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对于我来说,首先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部小说,而后是小说改编的电影。
1482年,西方愚人节。
这一天,巴黎格雷佛广场按惯例要放焰火,法院大厅要上演宗教剧,巴黎市民要选举愚人王,并且正遇上法国王太子与佛兰德的公主联姻。
巴黎轰动了,人们倾巢出动,潮水一样涌向街头、广场。巴黎到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傍晚,当一天的喧嚣渐渐归于寂静,白天曾大出风头、美若天仙的吉卜赛女郎艾斯美拉达,突然被刚刚荣膺愚人王桂冠——十分丑陋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抢去了。
正巧皇家卫队长法比经过这里,英雄救下了美人,并逮捕了加西莫多。
加西莫多此举是为了报答抚养自己长大的恩人——巴黎副主教克罗德的,而唆使加西莫多抢人的克罗德却悄悄溜走了……
烈日下,加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鞭打示众,善良的艾斯美拉达不计前嫌,为他提来了一罐清水。
后来,狡猾的克罗德刺伤了艾斯美拉达的心上人法比并嫁祸于她,蒙冤的姑娘被判处绞刑。
临刑前一刻,加西莫多突然闯进刑场,敏捷地救下艾斯美拉达,高喊着“圣地”,把她抱进圣母院保护起来。
但克罗德终因私欲难偿,徇私枉法把她送上了绞刑架。
姑娘死去了,敲钟人终于看清了克罗德的丑恶嘴脸,一把将这个元凶从高高的圣母院的钟楼上推了下去。之后,他也静静地躺在他的女神身旁,安宁地随之而去……
这是一个奇离曲折、哀婉凄绝的爱情悲剧。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真正发生在巴黎圣母院,而是雨果心灵的幻化,是雨果给这座冰冷的石头建筑浇铸的血液和灵魂。
事实上,历时182才建成的巴黎圣母院,亲眼目睹的是8个世纪以来法兰西的沧海桑田。
800年来,它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社会重大事件的舞台。
1302年,法国卡佩王朝的菲利浦四世在这里主持召开了法兰西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
1430年,亨利六世从英国跑到这里举行登基加冕仪式。
1455年,法王查理七世在这里为圣女贞德平反昭雪。
166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在这里与西班牙公主缔姻。
1804年,拿破仑迫不及待地从絮絮叨叨的教皇手中抢过王冠给自己加冕。
1945年,戴高乐在庆祝“二战”终结的感恩赞美仪式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巴黎圣母院,它身上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它远远超越了一座教堂的功能和意义。因而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它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今,2006年7月18日上午10点,我站在塞纳河中央的西岱岛上,望着这座用石头砌起来的古老教堂,还是为这一被雨果称为“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所震撼。
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在这之前,欧洲各地所建的几乎都是罗马式教堂,拱壁厚重,粗笨臃肿,低矮压抑,空间狭小。
巴黎圣母院完全打破了前人的藩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建筑结构。尖塔形的屋顶高耸入云,气势宏伟,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形体向上飞腾的动感十分强烈。这种以高、直、尖和火焰般向上飞腾为特征的哥特式造型风格,是教会弃绝尘寰和向往天国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和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开创了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
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用8块大小和比例大致相同的长方块构成,可分上中下三层,每层之间镶有装饰带。
上层是两个四角形的塔楼,高约70米,中间的梅花拱廊以一排细小的雕花圆柱将两个塔楼连接起来。南侧钟楼,原来悬挂着雨果小说中加西莫多曾经敲打过的那口叫“玛丽”的大钟,在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在这口钟是拿破仑时期由巴黎妇女捐献的金银首饰熔铸而成的,重达13吨,可谓价值连城。北钟楼设有一个387级的阶梯,游人可拾级而上,在顶部俯瞰巴黎。两座钟楼后面有座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似与天穹相接。
中层的两边是同样大小的桃形双拱石门,石门中间的立柱上一边是亚当的塑像,一边是夏娃的塑像。中央一块正方格内是一扇巨型花瓣格子圆窗,直径10米,由37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纤秀而优雅,有如灿烂的抽纱花边,显出一种妩媚的风姿,这就是著名的玫瑰窗。玫瑰窗中间雕刻的是圣母怀抱圣婴像,两边各侍立一尊天使。
中层和底层之间是一长条壁龛,陈列着28位耶稣先祖的雕像。大革命时,巴黎人误以为这是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后来,雕像又重新复原并镶回原位。
底层是三个桃形大门,中间大门的弧形门拱6层,两边各4层,每层都雕刻着16到22个圣经人物,这些享有盛誉的浮雕故事是专为那些不识字的信徒们雕刻的。弧形门拱一层套着一层,层层后退,逐渐缩小,既减少沉重感,又极富透视感。左门叫“圣母门”,上面雕刻着圣母圣婴像,雕工精细,格调雄浑,居三门之冠。右门是圣母之母“圣安娜门”。中门叫“最后的审判”,雕刻展现的是耶稣在“世界末日”审判每个人命运的严峻场面:一边是善良的信徒升入天堂的美景,一边是罪孽深重的人被打入地狱的惨象。
圣母院正面的广场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喂鸽子,有的在为游人画像,有的在那块八角形的白色铜牌上转圈。
这块白色铜牌就是巴黎的原点,巴黎就从这里开始,走向法国,走向全世界。
据说围着它转圈就能实现再回巴黎的梦想。
我们一边排队等候进入圣母院,一边交替着拍照、转圈。
按照托尼的指点,我抽空来到圣母院北侧,只见钟楼的围栏上安置了许多滴水嘴石兽,大多面目狰狞。有一个半人半兽滴水嘴,奇丑无比,据说雨果就是以此为原形创作了“钟楼驼侠”加西莫多的。
文学的魅力有时是如此不可思议,从圣母院北侧回到正面广场,望着那一片旋转着的黑色、金色、白色、棕色头发,我的思绪竟又飞回雨果描述的中世纪的广场,广场上旋转着美得像火焰一般的吉卜赛女郎和它身边那只充满智慧的山羊,又聋又哑的加西莫多全身吊在“玛丽”上敲钟,而躲在钟楼暗处的克罗德则闪着淫邪的目光……
我们从圣母门进入教堂。
教堂内部装饰很简朴,但空间很宏大。
顶部没有横梁,由34根粗大的罗马柱支撑着,柱与柱之间以尖拱廊相连,回廊下吊着巨大的水晶灯,安放着一排排整齐的木椅,可容纳1万人同时做弥撒。
一些光束透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圣殿,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彩色玻璃窗画是与哥特式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它也成为不识字的信徒们的圣经。就像中国的太极图,阴阳鱼一旋便玄妙无穷,当信徒们仰视巨大的绘满了圣经故事而又色彩艳丽的玻璃窗时,那高高的穹顶和深邃的圣坛,那摇曳的烛光和神秘的氛围,会使他们在肃穆中产生对天国的幻觉,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敬畏感。
大厅两侧柱廊后的墙壁上有一些取材于《圣经》故事的壁画和雕塑,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正中的圣坛上供奉着圣母抱圣婴的雕塑——《圣殇》,几个虔诚的信徒在下面低头祷告。
两边有两座雕塑,左边一座是著名的修女圣特丽萨,传说她可以听到“天父”的声音。右边一座是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乡村少女贞德。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在英军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贞德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率领法国军民击溃了英军,保卫了国土,但后来竟被内奸外寇以“妖言惑众”罪处死。
今天,被尊为圣女的贞德雕像不仅安放在圣母身旁,她骑马的雕像也被塑在卢浮宫旁边一个广场上,雕像下面经常堆满了巴黎群众主动敬献的花篮。
巴黎圣母院还有一架欧洲最大的管风琴,它有6000根发音管。据说,当它奏响的时候,低沉浑厚的声音会让圣徒们的灵魂都震颤起来。
从巴黎圣母院出来,跨过塞纳河上的小桥,许多人都不由地频频回头。
蓝天碧水,古树老藤,800年过去了,在遥远的中国,无数精美绝伦、雄伟壮观的砖木建筑早已被一堆黄土掩尽了风流,而巴黎圣母院,这座“石头交响乐”却依然巍峨壮丽,风韵不减。这不能不说是巴黎的骄傲。
巴黎圣母院不仅保留了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演绎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那故事在悠远的时空告诉人们什么是真与假,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
石墙石柱石门拱,尖塔巍巍耸碧空。
历史兴衰星眨眼,风云变幻月朦胧。
身残面丑心魂美,貌若天仙善且聪。
道貌岸然多龌龊,慈祥圣母现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