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六、三峡出土的隋、唐、五代瓷器

  (一)隋代(公元581—618年)

  隋代时间虽仅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它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以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流域各地的联系,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为各地商品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陶瓷手工业亦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有了新的发展。在继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这时已是从青瓷发展到白瓷的转变时期。其新的成就是北方河南巩县创烧了成熟的白瓷;而在南方,以江西洪州窑为代表的青瓷,在装饰艺术上运用以模印的树枝、朵花纹为主体,辅以篦画纹、弦纹等,穿插、交错组成二方联续与团花纹,饰于碗、盘、壶、瓶、罐的表体,这种装饰既是隋代的新创,也是仅盛行于隋代;在长江上游的四川邛窑率先在魏晋时的褐色釉下彩启迪下,创造了釉下褐、绿、黑、白彩绘瓷。这些重大成就,为后世长沙窑釉下彩及五彩缤纷的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称隋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反映在三峡库区的出土瓷器,虽目前尚未发现巩县白瓷,但南方独具特色的洪州窑青瓷、邛窑釉下彩绘瓷均有出土。

  1.洪州窑

  洪州窑(又称丰城窑),位于江西丰城曲江乡的罗湖村,散存于赣江流域的西岸。烧造历史自东晋、南朝,直到隋代。胎黄白,釉色青绿、黄褐或酱紫色,明亮有玻璃状透明,多数有细小开片。最具特色的是,常于器表模印树枝纹、芳草纹、朵花纹,辅以篦纹、凹弦纹,巧妙的间隔、交替组成图案。

  (1)圆形残砚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釉色青绿闪黄明亮。砚面无釉鼓凸,周有高水槽,残存一珠形足。

  (2)高足盘残件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浅弧壁,坦底,内印芳草纹,辅以篦划纹、交替刻画圆圈纹组合纹饰,口沿以二凹弦纹为边栏,图案简洁,极具隋代纹饰特征。釉色青绿闪黄,有细小开片。

  (3)高足折腰残盘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盘壁折直,坦平底,盘内模印双弦纹之花朵纹五个,交错有五芳草花枝纹,环绕中部的四同心圆纹内模印花朵纹组成图案,此纹饰与标准的隋代纹饰完全相同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釉色青黄,积釉处呈墨绿色,有细小开片。

  (4)青釉瓷钵

  1998年出土于万州,敛口,方唇,圆弧壁,平底,釉色青绿,下腹无釉。内壁沿下饰四凹弦纹,腹作五齿竖立篦划纹多组,绕于模印莲花莲蓬纹上福建省考古队、重庆万州区文管所:《万州涪溪口遗址第三期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年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3页,。

  (5)青釉鸡首流残件

  2002年出土于云阳明月坝。鸡首眉眼刻塑清晰,鸡冠挺立,长颈高昂,是隋代鸡首流的特征。胎灰白,釉青黄,有细小开片,积釉处呈墨绿色。

  2.邛窑

  邛窑,位于四川邛崃市南河十方堂,分布于邻近的大鱼村、尖山子及固驿镇的瓦窑山。始烧于东晋,终于南宋,经历了约九个多世纪,初期以青瓷为主,至隋创造了高温釉下褐、绿、白、黑彩绘装饰,唐时以邛窑三彩著称于世。邛窑系的陶瓷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遍布在长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流域共13个县、市。它是中国高温釉下多色彩绘瓷的先驱,对后世长沙窑釉下彩绘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米色釉盘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敛口,方圆唇,浅弧壁,圜底,内满釉,外胫底无釉,有白色化妆土,无化妆土处釉呈深青色,缸胎。高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厘米。

  (2)黑釉圆圈纹罐残片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釉色黑亮,短颈,丰肩。颈上绘白色圆圈纹,肩饰白色大圈套小圈的联圈纹,环于肩上,黑白分明,纹饰绘制娴熟,疏密大小一致,是难得的佳作。

  (3)炒米色釉联珠纹洗残片

  2002年出土于云阳明月坝遗址,釉下有白色化妆土,肩腹上所绘的釉下褐色、微显绿色的联珠纹与线绘花瓣组合成花朵纹,间隔的圆圈联珠纹交错绘于器,其纹饰与邛崃固驿镇瓦窑山窑出土的隋代联珠花朵纹洗极为相似。

  (4)青釉小碗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敛口,尖圆唇,上腹圆弧,下腹内收,小平足。外沿一凹弦纹。釉色均匀润泽,下胫足无釉,此器当为邛窑系的成都青羊宫窑。高5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3.5厘米。

  (5)青釉中碗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敛口,方唇,上腹圆弧,下腹内收,小平足。外口沿与上腹各有一凹弦纹。釉剥落,仅有白色化妆土,下腹足无釉,高5.2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5厘米。

  (6)青釉大碗

  2002年出土于云阳明月坝,敛口,平唇,扁圆腹,小平足,釉色青绿,胎灰黑。内满釉,有六支烧痕,外半釉,釉下露白色化妆土,未有化妆土处,釉为墨绿色,露胎处呈铁红色。另两件为深圆腹,其他均与此相似,高6—7厘米、口径14—15厘米、足径3.8—4厘米。以上的青釉中碗、大碗的造型、质地及装烧工艺,在成都平原的新津、灌县金马窑多有之。

  (7)青釉杯

  2002年云阳明月坝出土,敞口,尖唇,深腹,小平足。釉色青黄,均匀,内满釉,外下足无釉,胎黄白,露胎处呈铁红色。全器做工精细,形体端庄,高6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3.5厘米。

  3.越窑系青瓷杯

  2002年出土于忠县中坝遗址,敛口,圆唇或尖圆唇,圆弧壁,小平足。白胎,釉色青绿、匀润,下胫足无釉,这类型的杯,在万州、云阳、丰都均有出土青海省考古所、南京师大文博系、万州市文管所:《万州大地嘴墓地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云阳县文管所:《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都县文管所:《丰都汇南墓发掘简报》,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7,第707页,9·2、3.另在河南安阳相州窑亦有类似器物。高4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3.8—4厘米。

  4.寿州窑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以烧青瓷为主,始烧于南朝,经隋到唐。隋代瓷器以生活日用餐具为主,其壶、罐、注子、高足盘也是常见之物。胎多灰白,釉面光润,厚者有蜡泪痕,多施半釉,到隋晚期饰有化妆土。花纹装饰有刻画花、印花、贴花和捏塑等,刻画花纹以仰覆莲纹为主,印花是用圆形花模,戳印于器表,有花朵纹、卷草纹、波浪纹、鸟兽纹、云龙纹,而以花朵纹卷草纹最常见。

  (1)青釉仰覆莲纹钵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敛口,斜肩,圆鼓腹,平底。胎灰白,釉色青黄,施半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外口沿二凹弦纹,肩至下腹刻画桃尖形状仰莲纹六瓣,刀法流畅娴熟,纹简形美,高12.5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5厘米。

  (2)青釉刻画波浪纹钵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敞口,宽沿,斜壁平底,胎灰白,釉色泛白,有白色化妆土,外半釉。唇沿一凹弦纹,内底有八支钉痕,用五同心圆纹绕以四根篦划尖圆不等的八瓣纹,其外又以四凹弦纹配饰,组成团花纹饰满器底,内口沿作三凹弦纹,内外腹壁均用五根篦划波浪装饰,虽刻画手法显得粗犷,但仍形成整个画面的碧波涟漪之美。高9.5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7厘米。

  (3)青釉四系残壶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口残,细短颈,斜肩,深椭圆腹,平足(假圈足),胎灰白,釉色青黄,有脱落,下腹胫无釉。肩作四横式桥形系压于二凹弦纹上,由肩至腹中刻画七瓣大小不等的覆莲纹,以一凹弦纹为边。造型端秀,具有隋代的典型特征。残高16.5厘米,底径6厘米。

  (4)青釉碗

  有小、中、大三等碗,小碗青绿釉,下腹无釉,胎灰白,釉垂流欲滴,高5.5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3厘米。中碗,形制与小碗相似,皆敛口,圆腹壁,小平足,此碗釉色青灰,厚薄不匀,外壁半釉,高7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5厘米。大碗,与中碗略有别,直腹壁,外沿六凹弦纹,与中碗一样皆有白色化妆土,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厘米。

  关于莲花纹装饰多在南朝;桥形系多在东晋至南朝,而独隋代寿州窑仍以此为时尚,安徽隋开皇三年、六年墓均有此装饰胡欣民、王丹丹:《谈隋代寿州窑与湘阴窑瓷器的异同》,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5.湘阴窑

  位于湖南沿湘江的湘阴县城一带,以烧青瓷为主,始烧于东汉,西晋至隋、初唐是它的繁荣时期。隋代瓷器以日用瓷为主,胎多灰白与灰青,釉色有青釉、黄釉、褐釉,局部因窑变而呈乳浊蓝或紫色。一般釉莹洁,具有透明感,釉面多有开片,施半釉。花纹装饰有印花、刻花,以印花为主,主要纹饰有花朵、草叶、同心圆纹以及几何直线纹,这些纹饰相互交错配饰,多以单件模印联缀成团花纹或带状纹,湘阴出土的隋大业六年(610年)印花纹瓷器为其重要代表周世荣、郭寅仪、周晓赤:《汉唐湘阴窑青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青釉盘口六系壶

  2002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敞口,尖唇,盘壁外鼓棱,底壁伸出盘壁,长颈,圆肩,腹残。肩作六横式高桥形系压于二弦纹上,此形与湘阴隋大业六年(610年)墓盘口壶上段完全相同。胎灰白,釉色青黄,积釉处呈青绿色。

  (2)青釉印花高足盘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敞口,尖唇,坦底,高喇叭圈足,胎灰白,釉色青黄均匀,外下足无釉。内底模印绕花朵的四凹弦纹,四周又以三把芳草纹与三直线纹交错组成团花纹,这种纹饰是湘阴窑隋代的典型纹饰。高6.2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6.2厘米。

  (3)青釉小碗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敛口,圆腹壁,小平足,釉色为青釉泛灰、青釉泛黄或青黄釉中局部因窑变而成的乳浊状闪蓝闪紫色等。皆半釉,胎灰白。高5.7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2.8厘米。

  6.印花纹碗形残件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此器与其他隋代青瓷共层,不知为何窑口,但印花纹别具特色,值得研究。

  (二)唐、五代(公元618—979年)

  唐、五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皆卓越辉煌,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代表。在商品经济的驱动下,中外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兴旺,陶瓷手工业为适应中外贸易的需求,更迅速地得到发展,这时瓷业兴盛,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窑系,并称为“南青北白”;与此同时,长江上游的邛窑三彩,中游的湖南长沙窑,亦与邢窑、越窑媲美,并作为新兴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经20世纪初期的考古发掘,在埃及9—10世纪的佛斯塔特遗址与两河流域的底格里斯河的萨马拉遗址,均出土有邢窑、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与邛窑釉下彩瓷残片。

  五代瓷器除沿袭唐代各窑外,新增的主要的民窑有:辽三彩,衡州窑青瓷,安徽、江西的青白瓷等。

  三峡库区出土的唐五代瓷器的主要窑口有北方邢窑、定窑白瓷;南方的湘阴窑青瓷、长沙窑与邛窑釉下彩瓷及越窑与其他青瓷等,但以长沙窑、邛窑为主。现以窑口为单位选取主要瓷器简述如下:

  1.湘阴窑

  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关一带,始烧于东汉,西晋至初唐是它的繁荣时期,胎多灰白,釉色以青绿为主,次是青黄、青褐,釉面有细小开片,以烧日用瓷为主。

  1978年万县出土了一批湘阴窑青瓷。这批青瓷是唐永徽五年(公元655年)冉仁才夫妇墓的殉葬品,共计102件,若此墓不被盗掘,其数量将更多。青瓷品种有日用器、冥器两大类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万县唐墓》,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第503页。

  日用青瓷有盘、杯、钵、瓶、唾壶、烛台、砚、勺、棋盘等,皆釉色青绿闪黄,有细小开片,造型多隋代遗风。

  冥器有悬山式房屋、长方形船形灶、磨盘、车轮、俎案、瓷塑等。冥器中的瓷塑最具艺术价值,人物俑、动物俑皆生动传神。

  (1)人物俑

  有武士俑、武吏俑、骑士俑、文吏俑、侍从俑、乐伎俑等。

  ①武士俑。头戴盔胄,身着鳞片短袖盔甲,内穿紧袖衫,外套护心背夹,下裳至足,双手执盾,护卫齐备,整装待战。面相威严精悍,眉眼上挑,鼓目怒视,鼻翼张阔。有的张口露齿怒吼,声震四方;有的闭口咬牙,使劲吸气,大有同仇敌忾,气吞山河之势,皆让人望而生畏。高47厘米。

  值得重视与注意的是,护心背夹与盾牌的纹饰,均以联珠纹、五至六瓣宝相花饰与淡淡的褐彩组合构图。护心背夹似蝴蝶展翅状,翅的中心各印六瓣宝相花九朵,有的花上还以淡淡的褐彩渲染。其盾牌纹饰,两侧画直线凹弦纹为边框,框内各饰十朵六瓣宝相花加淡褐彩,正中主题纹饰为圆珠连缀的圆形花圈纹,圈内以一黑褐圆彩为花心。花圈上下各以两朵带褐彩六瓣宝相花相拥,下部配以乌龟纹,组成一幅色彩淡雅,刻画精微细腻,别有情趣的创新纹饰。

  其联珠纹在隋代邛窑就率先使用,又名牟尼珠纹,宝相花又名莲花,都是佛教艺术之代表。这种佛性纹饰早在南北朝青瓷中就已流行,而在瓷塑人物中展现,至少在目前考古发掘中湘阴窑的艺术成就是领先的,这也是中国瓷塑艺术的又一新创造。

  ②武吏俑。头戴高冠,身着折领衣,下裳至足,皆手执环柄带鞘刀。面相多须髯满腮,微露笑容或体态强壮,持重威严。除汉人外,尚有胡人,均武艺十足,生动传神。高约22—27厘米。

  ③骑士俑。身穿铠甲,头着盔胄,一手勒马,一手执兵器骑于装有铠甲的马背上或骑于无铠甲的马背上,仰视前方,神情紧张,或眼见战绩胜利在望,迎视前方,双手高举鼓棒击鼓助战,露出欲胜的微笑,皆栩栩如生,大有一派兵强马壮、战功辉煌之势。高24—26厘米。

  ④文吏俑。头戴高冠,身着折领衣,下裳至足,气宇轩昂,面露微笑,仪态温文,双手笼袖拱手胸前,颇有足智多谋之仪态。高22—27厘米。

  ⑤侍从俑。男侍从俑头戴帽,身着折领或翻领衣,下裳至足,手曲于胸,面相畏惧或微笑。女侍从俑眉目清秀,发作单髻,或绾盘于头,皆身段修长,上胸袒露,长裙曳地,手持镜盒、杯、抹巾等,均仪态端庄,表情温顺,无论男、女侍从俑,皆形象真切。高23—25厘米。

  ⑥乐伎俑。头绾高髻,眉宇秀雅,五官端丽,或弹琵琶,或拍腰鼓,均袒胸着裙,作跪坐演奏,神态自然,既表现了悠闲自娱的情态,又有伴奏之激情。高18厘米。

  ⑦牵马、牵骆驼俑。头结巾,身穿圆领衣,足着褐色长筒靴,面善纯朴,将驯马、驼如驯子的爱抚心理刻塑得淋漓尽致。高24厘米。

  (2)动物俑

  ①人首鸟身俑。昂首挺胸,首发中分绾髻,面像秀美,腰身直平,展翅欲飞,翅羽鳞次清晰,尾羽翘立,足爪着地,似欲立即腾飞之状,全形略似飞天女神。高8厘米。

  ②生肖俑。生肖俑共12个,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此仅有龙、马、羊。为龙首、马首、羊首人身,皆穿折领宽袖衣,双手执笏板于胸前,盘腿而坐,衣衫飘逸,遮盖双腿足。高18厘米。

  ③马俑。头小耳立,鬃毛飘立,四肢结实,身配鞍、镫,颈臂围饰响铃,前腿挺直,后腿下蹲,作即将奔跑或整装待发状。高16—22厘米。

  ④骆驼俑。作行走回首探望状,嘴半张欲叫,背脊双峰凸起,峰间驮囊袋,后尾下垂,骆驼特征塑造逼真。高23厘米。

  ⑤牛俑。昂首立耳,肩峰拱凸,身躯肥壮,尾下垂。口衔镳,鼓眼,作奋力前奔状。高15厘米。

  ⑥家禽俑。有羽毛丰厚、伏卧欲起的母鸡,有昂首、凝视、鸣叫的小鸭,无不生动传神。长8—9厘米。

  据《四川万县唐墓》记载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万县唐墓》,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第505—510页。总计以上瓷塑与瓷器日用品器共计103件,日用器(包括冥器)22件,瓷塑象生瓷81件。

  在瓷塑81件中,文吏俑12件,侍从、乐伎俑19件,一般动物俑6件,总计37件;武吏、武士及武装战马、骆驼、牛等共计44件。文武俑两者比较,后者多于前者,这是为什么?武吏俑中15件,即有10件胡人俑;武士俑2件全为胡人俑;男侍从俑2件,也有1件胡人俑;还有牵马、骆驼俑中6件仍有3件为胡人俑。总计胡人俑共计18个,这是为什么?

  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看,以上瓷俑,不啻是艺术精湛,就其瓷的质地,釉色的匀净,色泽的苍翠,数量之多,都是现阶段我国唐代出土青瓷俑中罕见的珍品,这位墓主人他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多瓷器珍品,其原因何在?而在唐代瓷质最优的当为浙江的越窑,笔者却以之为湖南湘阴窑所产,其根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细细研究,认真探索的。

  以上诸多为什么已事隔13个世纪有半,要今人所答,其难度较大,为了弄清墓主的基本情况,即他的出身、籍贯、经历、地位,等等,首先要研读墓志,遗憾的是因早年被盗,盗洞入水,墓志铭文在1300多年中,长期受到水土侵蚀,志文大多漫漶剥蚀脱落,所余仅是依稀的只言片语,无法贯通成文,看不见墓主人姓名、理不清其经历,但还是只有从残存志文中寻其蛛丝马迹,然后再根据线索查正史、方志或与传说。其墓志存文:

  第一块残文:

  前剥蚀“(应为‘汉’)王南郡太守虹”后剥蚀,“大夫巫山。”

  “诏封天水郡公尚漢南县主。”

  “社擅秾华飞。”

  “贞观六年除沣州刺史十一年迁□州。”

  “溢感心疾逮乎墓齿服阕除陵州刺史。”

  “迁永州刺史汜林遐镇灵丘奥壤川陆殷。”

  “君绳禁暴化行风德威骇三湘声驰七里。”

  “交踰万夫而翘首。”

  第二块残文:

  前剥蚀:“州□南浦县万州”后剥蚀“兰堂有爱。”

  “徽于景末。”

  “皇姬。”

  根据以上残文,再从地方志《夔州志》中觅其与志文相关内容或记述,果在《夔州志》中找到与残文内容一致的记载:“冉仁才,字徽文……义宁二年(隋末公元618年,唐开国之年)平绿郎有功,秩金紫光禄大夫泾州刺史(今甘肃泾川县),封巫山公。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诏加前开国食邑持节浦州(今重庆万州)刺史。贞观六年(公元631年)迁沣州(今湖南沣县)。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入朝优诏,迁使持永州(今湖南陵零县)刺史,三年九月卒于任,年五十六……五年归葬万州南浦之万辅山……”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万县唐墓》,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第513页。

  综上墓志残文与方志记载,两相对比补充,以民间传说和正史对照,即可撰写出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冉仁才夫妇墓地,在今重庆万州驸马村,当地群众称这圆锥形土堆为“驸马坟”。从两块墓志残文中的“公尚汉南县主”与“皇姬”记载推测,该墓当是冉仁才夫妇墓。据《二十五史·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十六中记载,“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为县主,从二品”。由此可见,冉仁才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民间千百年来传为“驸马坟”,名不虚传。

  冉仁才,祖籍今三峡库区重庆万州,唐称浦州,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自幼聪慧过人,习文尚武,性格豪爽仗义,文武双全,20岁左右即叱咤风云。

  他的孩提时代,是隋兴盛之时,青少年时正是隋炀帝残暴统治时期,他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隋书·杨玄感传》卷七十记载:“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骸骨遍原野,到处是一片荒凉悲惨的景象,年20岁左右的冉仁才即投笔从戎伐隋,于隋末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亦即大唐开国之年的唐大德元年,在平隋绿郎之战中,战功赫赫,成为大唐帝国开国元勋之一,当时的冉仁才年仅22岁。唐高祖李渊视其战绩卓著,气宇不凡,前途远大,赐其“秩金紫光禄大夫甘肃泾州刺史”之职,封巫山公,不仅如此,还将亲王汉南县主与之婚配联姻,召为“驸马”;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即大唐开国的第二年,又加其为前开国食邑持节浦州(今重庆万州)刺史。在任职期间,他贯彻唐高祖李渊的安民思想,体察民情,吸取隋亡的教训,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冉仁才在李渊督导下,为后来的贞观之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唐太宗于贞观初,改组中央机构,把有保守思想的官员免职,起用有才能的官吏并委以重任,即“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唐太宗表示自己“居深宫之中,视听不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贞观政要》卷三)他亲自过目都督、刺史的选用,并把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凡做“善事”的就在其名下记上一笔。兴许就是这记上一笔的累计,唐太宗李世民见冉仁才政绩优著,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将其迁任湖南沣州(今湖南沣县)刺史。唐太宗在用人上的政略也录著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之中:“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组织李靖等13人,为诸道黜陟大使,到各地巡查,升迁廉吏,征罚贪官,“问民间疾苦”。冉仁才经过查核,当为廉吏,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迁为陵州(今四川仁寿县)刺史,大约在陵州任职十五年之久。唐高宗李治即位,改元永徽,承其父制。永徽二年(公元652年),冉仁才迁任永州(今湖南陵零县)刺史,永徽三年逝于任上,年56岁。世称其政绩“禁暴化行风德威骇三湘,声驰七里”。三湘即今湘潭、湘乡、湘阴;七里即云梦泽,包括今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县以南,武汉以西的广大地域。综冉仁才仕途经历,从22岁到56岁,共34年。历任甘肃、四川、湖南等地刺史。州刺史是国家地方机构,全国州、县按户口多少为计,州分上、中、下,上州三万户以上,中州二万户以上,下州一万户以上。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州、县的长官和主要属吏都由中央任免。州、县官员一方面要负责刑狱治安、征敛赋役;另一方面要“宣扬德化”、“功课农桑”、“务知百姓之疾苦”《中国史稿》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冉仁才履职之时,正是唐武德、贞观三十多年的太平盛时,唐代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它的版图东及于海,西逾葱岭,北过大漠,南至临邑,东西九千五百余里,南北一万零九百余里。全国人口由初唐二百多万户增至三百八十万户。社会经济出现初步繁荣。据记载,“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马牛布野”、“于斯之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履不赍粮,给取于道路”。这种经济上的繁荣,政治上的稳定,就是唐代的“贞观之治”《中国史稿》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页。冉仁才一生勤政爱民,最后积劳成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冉仁才作为唐代的开国元勋,其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而那些珍贵的唐代瓷塑也为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冉仁才逝于唐永徽三年,五年迁葬南浦。照传统的“落叶归根”观念,应当年送归故里,为何迟滞两年后?推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唐高宗即位不久,国舅长孙无忌、大臣褚遂良辅政,贵族与官僚集团利益冲突,无暇顾及亲王冉仁才驸马之后事;二是冉妻县主还健在,到永徽五年(公元655年)才去世,中国封建婚姻必是女随夫,故迟至永徽五年。冉仁才夫妇曾于武德二年衣锦还乡任南浦刺史,身为驸马,迁葬时葬礼隆重,当地家喻户晓,所以其墓被称为“驸马坟”流传后世。

  关于陪葬品之丰富,凡生前所见所拥有的,在墓中均有,这当是初唐时,在统治集团和豪门贵戚中,还残袭有东汉三国之时“视死如事生”的迷信观念的流露。其瓷塑中文武官吏和军备战马齐备,人俑之中武俑和胡人俑比例大,这应与墓主人出身武将,因战功而荣升“驸马”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与武将与私家部曲队伍强大,战功卓著,希望来世再享富贵荣华的意识相关。胡人为私家武装,并非始于唐,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皆有,只不过此墓甚为突出,其原因兴许是冉仁才去世时,正是“贞观之治”后,唐之版图扩大,国富民强,中外交流更为广泛,边邻的胡人来唐谋生充当奴仆或私家武装护卫更普及与时尚。

  瓷器中的艺术珍品出自湖南湘阴窑之理由何在?

  第一,墓主人曾先后,特别去世时均在湖南任职,就地选用陪葬品是必然的。

  第二,在隋至初唐,湘阴窑瓷塑趋向精细,它亦烧制过禽兽瓷塑,如骆驼、牛、山羊、小狗、鹅、鸭。人物俑中有翁仲、武士执壶的男俑、持钵的高髻女俑、身着百褶裙的乐队中有击腰鼓……手弹琵琶的美女。人头鸟身的怪物、昂首欲奔的骏马和奇形怪状的十二生肖俑,手牵骆驼的胡人等周世荣:《岳州窑源流考》,载周世荣《金石瓷印考古论丛》,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88页。这些瓷塑品种类型和形象与冉仁才墓的瓷塑均大同小异。

  第三,湘阴窑烧青瓷瓷塑历史悠久,自三国两晋即有烧造,如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墓即有很成熟的青瓷俑。据《试探湘阴窑雕塑》介绍,其雕塑瓷胎色基本为青灰或灰白,青釉玻璃质感强,釉色青绿,有细小开片丁送来:《试探湘阴窑雕塑》,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这些特征与冉仁才墓青瓷毫无差异。

  第四,冉仁才墓,是皇亲国戚之墓,所用之瓷当为官窑烧造,湘阴窑能烧官窑贡瓷吗?据周世荣等先生之《汉唐湘阴窑青瓷》介绍,1997年在湘阴县城马王墈南朝至隋的龙窑中,即有青瓷碗印有“大官”二字,湖南省博物馆也收藏有“大官”杯,由此证明湘阴窑曾为官方烧过专制的饮食器周世荣、郭寅仪、周晓赤:《汉唐湘阴窑青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再据刘永池《浅谈湘阴窑》中所言,“湘阴窑在南朝至唐中叶为官办窑厂”刘永池:《浅谈湘阴窑》,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根据以上四点,笔者认为冉仁才墓瓷塑,应是湘阴窑所烧。同时,冉仁才墓出土这批青瓷艺术品,更有根有据地丰富完善了以上诸家的推论,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湘阴窑以及我国青瓷艺术的辉煌。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有初唐湘阴窑青瓷,主要是小碗,敛口、圆腹壁、环足,胎灰白,釉色青黄,积釉处呈青绿色,有垂流,内满釉,外下腹胫足无釉。做工较细,具有隋的遗风,高5.5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3厘米。

  2.越窑青瓷

  越窑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制造原始青瓷,到汉又率先创造了成熟的青瓷,至唐代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浙江青瓷窑系。其分布范围以余姚上林湖为中心,东有宁波、奉化;南有嵊县、仙居、临海、黄岩、乐清;西有上虞、绍兴、诸暨;北有慈溪等县市。

  越窑又称越州窑,因主产区唐时属越州而得名。唐代是越窑生产的全盛时期,尤以中唐至五代是它繁荣的黄金时节,所产之青瓷不仅全国共享,还远销中亚及海外。其瓷质、造型、色釉之美,在中晚唐诗文中,留下来不少赞美的诗篇、佳句。如陆羽《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越瓷美玉”;顾况《茶赋》“越泥似玉之瓯”;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陆龟蒙以《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茶瓯》“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中的名句,精辟地概括了越窑之质美、形美、色美。

  越窑的釉,虽以千峰翠色的秘色为时尚,并为众窑之首,但也有少量的刻花、画花、印花和镂雕,晚唐还出现了釉下褐彩与绞胎釉装饰,但并未发展起来,而是很快消失了,其刻画、印花技法则得到继续发展。

  这时主要产品有碗、盘、壶、罂、瓶、罐、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十余种。

  三峡库区出土的越窑瓷器,主要是碗。

  (1)青釉平足碗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敞口,斜弧壁,平足(假圈足),外足底有清晰的割线纹,胎灰白,釉色为艾青色,内满釉,外下腹胫无釉,釉薄而匀,从工艺与釉色看,当为初唐之器。高3.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3厘米。

  (2)青釉玉璧足碗一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敞口,厚唇沿,斜腹壁,玉璧底,内满釉,外下腹胫无釉,釉色青黄,积釉处呈青绿色。高3.8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厘米。玉璧底为中唐始有,故当为中唐产品。

  (3)青釉玉璧足碗二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圆唇,斜直壁,玉璧底,胎灰白,釉色青黄,厚薄不匀,内外满釉,仅璧底无釉,璧内积釉处呈碧色,施釉较工细。高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3厘米。从施釉工艺与造型判断,当为晚唐之作。

  3.邢窑白瓷

  邢窑位于河北省临城、内丘一带,它始烧于隋,盛于唐,衰于五代。从调查与试掘的邢窑白瓷标本判断,它曾有两次辉煌的成就,一是隋代的高细白瓷,胎薄釉润,透影性强,其瓷化程度非中唐细白瓷可比,创造了短暂的神话般的成就;二是中唐时,这是邢窑白瓷发展的第二次辉煌时期,其产品丰富,胎细釉白,陆羽《茶经》有“类银”、“类雪”的颂赞,不仅曾以新兴商品盛销国内,还远销西亚及东非,轰动世界。主要产品有碗、壶、粉盒、盏托、盘、杯、瓶、钵、盆、罐、砚、瓷塑等。其碗底特点是腹壁变浅,有敞口圆唇,除平足(假圈足)外,细白瓷较多出现玉璧底,执壶为圆管状短流,复式系耳,鼓腹或深长腹,足为平底或平足等,从整个产品及峡区出土邢窑白瓷看,精粗具备、良莠不齐。唐李肇《国史补》所言“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是极其真实的客观写照。

  五代时期,因战乱,邢窑遭到破坏,只维持少量生产,并以碗、盘为主。釉下多施化妆土,且外壁施半釉,釉色发黄。

  峡区的巫山、奉节、万州、云阳、忠县等地均出土有邢窑白瓷,而以云阳、万州为主。仅以云阳明月坝遗址为例,就2002年发掘统计,能复原的碗、盘即达30余件,其在万州之数亦有不少。现仅以能复原的碗、盘择其不同形式简介:

  (1)唐代邢窑白瓷碗

  ①敞口圆唇碗。2001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发掘于万州中坝子,敞口,圆唇,斜腹壁,玉璧底,内外满釉,釉润泽亮丽,积釉处白中闪青,做工精细。为装烧之便,仅玉璧底之肉无釉,是邢窑之佳作。高4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厘米。

  ②敞口厚唇碗(又称唇口)。2002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队发掘于云阳明月坝遗址,这种形式的碗较多,有的为斜弧壁,有的为斜直壁,但均为玉璧底,多内有三支烧痕,内外满釉,玉璧底全无釉,积釉处呈青白色。高4—4.2厘米,口径13.5—14厘米,足径5.4—6厘米不等。

  ③敞口环足碗。2002年出土于云阳明月坝遗址,敞口,厚唇或宽凸沿,斜直壁,环足,下足有漏釉,或有气泡与垂流现象,底无釉,积釉处仍呈青白色。高4—4.2厘米,口径14—15厘米,足径5.8—6.2厘米。

  ④敞口宽沿环足碗。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外沿宽厚,斜直壁,环足(即浅环底),内外满釉,底足无釉,釉色微黄,积釉处呈青白色。高4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4厘米。

  (2)五代邢窑白瓷碗

  ①敞口,厚圆唇,斜弧壁,玉璧底,釉色白中闪黄,且略有垂流,下腹胫无釉。高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厘米。

  ②敞口,外宽鼓凸沿,有斜弧壁与斜直壁,环足,釉下有化妆土,下腹胫无釉,有的有釉呈垂流或厚薄不匀。高4—5厘米,口径14—15厘米,足径5.5—6.2厘米不等。以上两式五代邢窑白瓷皆出土于云阳明月坝遗址。

  4.定窑白瓷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涧磁村以东,西燕山一带,以烧白瓷为主。到晚唐臻至成熟,进入五代是它的第一个高峰。晚唐时期碗的特征多仿邢窑,均敞口,厚唇(又称唇口),斜弧壁,玉璧底或环足并用。至五代,挖足定型,且自成一格,器足多采用窄而轻便的圈足,传统的玉璧底,厚重的环足退出历史舞台,在装饰上已出现划花、印花,造型上其碗、盘多流行花口器。

  峡区出土定窑白瓷,笔者所得出土物,仅有五代的碗、盘。

  (1)定窑六出花口碗

  2002年云阳出土。侈口,口作六出莲花瓣状,斜直壁,窄圈足,造型端庄轻盈灵秀,釉色白润,积釉处略带青白色,内外壁满釉,仅外底无釉,是典型的五代定窑的佳作。高5.3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7.3厘米。

  (2)定窑六出花口盘

  2002年云阳出土。侈口,口作六出莲花瓣形,斜直壁,坦底,内底三支烧痕,窄圈足。釉色白中闪黄,内满釉,外胫足局部无釉,有缩釉现象,底无釉。高5.2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7.6厘米。

  以上两件五代碗、盘定窑器,均出土于云阳明月坝唐宋寺庙遗址的踏道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重庆云阳县文管所:《重庆市云阳明月坝唐宋寺庙遗址发掘简报》,载《文物》,2006年第1期,第30页。以此为据,明月坝寺庙可能兴建于唐,到五代扩建时将定窑白瓷珍藏于下;又或许此庙即初建于五代。

  5.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北郊的铜官镇石渚湖的瓦渣坪,故又名“铜官窑”或“瓦渣坪窑”。其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南临石渚湖,西南滨湘江。它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民间窑场,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最初以烧青瓷为主,至中唐末晚唐初,则盛烧高温釉下彩绘及各式模印贴花,尤以釉下彩绘诗文书法绘画震惊于世,不仅畅销国内外,而且还成为我国外销东南亚、西亚及东非的商贸陶瓷的大宗商品瓷。

  三峡区域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与文献中,未曾见有长沙窑瓷器的记载,但在三峡枢纽水利工程兴建中,经大面积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在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和秭归等地的墓葬遗址里多有出土,现遴选其要简述如下:

  (1)枕

  猪腰形,这种类似的枕在云阳明月坝即有三残件。此件于2001年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高6.5厘米,枕面14.8厘米×9.4厘米。施乳白釉,釉下用褐彩线描辅以淡绿色填染,勾绘一昂首展翅欲飞的小鸟与双翼展平、弯腰俯视欲啜水草的蜻蜓。整个画面着笔不多,但却充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由和谐的初夏田野氛围的大自然盛景,赏阅中引人入胜,令人浮想联翩,不难想象长沙窑瓷绘师对大自然之深爱与谙熟,倾注于绘画的主观表现,是多么的执著、坦诚、炽热,充满了无尽的灵气与美趣。

  (2)虎子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盘口,短直颈,扁鼓腹,腹背鼓凸设一扁提梁,平足,黑釉,下腹胫足无釉,造型别致新颖。

  (3)唾壶

  1999年奉节上关遗址出土,敞口,束颈,圆鼓腹,平足,胎黄白,芒口,通身施绿釉,仅下足无釉,釉匀工细,造型规正秀美。高16.6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6厘米。

  (4)香炉

  2002年云阳明月坝出土,侈口,宽沿,直腹上有三宽凸棱,平底,腹底间设五柱形足。通身施乳白釉,炉底无釉。

  (5)灯

  云阳、奉节、巫山均有出土,以2002年出土为例。敛口,浅弧壁,平足,灯内有纽系。有黄褐釉、黑釉,下胫足无釉。高3.8—4厘米,口径11—12厘米,足径4.2—4.4厘米。

  (6)砚

  2002年云阳明月坝出土,厚沿唇,直口,直腹,砚面微凸,周围凹陷,外沿下宽十八柱形足环绕。乳白釉,砚面与底无釉。

  (7)水注

  2001年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有两式,侈口或敛口,扁鼓腹或圆鼓腹,皆平足,肩上附加堆鸟翅,正中两端设短流及鸟尾(尾残缺),胎黄白,施青黄釉,釉下彩绘柳叶形褐彩或褐绿彩,纹饰随意而简雅。高5.5—6厘米,口径4—4.5厘米,足径5.8—6厘米。

  (8)洗

  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敛口,唇沿微侈,肩平凸,圆鼓腹,平足微外侈。施青黄釉,下胫足无釉,胎黄白,釉下作对称四株绿色芳草纹于腹上。高7.8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5厘米。

  (9)碗

  云阳、万州、巫山等多有出土,有深型、浅型两式。

  深型碗。①2002年云阳明月坝出土,有直口,方唇,深弧壁,平足,胎色黄白,青黄釉,有化妆土,下腹足无釉;②侈口卷沿(出土地同前),斜腹壁,玉璧底,釉色青黄,下腹足无釉;③敛口,圆腹壁,玉璧底,釉色青黄有垂流,下胫足无釉,胎黄白(2001年巫山碚石出土),高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3厘米。此型碗,在2002年云阳明月坝有内外施褐绿放射状花纹碗。

  浅型碗。皆敛口,宽沿或窄圆唇,以宽沿为主。2001年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一敛口、宽沿、斜弧壁、玉璧底绘莲花纹碗,高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3厘米。虽已残缺,但画工精细,先用绿色宽笔勾出花瓣轮廓,再以褐色细描经脉,用笔严谨而潇洒,情趣盎然。其他浅型碗,云阳出土一件,余均为万州出土,多施青黄釉或米黄釉,釉下绘褐绿折枝花或放射状花绿彩。此外,还有云阳明月坝出土的各式残件,无论绘小鸟、螳螂、卷云纹或风吹摇曳的小草,团扇形的棕叶等,多为写意画,虽仅以褐绿彩敷色,仍有雅丽之美,并拙朴中显生动,简淡中见神气;仅寥寥数笔,似不依法度,不依规矩,而所状物象栩栩如生溢于画面。

  (10)盘

  有敛口或敞口,均于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

  敛口,宽沿,斜弧壁,环足。黑釉,内壁露胎处呈弧线方块,点绘随笔无形无矩,似字非文的装饰,外釉为规矩有序的四连弧形,余无釉。高3.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2厘米。

  敞口,五出花口沿,折腹坦底,环足。青绿釉,釉下绘放射状的浅墨绿彩绘,具有浓淡深浅的浸润感,着彩于有意无意之间,简雅意深。高3.5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5厘米。

  (11)盒

  ①青黄釉褐彩盒。2002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这种盒依据其用途用可称作书油盒、茶盒等。其形,子母口,直筒腹,下腹内收呈平底。盖面鼓凸为四级圆面,一至三级饰有随意挥写的条形褐彩。盒底饰釉,粗疏有漏釉现象,有白色化妆土,胎灰白。高6.1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5.8厘米。

  ②绿釉点黄彩小盒。2008年重庆洛碛出土。圆形,盖面平凸,盒身有子榫,直腹平底,外壁施绿釉点黄彩,黄绿相间,简雅而不失风韵,别具一格。高2.5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3厘米。

  (12)双耳罐

  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等地均有出土。

  其形式,有盘口圆鼓腹、侈口瓜棱腹、侈口深圆腹三种。除盘口双耳罐为平足,余皆平底。釉色有青黄、酱黄、乳白、黑色等。在万州、奉节、巴东、秭归出土,其纹饰有青黄釉下绘绿色单圈联珠纹,另在云阳、奉节、万州出土的罐有釉下绿色圆圈联珠纹点褐点,又有于绿色联珠纹外以褐色桃形联珠纹相间组合的纹饰。此外还有在罐之肩腹贴模印椰枣对鸟纹、桫椤树围栏纹等纹饰。

  其耳系,有绞绳耳、泥条耳、模印耳。其中模印耳独具特色,是其他窑系所没有的。所谓模印耳,即先预制好纹模,用泥模印成型,而后贴附于罐上,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欣赏的内涵。模印耳中,有环钮卷云吊穗耳、方纽桃形耳、方纽领带式耳,其中以环纽变化较多,虽皆环形卷云纹,而吊穗之数量与形式却很少雷同。如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的酱黄釉环纽卷云纹吊穗耳,与长沙窑出土的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模印纹相似,但却有不同。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的环纽卷云纹吊穗耳之耳式又与长沙窑大中八年(854年)印模纹样相似。此外,云阳出土的方纽桃形耳,加饰有圆圈联珠纹并有“上下”二字,圆圈联珠纹以三四圈装饰,其三圈联珠纹桃形耳,与长沙窑大和五年(831年)印模纹样相似。方纽领带式耳,仅形状而言,与元和三年(808年)模印纽相似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合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第194页。但它既有联珠纹,还有“屈”字或人物等。高5—18厘米,口径8.8—12厘米,底径6.5—13厘米。

  (13)壶

  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等均有出土。

  ①喇叭口,长颈,六至八棱短流,深圆腹,平足,胎黄白,釉色有绿色无纹,青黄色釉,从颈下至腹点染似条形或椭圆状的黑彩、乳白釉点染淡红色夹绿彩,具有国画的浸染味。高14.5—21厘米,口径8—9.5厘米,足径8—11厘米。

  ②喇叭口,长颈,瓜棱壶,六棱短流,平足,青黄釉,胫足无釉,釉有垂流现象,腹上有釉下彩行书诗文,残存“高山鸟啼”四字。

  ③侈口,短颈,六棱短流,深圆腹或瓜棱腹,平足微外撇,肩作双复式系横耳或竖耳,在上腹两端点染黄色或黑褐圆块装饰,釉色有青黄、青绿,下胫足无釉,胎黄白。高20.5—21厘米,口径8.8—9.5厘米,足径11.3—12厘米。

  ④盘口、卷沿,短束颈,六棱短流,瓜棱腹,下残,肩作复式二竖耳,腹上点绘褐绿色联珠纹。残高15厘米。

  ⑤青釉褐彩双系壶,2008年重庆洛碛出土。侈口,卷沿,短颈,肩有八棱短流,扁平把手,有对称模印之二立耳,圆鼓腹,饼足,足壁微外撇。釉色青黄泛白,下胫足底无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肩腹饰三褐色圆形斑块,以及模印n形龙,龙头尾与下部的灵芝相连,扁平把手模印二方连续对鸟(凤)纹及鸟啜椰树纹,纹饰清晰,含义深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与灵芝,又有充满了西亚风情的椰树对鸟纹,实具中西合璧之美,既具有商品价值又代表了较高的审美情趣,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也为域外人所喜爱。此器造型与纹饰的组合,是目前考古发掘与传世品中的新发现,无论是历史与艺术价值均让人赞叹!透过它,隐现出一千三百多年前中西文化交融的身影。高16.3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8.8厘米。

  ⑥喇叭口,长颈,长曲管状流,椭圆腹,底足外撇,把手残。有施青黄釉或白釉,釉下彩绘绿彩或褐绿彩双用,画面似胸有所成而任意抒发的大写意画,看似无法规,随意草率,似花非花,似树非树,似行云流水又非行云流水,却意味深邃,让人遐想不已。如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的青黄釉绿彩画执壶,用笔流畅简约,敷色淡雅,抽象中依稀可见似树非树,似山野非山野,朦胧迷人。又如云阳出土的白釉绿彩绘画执壶,无论是有意点染的花朵,还是无意穿插的树枝,皆运笔飘逸,在写意之间又关联写实,生机盎然,具有写实与写意,抽象与具象共存,充分展示了长沙窑瓷艺画师们的综合表现能力。再如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的褐绿彩画执壶,行笔酣畅,随意点染,远山着色浅淡朦胧,隐约旷远;近山用色浓丽清新,层峦叠翠,山峰林立,有不似之似的“意似”,是极其概括的环境写生画,表现了瓷艺画师们兴致所至,情之所趋,一气呵成之感,具有无尽的灵气。

  此外,在忠县、云阳还出土一些注壶残件,以珠点联线组成的联珠图案奔放而有禅意,具有异国情调的模印贴花工笔缜密,勾勒精微,刻刀娴熟,人物纹有骑士、孩童,动植物纹有展翅飞舞的蝴蝶,用心觅食的鸟啜椰枣纹、团花椰枣纹等。

  (14)瓷塑小件

  在云阳、奉节出土有手法自由、造型随意、刀法灵动,不囿于绝对的具象,却又不离其具象,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瓷塑小件。有张口扬首远视,四肢着地欲起的瑞兽和尖耳、缺唇、鼓眼、肥胖短尾、胆小谨慎的小兔以及双腿足伏地、两翼欲展、生性慈爱的母鸡,这些瓷塑小品,无一不闪烁出作者在创作中感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芒。

  6.邛窑

  邛窑在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唐、五代是它的辉煌时期,三峡地区由下而上,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万州、云阳、忠县、丰都等地均有邛窑瓷器出土,主要有文具、生活用器、餐具等。

  (1)砚

  2002年忠县出土的圆砚,釉色青黄、砚面微鼓凸,砚壁多足,约10—12柱形足。

  (2)洗

  为文房中洗笔之用,敛口,圆唇,圆鼓腹,圜底或平底,釉下多饰白色化妆土,乳白釉,下腹足无釉。多于肩腹上饰釉下联珠纹,有两圈联珠纹上下排列,中间隔一单圈联珠纹,或于肩下作等距四圆圈联珠纹,或绘褐彩花卉纹。露胎处呈铁红色或砖红色,做工规矩,纹饰简洁。20世纪末以及2002年在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均有出土。高9.6—11.8厘米,口径13.4—15.7厘米,底径8.3厘米。

  (3)熏炉

  2002年巴东旧县坪出土,敛口,内圆弧壁,外壁上腹贴附三层模印绿釉莲花瓣,组成盛开绽放的出水芙蓉,腹下作菊瓣纹喇叭口,托于黄绿釉的半圆雕瑞兽柱形座上。

  此炉做工精细,工序较多,如绽放的莲花瓣共有三层,每层花瓣的印模各不相同,是根据各层花片伸展曲直的生态模拟仿制,最后按其序贴附于上组成栩栩如生的出水芙蓉花朵,炉座亦是单件雕塑而后粘合成一体。以模印莲花纹为炉或灯之装饰,是邛窑的独创,甚而还有于莲花模印纹上刻画人物、瑞兽以及佛教意味明显的手持橄榄枝的飞天女神等。

  (4)五足炉

  2001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直口,宽沿,腹下等距离5外张高足,釉黄褐色,仅施于口和沿面,露胎处呈铁红色。高7.5厘米,口径13厘米。

  (5)灯

  有碟形灯与夹层灯。碟形灯,2001年巫山古城遗址出土,敞口,厚圆唇,斜壁,平足,内壁黄褐釉,口沿部分有黑褐釉,外壁无釉,此形灯为五代作品。高4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厘米。夹层灯,又名省油灯,2001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敞口,双层圆腹壁,平足,面有双纽,釉青绿,外半釉,高4.5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5.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化局、奉节文管所:《奉节鱼复浦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2001卷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9页。

  (6)罐

  罐的形制有盘口四系罐、四耳圆鼓腹罐、双耳罐、无系罐等。

  ①盘口四系罐。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敞口盘壁束颈,深圆鼓腹,于肩颈处设四等距复式耳,平足。施青黄釉,釉下有化妆土,下腹足无釉,露胎处呈铁红色。高12.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5厘米。此罐还有隋代盘口四系罐的遗风,主要变化是由原来的泥条环耳演成为清晰的复式耳,其盘口壁已呈斜敞状。

  ②四耳圆鼓腹罐。2001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直口,圆唇,短直颈,圆鼓腹,平底,肩作四等距复式耳,施青黄半釉,上腹彩绘浅褐色形两方连续纹。高18.8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5厘米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重庆奉节县文管所:《奉节宝塔坪2001年唐宋明清墓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页。

  ③双耳罐。2001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敛口,圆唇,圆肩,深圆腹,平底,青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下胫足无釉,露胎呈铁黑色,颈上作粗壮对称两环耳,压于凹弦纹上,满腹刻画线条流畅、清晰的卷草纹。高15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4.2厘米奉节“夔州民间艺术馆”藏。。

  ④无系罐。2002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敛口,细宽沿,短颈,深圆腹,平足微外撇。青黄釉,下腹无釉,胎铁红色,釉下绘褐彩拖尾云纹及随意点染用彩数笔,不依法度,不依规矩,有不似之似,简约耐看。高29.8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6.8厘米。

  (7)瓶

  ①敞口瓶。2002年巴东旧县坪出土,敞口,长颈,圆鼓腹,平足,青釉,缩釉明显,胎青灰色,胫足无釉。高11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3.2厘米。

  ②盘口四系瓶。1999年奉节宝塔坪出土,盘口,长颈,深圆腹,平底。釉色青黄,底无釉,胎黄白色,肩设等距四双勾复式系,于肩上点饰褐、绿两圈联珠纹,形体硕大,纹饰简约,是难得的佳品。高47厘米。

  ③盘口长颈瓶。2001年奉节宝塔坪出土,青黄釉,釉色明润亮丽,通身满釉,底无釉,釉下有随笔勾画的绿彩,似叶非叶,散落腹上,而后再于釉上以流畅的笔调,刻画出清晰灵动、展翅欲飞的圣鸟——凤。此外,在奉节、丰都出土的盘口长颈瓶,皆青黄釉,或半釉或下腹胫无釉,露胎处呈铁黑或砖红色,或在釉下随写草草数笔以作装饰,或在釉上精心刻画三区卷草纹。高27—38厘米,口径7—12.5厘米,底径5.6—8厘米。

  (8)执壶

  ①喇叭形执壶。2001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敞口,长颈,管状曲流,圆肩深腹,平足,颈肩之间设双勾复式把手。青黄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下腹无釉,露胎处呈黄白色,上腹釉下信手笔画连弧线纹一周,釉上刻画卷草纹装饰,另忠县2001年出土执壶造型与前同,肩腹部有一凹弦纹,高16.3—17.3厘米,口径7.7—7.9厘米,足径8—8.7厘米。

  ②杯口执壶。2001年奉节宝塔坪出土,口微侈或敞口,束颈,斜肩,深圆腹,管状曲流,颈肩之间设双勾复式把手,平足。釉色青黄闪绿彩,釉下有化妆土,满釉,底无釉,露胎处呈黄白色。釉下刻画纹样清晰,羽毛丰厚、飞舞的凤鸟,邛窑之刻画纹与凤鸟一般多在釉上,而此则为釉下,是别出心裁的佳作。另2001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杯口执壶,乳白釉,外壁半釉,露胎处呈铁黑色,釉下饰三圈褐色连弧纹,高17.3—19.5厘米,口径7.7—8.2厘米,底径8—8.7厘米。

  (9)盆

  2002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敛口,宽沿,斜弧壁,平底。青黄釉,内壁釉下绘淡褐黄色与淡绿色相间的鱼环绕游弋水中,盆心点染褐、绿色花朵,整个画面用笔潇洒,敷色单纯,寥寥数笔,栩栩如生。

  (10)碗

  ①深腹碗。2001年云阳明月坝出土。侈口,折腰,平足青灰釉,胎灰白,内底有五支烧疤痕,高6.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7厘米。这种碗在万州、巫山等地均有出土,但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万州出土的一件淡蓝色乳浊釉碗。敞口,斜弧束腰壁,环足,内满釉,外下腹及底无釉,釉面有小气孔,其色极似金代的钧窑,若以釉面而论,可视为宋瓷,但其造型与出土时的共存物主要为长沙窑,因此该碗当为唐代之作,再从装烧工艺看,此器内的五枚支烧疤痕即为邛窑的特点。以此器为据,可见在上世纪40年代,罗希成《蜀故别录》里所说:“邛窑影响宋瓷甚巨,钧汝诸瓷,可为例证。”是有一定依据的。高5.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7厘米。

  ②浅腹碗。2002年忠县、云阳、巴东均有出土。侈口、敞口或五出莲花瓣口,均平足。施青黄或乳白釉,或口沿点褐彩,或绘单株植物纹,还有五出莲花瓣口碗施黄釉,点褐绿斑彩,造型、纹饰及做工均为上乘。高3.8—4.2厘米,口径15—17厘米,足径6—6.5厘米。

  (11)盘

  ①小盘。2002年奉节宝塔坪出土,敞口,宽折沿,斜弧壁,坦底,圈足微外撇。青绿釉,釉下有化妆土,内外满釉,外胫部分无釉,内外底有四支烧疤痕。高3.4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7.2厘米。

  ②大盘。2001年巴东旧县坪出土,敛口,浅弧壁,坦底,平足。青黄釉,釉下绘约11株玉米植物纹。高9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8厘米。

  此外,2004年万州下中村还出土不少邛窑残片的盆、碗,其中的黄釉绿彩上刻画的植物或卷草纹皆与邛窑遗址出土的黄釉褐绿彩上刻画的卷草与琉璃场鱼纹盘、邛窑花卉纹盘风格相似。

  (12)杯

  ①平足杯。1999年万州苏和坪出土,敞口,尖唇,收腰,折腹平足。青黄釉,釉下有化妆土,底足无釉,高6.1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3.4厘米重庆市博物馆、万州文管所:《万州苏和坪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7页。

  ②高足杯。1999年丰都玉溪坪遗址出土,侈口,直腹下圆收,喇叭高圈足,足柄有二凸弦纹。高8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3.3厘米,此杯造型和釉色与邛窑窑址出土的褐绿彩高足杯同质同形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玉溪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5页。

  (13)瓷塑

  小龟。2002年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尖首微扬,作爬行状,一足爪可见,背纹清晰,釉深绿,灰胎。残长9.2厘米。

  7.洪州窑

  位于江西丰城县,始烧于南朝,盛于隋,衰于唐。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它主烧青瓷,到唐时青釉不如隋,故陆羽把它列为第六位。唐之产品以茶具、餐具为主,装饰纹样特别盛行莲花纹。

  莲花纹盘。1997年万州中坝子遗址出土,敞口,斜弧壁,坦底,平足。口沿无釉,釉色青褐,底无釉,盘中心满刻莲实纹。高3.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7.4厘米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万州区文管所:《万州涪溪口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8.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河南岸,地跨古寿、亳州西,即今凤阳县和淮南市,创烧于南朝,隋、唐为繁荣时期,唐末始衰。早期以烧青瓷为主,至唐时改烧黄釉瓷。唐时胎土未经淘洗,比较粗糙,多上白色化妆土,胎厚重,色呈淡红色,釉色以黄为主,其次是蜡黄、鳝鱼黄、黄绿以及铁褐釉等。其产品以生活日用瓷为主。

  黄釉四系罐。2003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两件均为短颈复式系,一为圆鼓腹,下腹急收,一为浑圆腹,均为平足。釉色褐黄,釉下有化妆土,外壁半釉,露胎处呈铁红色。高15—17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5—6厘米。

  9.辽瓷

  辽瓷,是指我国北方鲜卑族的后裔——契丹游牧民族之陶瓷。唐以来,契丹族一直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于公元916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建立了辽朝。在长期与汉族交战融合中,学会制作陶瓷。辽瓷的窑址已发现五个,其中以今内蒙赤峰市赤峰缸瓦窑为代表,因受到河北邢窑、定窑、山西浑源窑技术的影响,以烧白瓷为主,其次是黑、褐、绿灯单色瓷以及白底黑花与三彩陶瓷,三彩为黄、绿、白三色,有时亦为黄、绿二色,三彩特点多是在印花纹上施釉下彩,其色娇艳柔丽,可与唐三彩媲美。

  印花三彩枕。2001年出土于巫山碚石墓。银锭形,枕面与两侧均印菱形折枝与花朵纹,纹饰对称整齐,纹中的菱形纹施黄釉,余着绿釉。枕两端有黄绿釉,无纹饰,底无釉。

  此外,曾有人对此类物品命名为枕持怀疑态度,现则大可不必,因为枕从墓葬出土位置即在死者的颈下,足证名枕是绝对无误的。此枕造型、纹饰以及釉色均工细,纹美、色美、形美,当今评定文物价值尺度以真、精、新为最高标准,此枕是全方位具备,是极其难得的珍品。高9.6厘米,长16厘米,宽9.8厘米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室、重庆市文物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碚石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上》,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彩版16·3.

  10.衡州窑

  衡州窑位于湖南衡阳市南郊的湘江东岸,东洋乡高山村,始烧于唐,以烧青瓷为主,釉色呈青黄和青灰,亦有小开片,唐末五代之际的产品多满釉,宋则施釉不到底周世荣:《湖南衡州窑瓷器欣赏》,载《收藏家》,2007年第11期,第45页。

  衡州窑瓷器在三峡地区多有出土,现仅选奉节宝塔坪出土两件青釉瓷介绍:

  五代衡州窑刻仰莲纹瓶。2000年奉节宝塔坪遗址出土,折沿,浅弧壁盘口,细颈,圆鼓深腹,下腹内收,圈足外撇,肩作清晰的四凹弦纹,腹刻四莲瓣纹,纹饰工细、简约、意深,造型新颖挺拔,通身施青釉,底无釉,是衡州窑上乘之作。高29.3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1厘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