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七八岁时便可以阅读家中的藏书,14岁就浏览了大批的通俗文学杂志。
他在考入清华的西洋文学系以后,就更喜欢博览中西图书了。他从英法留学回国后,曾先后任蓝田师范学院、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的教授。
由于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所以人谓“书痴”。
他的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和《围城》等,另外还有散文集、小说集、学术著作等。
《围城》在20世纪世纪40年代出版之后,曾倾倒当时的所有读书人,当时就曾有“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钱钟书的成就,同他的追本求源读书法是分不开的。追本求源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后,与多种读物相联系,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求证之后,求得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因为,苏轼在诗中说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毛奇龄评道:“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袁枚非常生气,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如果是一般人看看也就过去了,但是,钱钟书却不这样看。
钱钟书把《西河诗话》卷五找了出来,想要看看毛奇龄的原话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经过钱钟书的一番查找后,他发现毛奇龄的原意是:苏轼的诗模仿的是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句,但是其模仿得非常拙劣。
人寻路时,由于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鸟比人先知。而水中的动物都可以感到冷暖,苏轼却说只有鸭先知,那就不对了。
莫非苏轼的诗句真弄错了,钱钟书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题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
为了将问题弄清楚,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作里写道:“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诗的“鸭先知”要比张诗的“鸟先知”更为高明。
最后,钱钟书引用了《湘绮楼日记》中的“上上绝句”这句话来称赞苏诗,并下了一个结论,认为毛奇龄只是错误的“会讲理学的,讲诗往往别具心肠,卑鄙可笑,不懂得东坡苦。”
沉思录
实事求是,深钻细研,注意各个作品间的相互对比,有助于一个人博采众长,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创作精神和慎思慎取的能力。
学习金手指
经过更正的错题,要比一个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错的地方正是自己知识能力薄弱的地方,如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等经过更正后,就可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了。学生中常见的错例大致有如下几类:①概念混淆致错;②计算粗心致错;③形式地套用公式致错;④旧知识遗忘致错;⑤题意理解不透致错;⑥思考问题不周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