方具体督办的“鄂省图书馆”开馆,馆内汇集各书院、学堂遗存书籍约4万册,分南北二楼储藏,同时开放阅览,收取少量的阅览费。其采用的西方近代图书馆的整体营运模式及对外开放性一改我国旧时藏书楼面貌,虽然发展缓慢,但对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大量派遣留学生

  中国学生出洋游学,始于19世纪70年代。从1872到1875年,由容闳主持、选派了10至16岁儿童120人,分4批赴美游学。其后,又陆续有不少青少年学生留学欧美、日本。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十分热衷于派遣学生出国游学。张之洞所著《劝学篇》中“游学”一篇开宗名义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在派往国家的选择上,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一则日本路近费省,二则易于考察控制,三则相对于欧美语言,日文更便于中国学生掌握,四则日人已对西学作了选择介绍,便于学习。向日本派出留学生,是百日维新中的举措之一,虽然后来维新失败,但这项政策并没有中止。这一年的10月25日,总理衙门电示南、北洋及湖北各派武备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军事。11月23日,湖北率先选派武备学堂、两湖书院的学生20名留学日本,其中包括傅慈祥、吴禄贞和张之洞的长孙张厚琨,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5岁。第二年又选派自强学堂东文学生5名、枪炮厂工匠9名,工程学弁勇6名,共20人赴日本学习枪炮制造。在湖北的带动下,南、北洋和浙江等省也先后向日本派出留学生。由于风气渐开,留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907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5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360余名,占了1/4,所以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留学日本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一种时尚,这与张之洞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1901年,张之洞就中国的人才培养问题奏陈朝廷,提出广设文武学堂、变革科举制度和奖励游学的建议。在奖励游学一条中,他建议鼓励个人筹集经费出洋留学,并对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学成归国后,经过复试,同样按照等第授予进士、举贡出身,优奖录用。这些建议得到朝廷的采纳,定为政策,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张之洞成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最多的人。

  (3)引进国外人才

  张之洞治鄂近20年,任内大力倡导和推进实业、军队、教育及社会文化事业的近代化进程,除了大量引进国外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以外,还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各种专门人才。

  近代中国引进国外人才非自张之洞始。早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先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即聘用英、法、美等国军事人员,后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又聘用了外国技术人员,但数量都不多。福州船政局包括附设学堂,是聘用外国人员最多的单位,有大约50名外国人员。

  张之洞在湖北开创的局面比他的前辈要大得多,他引进的国外人才不仅数量大,而且门类多,包括铁路、矿冶、钢铁、机械、兵工、纺织、制革、军事、警察以及普通和实业教育等。张之洞在湖北究竟引进了多少国外各类人才,没有精确的统计,其总数应当不少于250人,他无疑是晚清时期引进国外人才最多的地方官员。

  张之洞引进人才的指导思想是权操自我,为我所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根据实际需要,引进最急需的专门人才。甲午战争前后,他以主要精力抓近代工业企业的兴办,这时引进的人才主要是工程师、矿师、农艺师、工艺师、技师、总管、监工、匠首、工匠等工程技术人员,多达144人。1900年前后,张之洞的工作重点转向练新军、兴学堂、译西书,这时引进的人才多为军事教官、文武学堂教师和专职翻译。他不作盲目引进,如创设工艺学堂时,需要聘用两名日本工艺师,张之洞就提出规定的条件:能够根据湖北物产的特点,自己动手制造新法之物,并传授给中国工匠才能聘用。日本人松平康国受聘为湖北武备学堂教官时,提出要随带几名亲信来华“以资臂助”,张之洞明确回复:“此事须视湖北相须与否,由敝处裁定”,断然拒绝了日方的附加要求。

  第二,规范合同,明确主、雇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义务,使人才引进趋于法制化。早期人才引进,主要是雇用已在中国的外国人,往往凭着个人私交,把局厂的创建委托和承包给外国人,如英国人马格里之与金陵机器局,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之与福州船政局,然后由洋员再去物色雇用其他外国人,缺乏严格的合同约束,主、雇双方的责权关系不明,导致洋员专权要挟、挥霍局款等不良后果。张之洞显然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在引进聘用外国人员时,都要分别与受聘人签订聘用合同,合同载明受聘人必须听从中国官员节制调遣,必须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如“不遵厂规,随时撤换”,必须“尽其所知,教习华匠”,军事人员则规定其“断不能干涉带兵之权”。合同期限一般是先定一两年,“如有成效,再行展留”,张之洞说,这样“较为活便”,去留权在我方手里。1904年,张之洞依据合同,决定辞退武备学堂聘用的3名德国军官,德方甚为不满,意欲干预。张之洞强硬答复:“期满辞退,事所常有。鄂省聘用东、西洋教员甚多,或辞或留,无关交涉,在我自有主权,德领事何烦过问,德政府何至于愤?”

  第三,高薪延聘,优礼有加。对于决定引进的外国人才,张之洞根据其“学术深浅,官阶崇卑”,分别给予高出国内同类人员一两倍甚至数倍的薪金。如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和文武教习月薪最高为700两,最低为140两,国内类似人员月薪最高为200两,最低为24两。本国人员除薪金外,有的人有夫马银一项,类如外勤津贴,外籍人员虽无此项津贴,但外出公干都是实报实销。按照合同规定,张之洞还为外籍人员支付来华及回国的路费,提供相应规格的住房、家具和支付房租、医疗费及因公致残和死亡的抚恤费等。在枪炮厂支给德籍工程师古式尔的一份回国薪水川资明细表中,列有以下七种票据:400镑银票一张,系4个月薪水;50镑银票一张,津贴途中薪资;8镑6先令8便士票一张,是4个月医疗费(查合同载每年25镑,今按照摊算补齐);4先令8便士票一张,是十月份零用费;21镑票一张,是由妈阿海口至德国麦德火车费,4镑5先令一张,是行李托运费;洋例银484两一张,是回国船资各费。这是遵守合同和尊重外籍人员合同利益的一例明证,体现了张之洞在国际交往中的大度和气派。

  §§四 自强遗梦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