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掌握了“圣火令”,第一个不乐意的就是袁绍,为什么呢?曹操抢了袁绍的生意。
自从曹操当年把讨伐董卓大旗一挥,东部就成了袁绍的天下,虽然诸侯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服气,但袁绍势力最大,因而就成为了东方的老大,成了“无冕皇帝”。由于袁绍最为强大,因而诸侯也都唯袁绍马首是瞻,不仅如此袁绍还管辖着东方的人事任免权。
曹操当年进入东郡,东郡太守之位就是袁绍帮着申请的,后来徐州牧陶谦死后,刘备代理徐州牧,为了获得认可,也是向袁绍打报告,一起获得批复。不仅曹操刘备要向袁绍拜山头,其实,整个同盟军底盘里的所有高级行政官员的任免,甚至小到推举“孝廉”,也都得到袁绍那里备案办理,由袁绍盖章确认才合法。现在不同了,官至司空的曹操是正宗品牌,独家专营,而袁绍虽不是假冒伪劣,但也是二道贩子。有了正宗,谁还上二道贩子那里去。
袁绍一看曹操奉迎天子得到了好处,那是一个后悔,就和曹操商议把皇帝拆迁到甄城,这么好的大宝贝,曹操自然舍不得。其实就是曹操舍得,汉献帝也不愿意去,汉献帝和袁绍的个人恩怨也是源远流长。
关于迎接汉献帝,袁绍也就是这样一说,真来了,他也未必真正欢迎,他当然知道汉献帝不愿来,曹操也不愿放,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出兵找理由。其实这也是一个看似高明实则昏庸招数,表面上为自己将来的行为找到了理由,但同时也等于承认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当袁绍准备向曹操开战的时候,他的谋士沮授提醒他:“曹氏迎天子安宫许都,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袁绍不以为然,也许在他看来,只要大军兵临城下,一切就都解决了。
袁绍似乎没有认识到,控制了中央政府已使曹操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主导权,曹操也不是当年那个朝廷通缉犯,也不是在自己地盘上仰自己鼻息的小兄弟,而是一个要官位有官位、要地盘有地盘、要人马有人马,而且还有皇帝的曹老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知袁绍还记不记得当初在山东讨董盟军起事时,朝廷官员几乎都不同意用军事手段驱逐董卓,来自朝廷的支持微乎其微。这并非因为他们对董卓有什么好感,而是因为“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投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所以讨伐联盟才分崩离析,现在主政的曹操怎么说也比董卓强得多,袁绍必须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
袁绍一味迷信于自己的武力,可是他忘了如果举兵南下没有充分的政治理由,那么袁绍的举动无异于反叛,那他的敌人就不只是曹操一个人,还有那一批刘家天下的粉丝,还有一些可能不是粉丝但追随刘家有好处的人。
而实际上,袁绍南下就没有找到很好的理由,仅仅把矛头指向曹操,可是他忘了曹操的背后是皇帝,而皇帝在对待袁绍的态度上和曹操是一样一样的。这一点从董承的被杀就可以看出来,董承以皇亲的身份,又拥有车骑将军(在将军序列中名列第三)的职位,领头策划谋杀曹操,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就被轻易处决,好像在处决董承的时候,身在官渡的曹操连许县都没回去,可以想象,在那个时候,汉献帝和朝中官员都是支持曹操的。
大战未始,已经输在道义上了,看到曹操奉迎天子得到那么多好处,袁绍早早做好了挑起武力去许都抢汉献帝的计划,事实上袁绍真的准备好了吗?还有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袁绍的武力真的比曹操的强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