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首都
11时许,我们驶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位于森纳河畔,人口约有100万,是比利时最大的城市。
公元979年,以森纳河流域为封邑的查理公爵,在这里筑起了要塞和码头,并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府邸,从此这里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当时称“布鲁奥克塞拉”,为沼泽上的住所之意,布鲁塞尔的名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北约秘书处、欧洲原子能联盟、世界劳联、国际工联等100多个重要的国际机构和办事处所在地,这里所形成的每一项决议,都将牵动欧洲,影响世界。
因此,布鲁塞尔被称为欧洲的首都。
布鲁塞尔由于驻有众多的国际性机构,还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万侨民,白人、黄人、黑人随处可见,使布鲁塞尔成了地地道道的人类博物馆和世界民族风俗展览馆。
布鲁塞尔市区呈五角形,以中央大街为界,分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依坡而建,是王宫、政府机关、银行、商行、美术宫、博物馆、司法宫、凯旋门等所在地。下城是繁华的商业区,楼群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埃威恩就停在上下城之间,我们首先要参观的是布鲁塞尔大广场。
下车后,紧随托尼急匆匆向市内走去。不辨方向,只觉得是在向下走,左拐右弯,很是蜿蜒。
路过一个小广场,有两组雕像,其中一组是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作家,他笔下的堂·吉诃德和桑丘那哥儿俩是怎么战斗到比利时的,连托尼也说不清楚。
继续走过一些台阶,路过一段窄窄的街道,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开阔地,这就是大广场了。
大广场其实并不大,它像我国一个较大的四合院。不同的是,我国的四合院是封闭的,这里的广场却是敞开的,四合院是中国古代保守的象征,广场是欧洲开放的沙龙。
大广场长100多米,宽70米,地面用大理石铺就。
大广场始建于公元12世纪,四周多十五六世纪古老而雄浑的建筑,散发着文艺复兴自由奔放和浪漫的艺术气息。岁月的风雨,不但没有剥蚀它们的光彩,反而使它们更添风韵。举目四望,几乎所有建筑及建筑物顶上的雕塑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放射出与众不同的灿烂光芒,人们仿佛突然掉进一只珠宝箱里,惊诧得喘不过气来。无怪法国大作家雨果称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
市政厅占据了广场一隅的大部分,顶上91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就像燃烧的火焰,塔尖上是5米高的天使圣·迈克尔铜雕,他脚踩撒旦,威风凛凛。市政厅的大门不在正中,塔也稍偏一方。据说大厅落成后,建筑师因这个不可弥补的过失跳楼自杀了。
市政厅的走廊内绘满了壁画,古代比利时的君王和曾经统治过比利时的西班牙、荷兰、法国国王在同一面墙壁上演出。
市政厅对面的王宫,据说是法国路易十四的行宫,也有的说这里根本就没有住过国王,它以前是面包店,现在是国家博物馆。
除这两栋建筑之外,周围密密麻麻拥挤着比利时弗拉芒建筑艺术与意大利巴洛克建筑艺术糅合的古老行会大楼,而这些行会大楼正是广场的最大看点。
众多行业会所聚集于一个广场,这在欧洲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体现了17世纪欧洲的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状况,而且反映了广场的服务功能和广场规划者的便民意识。
透过这些行业会所,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比利时是何等的繁华。
行会楼的楼顶上站立着许多徽章式的雕塑,这些雕塑就是行会的标志。
狐狸是服装行会的标志,狐狸的精明正是商人的特性。
母狼属弓箭手行会,这个雕塑其实就是母狼喂奶的罗马城徽,而把这个雕塑作为行会标志,具有劝诫弓箭手不要猎杀动物的寓意。
鸽子属画家行会,雨果曾寓居这里。
其他如酿酒、屠宰、纺织、裁缝、木匠、油漆、理发、独轮车、渔船等各种行会都有各自象征性的动物雕塑。这些雕塑做工精致,栩栩如生。如果它们都跳下来,那肯定是一场盛大的动物集会。
在市政厅左侧,有一“天鹅”小咖啡店。这里是最引人驻足的地方,它是《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胜地,曾震动了整个世界。
1845年初,马克思从巴黎迁来布鲁塞尔,在这里寓居3年,写成了《哲学的贫困》,作过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并与恩格斯合作起草了载入史册的《共产党宣言》。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咖啡店门前徘徊良久,拍了好多天鹅雕像和咖啡店门面的照片留作纪念。
世纪之交,英国曾连续爆出三则震惊世界的新闻。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BBC广播公司,曾先后用不同方式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都是马克思荣登榜首,爱因斯坦屈居第二。2005年,英国BBC广播公司再次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多听众,结果马克思再次以高票荣登榜首,排在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不及马克思的一半,西方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柏拉图、康德,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人景仰马克思主义,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人也认为马克思是最伟大的人物?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过去了一个多世纪,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仍然得到全世界的尊重,他被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称为是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思想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的历史伟人。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的理论。他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规律,强调物质生产力的作用,认为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精神高度文明时,阶级和国家必然消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
考察欧洲,看到欧洲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舒适的工作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优裕的社会保障,优美的自然生态,特别是欧盟国家,货币统一(欧元),并正在制定统一的宪法,一条高速公路穿透了所有国家之间的壁垒,必然迫使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维。
在考察欧洲期间和欧洲回来的一段时间,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东方和西方事实上都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的高度文明,都追求一种幸福指数。只不过我们把追求的目标称为共产主义,西方称为人间天堂。西方强调自由,我们追求和谐,所以未来的世界,不管叫共产主义还是人间天堂,它早晚要出现,这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至于经过什么具体形式,是暴力革命还是其他途径?马克思的预见,列宁的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证明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没有预料到。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将迫使自己垮掉,这是马克思的论断。但怎样垮掉,什么时间垮掉?欧洲人崇拜马克思,感谢老祖宗揭开了资本主义的疮疤,他们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马克思当年指出的工人、农民的赤贫状况、恶劣的劳动环境、摧残身心的劳动强度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已有了极大的改变,劳资矛盾缓和,分配不公的现象通过税收调节、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救助,基尼系数已大大降低,就是一些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也高于我们一般群体,而且,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比较安定。那么,他们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能去除自身的根本矛盾吗?
同行的人一路上在三三两两小声议论这方面的问题,出访欧美的朋友在茶余饭后也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这也确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普遍性的问题。
考察欧洲,是需要冷静地思考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