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绿纹美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主产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北面的铜川市黄堡镇。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黑、白、褐瓷以及唐三彩。耀州窑始烧于唐,发展于五代,鼎盛于宋,金代继续,元明衰落。宋时是中国六大瓷系之一,北方青瓷的代表。由于它地理环境优越,瓷土质地良好,装饰独特,在宋瓷百花竞艳媲美中,是深受人们宠爱的一枝奇葩。制瓷工艺影响广阔,各地竞相效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黄堡镇为中心,西到甘肃、四川,东到湖南,南达两广的庞大耀州窑体系。其产品远销海内外,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亦有不少耀州窑宋、金青瓷出土。主要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餐具,有碟、洗、碗、盘等。
宋代耀州窑青瓷
1.碟
(1)六出莲花口碟
1994年奉节出土,敞口,折沿,斜弧壁,坦底,卧足。内印六条筋纹直与花口相连,形成六瓣莲花状纹,瓣内各印折枝牡丹纹。内底印折枝牡丹花卉,布满器内。釉色青黄,外底无釉、呈黄褐色。此器的大小、纹饰均与耀州窑系宋碟相似陕西省考古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这类莲花口器,有的名六出葵口或盆花,但无论六出葵口或盆花均不准确,它最早始于唐、五代的五瓣或六瓣莲花纹器,其纹饰以莲花饰器壁,莲蓬饰器底,形成莲花、莲蓬俱现的纹饰。其后为防止器口变形,无论什么纹饰,多在口沿作六小缺,既克服变形的缺陷,又美化了器形。高2.9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8厘米。
(2)洗
卷沿洗
1994年奉节出土。口微敛,卷沿,斜弧壁,坦底,圈足。内底印三朵缠枝菊,弧壁印缠枝卷草(又称蔓草、唐草、忍冬)。釉色青黄均匀,纹饰清晰。此形与纹饰和耀州窑系洗相似,有出于一模之感陕西省考古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图版63·3.高3.2厘米,口径11.1厘米,足径3.8厘米。
(3)碗
①斗笠碗。1994年奉节出土。侈口,尖唇,斜直壁,圈足。内印缠枝牡丹与卷草纹,外壁刻折扇状条形纹。釉青黄亮丽,底足无釉。高5.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3.7厘米。2002年万州出土斗笠碗与前同。
②侈口小碗。1994年奉节出土,侈口,斜弧壁,圈足,外壁无纹,内印对称组合的三缠枝牡丹花朵花苞,中心印布满器内的团菊纹,纹饰刻印工整细腻,釉色青,仅外底上釉粗疏,圈墙底无釉。此形和纹饰与耀州窑碗极同,似出自一模之作陕西省考古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图版20·6.高5.8厘米,口径13.4厘米,足径3.9厘米。
2.宋、金耀州窑青瓷
(1)菊瓣纹花口碟
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敞口,口沿作24瓣菊花纹口,弧壁,坦底,卧足,内外腹壁菊瓣纹凹凸明晰,内底印三缠枝菊花纹,纹饰疏密有致,花茎叶脉俱现,可谓精微极致,釉色青绿,仅外底无釉,胎与釉相接的边缘显有白边似化妆土,但又非化妆土之物,这是一种介面层,又称弥合层,据载,“耀州窑界面层的产生,是釉料中的某些成分渗入到胎中,胎体中的部分溶质也融入釉内与部分釉内混合,使胎釉的中间形成一个相互渗入、相互过渡的中介面”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它与白色化妆土的区别:白色化妆土是有明显界限的;而宋、金耀州窑的介面层是无明显界限的。高2.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6厘米。
(2)碗
①婴戏纹碗。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侈口,深斜弧壁,圈足。外壁无纹,内壁印双手攀戏四朵绽放缠枝梅的对称两童子,内外满青釉,仅外底无釉,下胫足有明显的介面层。婴戏纹是一种常见纹饰,在耀州窑的运用始于唐,大量应用于宋、金时期。有刻画、印花、贴塑等,而以印花为主。婴戏纹在中原的磁州窑、南方的湖田窑青白瓷中均善用。其因为:宋与辽金战争连年不断,人口锐减,世人祈愿人丁兴旺,子孙繁衍,过和平幸福的安宁生活。故婴戏纹题材十分丰富,在耀州窑有“单婴”、“双婴”、“群婴戏花”、“母婴踢蹰”等等。此婴戏纹碗,与耀州窑金代碗纹饰、大小皆似,如出一模之物陕西省考古所、耀州窑博物馆编:《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高6.2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3.4厘米。
②素面斜腹碗。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有敛口,侈口,敞口,均斜弧壁,圈足,底足均见介面层,釉色青黄,外底无釉。高6.2—7厘米,口径13—15厘米,足径3.1—3.4厘米左右。
③素面直腹碗。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直口,直腹,下腹折收,圈足。釉色青绿翠碧,有开片,内外满釉,外底无釉。胎白,口沿显白色。从整体看,釉具有洁净如翠玉般温润之美,这应是金之上乘之作。高6.7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4.8厘米。
④带盖碗。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盖面鼓凸呈半球形,顶作圆饼小纽,盖沿平直,盖底为子口与碗身扣合。碗直口直腹,下腹圆收,圈足,施豆青釉,外底无釉。通高12.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5厘米。
⑤刻莲花纹碗。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口微敛,厚唇沿,斜弧壁,圈足外张,底下垂,下胫足有白色介面层,釉色青黄,底足无釉。外沿作宽凸弦纹,内刻折枝莲花纹。花朵绽开,莲叶覆卷舒展,辅以慈姑叶陪衬,图案简练,刀法流畅,与耀州窑金元时期莲花纹碗相似陕西省考古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高7.4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6.5厘米。
⑥刻画鸭纹碗。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敞口,斜弧壁,腹壁呈内凸外凹的六瓣瓜菱形,圈足微外撇,内外施青绿釉,下足有白色介面层。内壁刻画齿状六芽波浪纹,其中心刻一昂首翘尾、拨水游荡的小鸭,其空际处填以梳篦纹,形成水波涟漪的美景。其纹样与耀州窑黄堡镇金、元时期纹饰相同陕西省考古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高7.6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5.6厘米。
(3)盘
①素面大盘。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口微敛,厚唇沿,浅弧壁,坦底,圈足,釉色青绿闪黄,有小开片,外底无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高7.2厘米,口径26.4厘米,足径10.8厘米。
②刻画波涛纹盘。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敞口,斜直壁,坦底,卧足下垂似鸡心。釉色青翠如玉,内外满釉,外底无釉、隐显白色介面层。内刻六朵波涛滚滚浪花,花内以梳篦纹填充,在青翠莹润如玉的釉色映衬下,更似碧波荡漾,晶莹华美,别有情趣。高2.5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2.5厘米。
③刻画鸭纹盘。1984年荣昌窖藏出土,敞口,腹壁呈六瓣瓜棱形,坦底,圈足。釉色青黄或青绿,有细开片,内外满釉,圈足底露胎呈现白色介面层。内底刻画扬首鸣叫的戏水小鸭,腹壁以齿状六朵波涛组成纹饰。工匠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超常的技巧刻画出一只自由活泼、乐意融融、张翅嬉戏于碧波池中的小鸭。小鸭仰首张口欲鸣、鸭足戏水、翅羽层叠、尾毛张立的情景精微备至,周围粼粼的水波在青绿色釉的映衬下,风光旖旎,展现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水乡风情。这类刻画工艺,主要是用刻刀在胚胎上勾画出轮廓,再用梳篦状的竹签或金属签,填画细部,然后施釉焙烧,因刻画花纹处于釉下,通过碧色的釉层,即呈现游鸭戏水的浅浮雕装饰效果。此画面是瓷艺大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小鸭戏水的瞬间动态,进行以形传神的表现,虽时隔八九百年,它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高4.7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5.8厘米。
综前所介绍之耀州窑青瓷,质地、造型、纹饰、做工等均很精良。正如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记所言黄堡镇的瓷器制造情况:“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3页。这两段文献的记载,不仅阐述了耀州窑青瓷生产的过程与质量的精良,还证实宋至金初,耀州窑烧造之盛,同时也表明在宋人心目中,耀州窑是受越窑影响的,其产品之釉色,可与“千峰翠色”的越窑秘色瓷相类了。
3.临汝窑
临汝窑主产地位于河南临汝县蟒川河西岸的严和店,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与钧瓷。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所烧之青瓷,以碗、盘为主。有素面无纹与印花纹装饰。印花纹大部分为凸起的阳纹,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装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以缠枝菊纹最为常见,折枝花有大花大叶、两方连续的牡丹纹,碗心常以团菊纹为饰。其海水鱼纹、婴戏伐舟纹也独具特色,这些纹饰多是在观摩、仿效耀州窑印花纹的基础上的沿用与创新。
临汝窑的胎色多深灰或浅灰,也有少许灰白,大部分瓷片的胎釉中有白色中间层赵青云主编:《宋代汝窑》,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胎内多有气孔,釉色青中泛绿或隐现墨绿色。
临汝窑青瓷在三峡库区出土不多,也无窖藏出土,但在湖北巴东,重庆奉节、万州、忠县的遗址中亦有零星的碗、盘、洗等碎片出土。
(1)卷沿洗
2001年湖北巴东出土,口微敛,卷沿,斜弧壁,坦底,圈足。内腹壁印卷草纹,内底印缠枝花,外壁无纹。釉色青绿呈墨绿,若不是釉色有墨绿之呈色,很可能被误认为耀州窑。高3.3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3.6厘米。
(2)斗笠碗
①侈口印花纹碗。2001年湖北巴东出土王然:《千年古城撩纱论——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发掘》,载《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唇沿微外卷,斜直壁,圈足。外壁无纹,内印相间排列的大小六朵缠枝菊纹,碗心以团菊纹相配。全图布局严谨,对称灵动,疏密有致。这种缠枝团菊印花装饰与耀州窑青瓷斗笠碗陕西省考古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9.钧台窑汝瓷窑区碗之纹饰多雷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禹州钧台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彩版44·1、2.内满釉,外仅下胫足底无釉;釉青绿深沉,似墨绿色。高4.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4厘米。
②敞口印花纹碗。2001年湖北巴东出土,尖唇,斜直壁,圈足。外壁无纹,内壁印缠枝牡丹纹,花叶并茂布满器内,纹饰清晰,釉匀亮丽,造型端庄,做工精细。内满釉,外底无釉,釉色青绿,积釉处呈墨绿色。高4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3.8厘米。
(3)碗、盘残片
①模印缠枝菊纹碗残片。2002年忠县出土,釉青绿深沉似墨绿色,模印清晰的卷草缠枝团菊纹凸阳纹,胎灰色,釉与胎间有明显的白色中间层,是典型的临汝窑特点。
②印海水鱼纹碗残片。2002年奉节出土,侈口,斜弧壁。壁面印鱼鳞状波涛似千层浪,鱼游弋浪中,呈现画面既惊险又自如的波涛鱼纹图。釉青黄,积釉处呈淡绿色。
③模印缠枝牡丹纹盘残片。2001年万州出土,敞口,尖唇,弧壁,坦底,内印缠枝牡丹纹。釉色青黄,积釉处呈青绿色。
4.达州窑
达州窑位于重庆北面、长江上游渠江流域的达州市复兴乡瓷碗铺。以烧青黄釉、青褐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始烧于南宋,衰于元初。主要特点为胎黄白,釉色亮丽。装饰艺术有印花纹、窑变纹等。制瓷工艺多上白色化妆土,内底有涩圈(括一圈无釉),外下腹足多无釉,许多特点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相似,当属耀州窑系。关于它的详情,请见本书《达州窑的调查与耀州窑的关系》部分。
达州窑产品,在三峡库区出土不多,仅有零星散存。
(1)青褐釉碗残片
2003年奉节出土,敞口,厚唇,斜壁,内印牡丹纹,釉色青黄,积釉处呈黄褐色,口沿有黄褐色釉边。
(2)青黄釉碗、盘残片
2001年万州出土,敞口,斜直壁,圈足,内底有涩圈,中心为团菊纹,腹壁印缠枝牡丹纹,有白色化妆土,外下腹足无釉。
(三)冰肌玉骨的青白瓷系
宋代青白瓷,主产地位于江西景德镇湖田村,故又名“景德镇窑”或“湖田窑”。关于它的始烧年代,据文献记载,应始于初唐武德年间(618—624年),据目前出土物,当始于五代,北宋是完美阶段,南宋至元是极盛的辉煌时期。据南宋灌耐得翁《都城记胜》:“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瓷碗铺”,及同时代的吴自牧《梦梁录》:“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瓷碗”等的记载,南宋京城的杭州,不仅畅销青白瓷,尚有专售青白瓷的专销店,足见青白瓷商贸之兴旺发达。它应是七大窑系之首。
青白瓷具有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的特点,是仿照青白玉的色质仿烧的。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赵恒以儒家思想治国,在贵玉崇玉思想的驱动下,于景德年间(1004—1007年),以自己命名的吉祥年号,命进御之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昌南镇名遂微,景德镇扬名天下。因宋代商品经济竞争加强,以及对外输出的需要,江西境外的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西、广东、河南等省仿效尤盛。景德镇窑青白瓷是南方三大窑系之首,影响之大,居宋时七大窑系之冠。
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釉润如玉的特点之外,北宋时流行刻画花、篦点纹,南宋尤盛印花纹饰,这些装饰更增加了青白瓷的艺术感染力。
1.繁昌窑青白瓷
繁昌窑,位于安徽繁昌县南郊柯家街。始烧于五代,至北宋末到南宋衰落。主烧日用器的餐具与盛器。装饰工艺以素面为主,以花口器、瓜棱为特征,辅以简单的刻画、印纹。釉中白色较重,积釉处显青绿,上釉粗疏,下足无釉,不见覆烧工艺。
在奉节、万州、忠县的三峡库区均有出土,主要是餐具中的碗、盘等。
碗,有五代厚唇沿残片,2002年忠县出土。敞口,斜弧壁。外唇沿鼓凸较宽,是五代碗外唇的特征,胎白细,釉色莹润,积釉处显青绿。
北宋碗
敞口碗,2002年忠县出土。敞口,唇沿,斜弧壁,圈足。内底有一凹弦纹。釉色青白泛黄,积釉微显青绿,内满釉,外下腹足无釉。高6厘米,口径15.8厘米,足径5.5厘米。
高圈足碗残件,2002年忠县出土,釉色青白莹润,胎细白,下腹足漏釉。
2.湖泗窑青白瓷
湖泗窑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县的湖泗镇,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其他釉色瓷,装饰工艺有瓜棱形、花口形,釉色青白泛微黄。造型以日用瓷的餐具为主。
青白釉花口碗
2001年涪陵出土,侈口,六出花瓣口,口下有直线凸起至碗心以示六瓣莲花。圆弧壁,高圈足外侈,釉色青白泛黄,底无釉。此器釉色、造型、大小均与湖泗窑六出花口碗同武汉市文物处文物普查队:《武汉市武昌县湖泗窑址的初步调查》,载《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高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5厘米。
3.景德镇窑(又称湖田窑)青白瓷
景德镇窑青白瓷,在三峡库区与长江上游的各支流均有大量出土。剖析三峡门户的奉节永安宋元遗址出土之瓷器,成都、重庆的地方瓷、出土于峡区的长江中下游与中原瓷器总数,景德镇青白瓷约占70%至80%之多,这巨大的比例,深深让人震惊,值得研究。
两宋时在峡区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种类繁多,除日用的碗、盘、盏、碟、钵外,还有茶具、酒器、陈设雅玩、文房用器、瓷塑品等。以瓷形论是琳琅满目,从纹饰看是繁花似锦,古色古香,应有尽有。
景德镇窑北宋青白瓷
碗有唇口碗、花口碗、斗笠碗。
(1)青白釉唇口碗
1986年秭归出土,口微敛,外沿圆凸(称之唇口),圆鼓腹,圈足微高,釉色青白亮丽,施釉均匀,积釉呈青绿,内外满釉,外底无釉。高7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7厘米。
(2)青白釉莲花口碗
2002年云阳出土,口沿为六瓣莲花侈口,外壁呈六瓣瓜棱壁,内壁刻画双线六出花瓣纹,内底亦有刻画纹,釉色青白细润,圈足有漏釉,积釉呈青绿色,外底无釉。全形似一盛开的莲花,系仿金银器造型。高6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9厘米。
(3)青白釉斗笠碗
典型的有2001年万州、涪陵出土的斗笠碗;2002年云阳出土的斗笠碗;以及1986年秭归出土的斗笠碗。敞口,斜直壁,圈足,素面无纹,与印花纹碗,内底有一小鼓凸的鸡心或圆饼,釉色青白或微泛黄,底无釉,积釉处呈青绿色,造型挺拔,灵秀。高5—6厘米,口径8—10厘米,足径3—3.2厘米。这种碗多为茶具。
(4)青白釉花口盘
2002年忠县出土,折沿,六出花口,斜弧壁,平底。内壁所绘六根直线纹与折沿花口相接,形成六瓣莲花纹。釉色清润如玉,底无釉,此器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碟极似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高3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6厘米。
(5)青白釉花口碟
2001年涪陵出土,花口,斜弧壁,花口有10瓣与12瓣,底有平底、卧足。内壁花瓣出筋,底心平坦,外壁花瓣鼓凸,全形如盛开的花朵。此形碟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青白釉碟完全相同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高2.2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3.7厘米。
(6)青白釉执壶
有喇叭口瓜棱壶、直口带盖圆鼓腹壶、双系结蝶壶。喇叭口瓜棱壶有单流与双流两种,皆曲长流,扁把手,平足或圈足,釉色青白亮丽或微泛黄,这种执壶为北宋早期,其直口带盖圆鼓腹,双系结蝶壶为北宋中期之作。尤以结蝶壶,无论是流之长短,或耳系的安装,结蝶纹之形式,均与景德镇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相同,甚而好似出于一人之手,因此此壶亦应是北宋中期之作。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
(7)青白釉瓶
2002年奉节出土,莲花口,颈微束,椭圆瓜棱腹,喇叭圈足,颈上二凹弦纹,瓜棱深陷,足上饰菊瓣纹,釉色青白,底无釉,似北宋末南宋初之作。
(8)青白釉小罐
2002年奉节出土,敛口,圆鼓腹,圈足,外壁饰菊花纹,内壁明洁闪青,胎薄腻透光,釉色明润,口沿与底无釉。此造型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条纹罐相似,纹饰与靖康二年青白釉菊瓣纹汤瓯相似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40,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这种小罐多为文房用具的水盂,高6.1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3厘米。
(9)青白釉香炉
香炉亦称熏炉,是为焚香熏衣、辟邪去味的一种卫生用具。
有2002年奉节出土,2001年巫山、1996年秭归出土炉,其形式均为折沿,腹式有圆鼓腹、深圆腹,以深圆腹为主,炉座有三级空心塔式与二级喇叭足座,级沿饰菊瓣纹。造型轻灵挺秀,纹式简约,具有典型的北宋香炉特征,尤以照88、90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青白釉炉多共似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高7.8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5.2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