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节 追本求源的钱钟书

  钱钟书七八岁时便可以阅读家中的藏书,14岁就浏览了大批的通俗文学杂志。

  他在考入清华的西洋文学系以后,就更喜欢博览中西图书了。他从英法留学回国后,曾先后任蓝田师范学院、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的教授。

  由于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所以人谓“书痴”。

  他的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和《围城》等,另外还有散文集、小说集、学术著作等。

  《围城》在20世纪世纪40年代出版之后,曾倾倒当时的所有读书人,当时就曾有“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钱钟书的成就,同他的追本求源读书法是分不开的。追本求源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后,与多种读物相联系,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求证之后,求得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因为,苏轼在诗中说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毛奇龄评道:“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袁枚非常生气,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如果是一般人看看也就过去了,但是,钱钟书却不这样看。

  钱钟书把《西河诗话》卷五找了出来,想要看看毛奇龄的原话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经过钱钟书的一番查找后,他发现毛奇龄的原意是:苏轼的诗模仿的是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句,但是其模仿得非常拙劣。

  人寻路时,由于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鸟比人先知。而水中的动物都可以感到冷暖,苏轼却说只有鸭先知,那就不对了。

  莫非苏轼的诗句真弄错了,钱钟书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题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

  为了将问题弄清楚,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作里写道:“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诗的“鸭先知”要比张诗的“鸟先知”更为高明。

  最后,钱钟书引用了《湘绮楼日记》中的“上上绝句”这句话来称赞苏诗,并下了一个结论,认为毛奇龄只是错误的“会讲理学的,讲诗往往别具心肠,卑鄙可笑,不懂得东坡苦。”

  沉思录

  实事求是,深钻细研,注意各个作品间的相互对比,有助于一个人博采众长,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创作精神和慎思慎取的能力。

  学习金手指

  经过更正的错题,要比一个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错的地方正是自己知识能力薄弱的地方,如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等经过更正后,就可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了。学生中常见的错例大致有如下几类:①概念混淆致错;②计算粗心致错;③形式地套用公式致错;④旧知识遗忘致错;⑤题意理解不透致错;⑥思考问题不周致错。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