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是著名的奥地利国歌的作曲者,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自1780年起,海顿所写的每一部交响曲、四重奏、弥撒曲甚至神剧,莫不令人称颂,他创作之丰硕实在令人慑服。然而,他在童年学习的时候,也曾遭受过很多挫折。
小海顿八岁考进了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合唱团,他离开了父母,从农村来到欧洲的名城维也纳,学习童声演唱。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一切还需要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可是小海顿为了学音乐,开始自己独立生活了。
刚到合唱团时,每天起床穿衣整理床铺都搞不好,别人都去吃早餐了,他还没有穿好自己的衣服,整理好自己的床铺;他匆匆忙忙跑到餐厅进早餐,别人都快吃完了,大家一见到他就哧哧笑。小海顿就更慌张了,不知大家笑他什么!他发现自己的袜带没有系好,在地上拖着,上衣纽扣系错扣眼了,头发乱蓬蓬还没梳好……小海顿害羞得连早餐也没吃,跑出了餐厅。衣服脏了,起初自己不会洗,洗不净……小海顿心里想:在家咋没这样难?他常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偷偷地落泪:“我还学什么音乐呀,连自己的吃穿都管不好……”他暗暗地自语,“我还不如回家找爸爸妈妈……”想想又哭起来了,哭得很伤心。当他和大家一起在哥特式的大教堂里演唱,听见自己的童声在教堂的苍穹之中回荡,那么动听,那么感人,小海顿又不想回家了,决定留下,再难也不走了。
以后,他每天都比别人提前起床,别人花一倍时间可以办完的事,他必须用两倍三倍的时间去做,慢慢地他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渡过了生活的难关,全心全意去学声乐,去学器乐。他早晨很早爬起来,跑到树林里刻苦地练声,没有人给他做伴,只有早起的小鸟喳喳的叫声。
海顿没有维也纳上流社会中显贵的公子小姐们学音乐的条件,他想买点儿学习的书籍都是很困难的。在家乡的父亲也知道儿子的难处,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寄给儿子。少年的海顿收到父亲寄的钱,心里很激动,他多么需要钱!衣服也需要添了,鞋子也该换了,帽子也破了……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
海顿拿着父亲的钱,走到大街上,走进一个个商店,总是看看又走了。
他来到书店,一眼发现有本巴赫的《对位法》,这正是他最需要的。他掏钱买了这本书,高兴地走了。
假日里团员们成群结伙地到维也纳的近郊去野游,或去歌剧院看歌剧,小海顿则一个人独自留下,他悄悄地走进练琴室,在管风琴上弹练习曲。他努力地学习弹奏巴赫二段式的套曲,自由的、即兴的托卡塔曲、幻想曲和前奏曲。勤奋刻苦的学习,使他的音乐才华很早地表现出来。
沉思录
不要过分强调艺术家“妙手偶得”的机缘,更要研究一下他们平时是如何努力积累的。富于理智的人,能够在挫折中容忍,他们在成长、学习和适应逆境中磨炼自己。他们支配环境,而不是环境支配他们。
笑话碰碰车
爷爷讲成语“鹬蚌相争”时说:“蚌把鹬的嘴夹住以后,蚌说我今天不松嘴,明天不松嘴,太阳就会把你晒死的。”
六岁的孙子小乾乾听到这里,问爷爷:“难道蚌说话不用嘴吗?”
“不用嘴怎么讲话呀?”
“那它讲话的时候,嘴不就松开了吗?”
多阅读,多实践。读书与写作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热爱它们你就会发觉其中有很多乐趣,足够让你受益一生,精彩一生,丰富一生,感悟一生。读的书越多,在你下笔写东西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文思泉涌、言之有物了。
§§第三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