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担任过华秋帆主编的《续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和补修《史籍考》的主要工作,亲自编纂过《和州志》、《永清志》、《永定河志》、《常德府志》、《湖北通志》等许多方志,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方志学理论。他一生的著作收在《章氏遗书》中,其中《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被公认为史学、古典目录校雠学的两大名著。
章学诚这样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却是一个天资较低的人,尤其是他的记忆力极差。据说,章学诚少年时一天最多只能诵读两三百字的书,连文言虚字的用法都记不住。这种天资在讲究读经诵典的封建社会,对于需要博闻强记的史学,无疑都是较低了。章学诚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一直到40岁时才中举人。
然而,章学诚不顾别人的议论讥笑,毅然向天资挑战,抱定了做一个杰出史学家的志向。41岁中了进士后,他不顾家境贫寒,放弃仕宦之途,专心致志从事教书和研究学问。他针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补救。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他反其道而行之,由专到博,学一点巩固一点。他认为这种方法“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能够有效地克服记忆缺陷。他克服记忆缺陷的另一个方法是读书做札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出自于他的读书札记。他治学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他的大部分史学成果都出自晚年,63岁时双目失明,犹事著述,直至终身。
他的座右铭是:不羡慕不费工夫而得来的虚名,不计较世俗庸人的褒贬,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肯花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所不愿下的工夫。
沉思录
高士其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继承,继承古今中外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学问与知识;只有全面地继承才能进行全新的创造。”肯比别人更努力学习的人,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就。
万事由来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较早解释文献含义的则是宋代学者朱熹。他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人看来,文和献不同,文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献则是人们对历史上某事所发的议论和追记的记录。“文献”的概念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当今的含义已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包括档案、文件、图书、报刊和各种视听资料。我们把对这类史料的编纂叫做文献编纂,就是按一定的题目和要求,对档案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注释等编辑工作,并以出版的方式贡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