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节 贝尔与电话

  电话,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假如有一天没有电话,人们将会感到多么的不习惯。那么你们知道,伟大的发明家贝尔为发明电话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吗?

  贝尔,1847年3月出身于英国英格兰爱丁堡市的一个聋哑教师的家庭。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1871年随父亲迁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后来,他对声学实验发生了特殊兴趣,并着手对声波进行研究。有一天,贝尔从一个偶然的实验现象中受到了启发。

  当他把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时候,螺形线圈便发出轻微的噪声,这就像莫尔斯电码“滴答”的声音一样。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既然空气能使薄膜振动发出声音,那么,如果用电使薄膜振动,人的声音不就可以凭借电流输送出去了吗?这个想法成了他设计电话的理论基础。

  年轻的贝尔当时非常激动。他专程到华盛顿,去拜访久负盛名的电学家瑟夫·亨利。向他谈了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得到了老科学家的热情鼓励。亨利的鼓励给了26岁的贝尔极大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从此,他便刻苦攻读电学,这时,贝尔恰巧碰上了18岁的电气技师沃特森。由于志同道合,两人马上结合起来,并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共同奋斗。他们反复试验,制作了许多模型,花了两年多时间,实验仍以失败告终。

  后来,好不容易才制出两台样机,为了检验其效果,便在两个房间装上电线,电线两头分别接上样机,然后两人分别在两台样机面前边调试边喊话。很遗憾,对方的声音是听到了,但不是通过电线传来,而是透过墙壁或从过道上传来的。仪器中根本听不到声音。好心的邻居也很有耐心,允许他们的电线穿过自己的房间,并默默地忍受着他俩无休止而又毫无结果的喊叫。嗓子都快叫哑了,可机器并不体贴和理解他们,还是个“哑巴”。为什么屡遭失败呢?贝尔陷入惆怅之中。

  夜阑人静,贝尔望着满天繁星,双眉紧锁,一筹莫展,他想起了老科学家亨利的亲切话语……

  “先生,你听!”沃特森从背后呼唤他。

  哦!远方传来优美的吉他声,像叮咚的山泉在寂静的夜空回荡,扣人心弦。贝尔定神细听,听着听着,顿然醒悟。他冷不防猛地打了助手一拳:“有了,沃特森!”

  原来,他从吉他的共鸣声中受到启发。他想,肯定是我们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都很低,声音很弱,分辨不清。要是像吉他一样,配上共鸣装置,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贝尔立即设计了一幅音响草图,和沃特森一道连夜赶制音箱,一时没有材料,就毁去床板。待制作完毕,黎明已在迎接他们了。接着他们又改装机器,一连忙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傍晚,终于把机器全部安装完毕。

  两人尽管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好,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感到特别兴奋。他们关严了门窗,准备试验了。

  贝尔一面调试机器,一面对着话筒讲话。沃特森在另一间房子里屏气静听,也准备讲话。突然话筒里传来贝尔清晰的声音:

  “沃特森先生,快来呀!”

  原来,贝尔在操作机器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痛得难受,急忙求救。

  “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

  贝尔也听见了沃特森的声音。这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电话通话。两人欣喜若狂,相互大喊大叫,以致谁也分不清对方在喊什么。

  他俩不约而同地放下电话机,冲出门,直奔对方。两人在走廊相遇,眼含兴奋的泪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历史老人在一旁记下了这一时刻:1875年6月2日晚。这时贝尔28岁,沃特森21岁。

  他俩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改进装置,终于在1915年研制成了第一部实用电话机。这种电话仍有一些缺点,如声音不清楚,杂音大,传话不远等。

  发明电话的消息传到爱迪生那里,他仔细分析了电话的缺点,经过进一步研究,制成了碳粒送话器,使传送效果明显提高。以后,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如今,各式各样的电话,如电视电话、自动拨号电话、光电话、记录电话等相继出现,为人类的通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沉思录

  奇迹,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它只有那些有敏锐的眼光和有思想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到它,并因它而有名扬天下。

  越玩越聪明

  1,2,3所能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

  答案:3的21次方。

  多阅读,多实践。读书与写作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热爱它们你就会发觉其中有很多乐趣,足够让你受益一生,精彩一生,丰富一生,感悟一生。读的书越多,在你下笔写东西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文思泉涌、言之有物了。

  §§第五章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