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变后的第二天,则天女皇颁下了《命皇太子监国制》,令皇太子监国。制书说:
朕以虚寡,宿成先顾,社稷宗庙,寄在朕躬。亲理万机,年逾二纪,幸得九玄垂祐……但以久亲庶政,勤倦成劳,顷日以来,微加风疾。逆竖张易之、昌宗兄弟,比缘薄解调炼,久在园苑驱驰,锡以殊恩,加其显秩。不畏豺狼之性,潜起枭獍之心,积日包藏,一朝发露。皇太子显,元良守器,纯孝奉亲,知此衅萌,奔卫宸极,与北军诸将,戮力齐心,剿捕凶渠,咸就枭斩……宜令皇太子显监国,百官总己以听,朕当养咸高枕,庶获延龄。
这篇名为《命皇太子监国制》,实际上则是则天女皇被迫颁发的传位于皇太子的诏书。
就在这一天,大赦天下,并派遣十名使臣持玺书,分别宣慰诸州。
在政变的第三天(2月24日),则天女皇正式传位于皇太子。第四天,皇太子于洛阳通天宫即位,曾做过50多天皇帝的唐中宗,正式复位,恢复了李氏皇统。唐中宗大赦天下,但张易之、昌宗之党不在赦免之内;其他为周兴等酷吏所枉害的一律昭雪,其子女没为官奴婢的全部恢复其原来的良民身份。相王李旦加封号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皇族子孙也都恢复其宗室属籍,并酌情加封官爵。
参加政变的有功之臣也分别加官晋爵,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鸾台侍郎兼检校太子右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崔玄暐为守内史,封博陵郡公;袁恕己同凤阁鸾台三品,封南阳郡公;敬晖为纳言,平阳郡公;桓彦范为纳言,谯郡公。五人并加银青光禄大夫,赐实封五百户。姚崇被封为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李多祚、王同皎也给予了封赏,“其余封各有差”。
武则天被迁居上阳宫,中宗临朝听政,群臣无不欢欣鼓舞,可姚崇却独自哭了起来。张柬之、桓彦范等人一时感到纳闷,便问道:“今天难道是哭的时候吗?你恐怕要从此招祸了。”姚崇很坦然地答道:“侍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说有什么功劳;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应有的节操,由此而犯罪,实乃心甘情愿。”张柬之等人听后很不高兴。当天,姚崇被赶出朝廷,贬任亳州(今安徽亳州)刺史。
后来有人认为,这正是姚崇的聪明之处。意思是说,他能预见宫廷的这场斗争并没有结束,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涡,就如此这般地玩了个脱身之计。后来,张柬之等五王被害,唯独姚崇幸免于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言谈和举动,也正表明了他对武则天是怀有深厚感情的!后来,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和许州刺史。
对于姚崇的悲泣,我们首先应当肯定是发自内心的,表现了对武则天的忠心和留恋。十年前,契丹造反侵扰河北,兵机填委,夏官郎中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部,又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道理,历来尊崇忠直之士,反对偷机钻营之辈。武则天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怎能忘记?其次,当然也不排除作为一个有远见、有头脑的政治家的韬晦之计,姚崇看到武则天虽已逊位,但诸武集团没触动一根毫毛。为不至于陷入更深的旋涡,悲泣正好是脱身之计。果然,第二年这些政变有功、复兴李唐江山的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最终被武三思等贬职流放,由功臣变为罪臣,一个一个家破身亡。而姚崇因外放地方做州刺史而免于大祸。
武则天时期,姚崇担任宰相时间为六年零三个月。在武则天当政时期,能够担任宰相这么长时间,实为罕见。除了在武则天后期,政局比较稳定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姚崇的忠诚和才华充分认可。因而,姚崇的治国才能得到了展示,理政经验得以积累和丰富,这一切都为姚崇日后成功地辅佐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父子开创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
姚崇又到外地上任了,朝廷中的风波却没有停止。没多久,扶持中宗即位的大功臣张柬之、桓彦范等五王,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原因在于,张柬之等人只看到了张氏兄弟的危害,却忽略了武氏宗族的潜在祸患。当时有识之士洛州长史薛季昶发现了他们的这一疏忽,及时提醒敬晖说:二凶虽然除掉,吕产、吕禄犹在,请因兵乘势诛灭武三思之流,匡正王室,以安定天下。而张柬之、敬晖却以为大功已告成,武三思之辈不过是俎上一块肉,势必难逃,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薛季昶退后叹息说:“吾不知死所矣。”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善于投机钻营的武三思和韦皇后等人朋比勾结,很快形成了一个危及皇室的韦武集团。这个韦武集团是宫闱与外廷相勾结的产物,是以韦皇后与武三思为轴心的。
韦皇后出自京兆望族韦氏,但其父祖官位并不算高。祖父韦弘表,贞观年间只是一个曹王府典军,官才五品。其父韦玄贞任普州参军,官阶不过八品。中宗在储位时,她被纳为太子妃。中宗即位后,被册立为皇后。中宗被太后赶下了台,降为庐陵王,他们一起被迁往房州,又被幽闭起来。在这危难的关头,韦后倒显得很有见识,常常劝慰并开导他说:“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他俩患难与共,情意笃厚,生下一子四女。中宗曾对她许愿说:“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中宗结束了在房州长达十四五年漫长的幽禁岁月,现在终于复位了,韦后仍居中宫。她还铭记着中宗在房州的许诺,现在已重见天日,自己可以不受禁忌,为所欲为,以逞其志了。大概武则天由临朝称制到最终夺取了国柄,正式做了女皇,这一历史演变给她以很大的诱惑,做女皇也可能是她梦寐以求的事,因此政治野心日渐膨胀。中宗坐朝,她常常坐于殿上帷幔之中,开始介入政事了。侍中桓彦范援引“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的古训,上表劝谏中宗说:“伏见陛下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预闻政事。臣窃观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他提请中宗“览古今之戒,以社稷苍生为念,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中宗看了桓彦范的上表,却似熟视无睹。
韦皇后政治野心的恶性膨胀,上官昭容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官昭容原名婉儿,西台(中书)侍郎上官仪的孙女。父廷芝,与上官仪同时遇害。婉儿刚一降生,正赶上祖父遇难,她与母亲郑氏同时被没入掖庭。相传,郑氏在怀孕时,曾梦见一巨人送给她一杆大秤,并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占相者曾说,当生一贵子,可秉国权衡。不料却生下一女,不禁引起人们的一阵哄然大笑。可当婉儿满月后,郑氏曾逗她说:“称量者岂尔耶?”她听后却哑然相应。
婉儿长大后,天性机警,善写文章,娴熟吏事。武则天很欣赏她,让她内掌诏命,词藻华丽,文笔生动,令人叹为观止。曾因违忤女皇旨意,应当杀头,但武则天惜其有才,只在她额上刺了字,处以黥刑,依然受到重用,百司奏表,多让她参与裁决。中宗复位后,她受到了宠爱,先立为婕妤,后进为昭容。
大概上官昭容觉察到韦后的心思,常以武则天故事打动她的心扉。中宗复位不几个月,她劝韦后仿效则天故事,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让百姓23岁为丁,59岁免役。当时规定:一般不为出母服丧,男21岁成丁,即要服役;60为老,不再服徭役。上官昭容所以劝韦后这样做,是为了沽名钓誉,通过改易制度以收揽人心。由于她居于中枢地位,又善于出谋划策,遂成为韦后的心腹。
上官昭容还是为韦后与武三思牵线搭桥的关键人物。武三思略懂些文史,诡计多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故特蒙武则天垂青,赏赐极多。薛怀义得势,他低三下四;张易之兄弟受宠,他又拍马溜须,盛称张易之兄弟才貌盖世,颇得其好感。因此他官运亨通。神功元年(697年),以春官(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迈进宰相行列。
武三思善观时变,他见武则天年迈多病,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又转而倾心交结中宗。时中宗尚为太子,他特为其子崇训娶中宗爱女安乐公主为妻。成婚之日,又行亲迎礼,大张声势,以联姻为纽带,加强了与太子的关系。狡兔三窟的武三思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出路。中宗复位后,武崇训拜为驸马都尉、太常卿兼左卫将军,武三思则进位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宗还宣布武三思、武攸暨与张柬之等16人为立功之人,分别“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这位昔日张氏兄弟的大红人,如今摇身一变,却又成为诛灭张氏死党的有功之臣,真令人啼笑皆非。
武三思知道,自己虽然得到了中宗的宠信,官位也很高,但他的政治地位是很不稳固的。昔日他与张易之兄弟的关系已引起了朝臣的嫉恨,在诛灭张氏朋党时,他险些送了命。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又开始交结后宫。上官昭容过去曾是他的情人,现在又居宫中掌管制命,很受中宗与韦后的宠信,于是经过她的牵线,武三思得以面见韦后。由于他善于奉迎,很快赢得了韦后的宠幸。有时武三思在宫中坐在御座上与韦后做双陆游戏,中宗则在一旁亲自为他们点棋子,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
武三思还利用襟带关系在朝臣中不断纠集与发展私人势力。宗楚客原是武则天堂妹的儿子,兄弟三人惯于见风使舵、奴颜婢膝。其兄宗秦客曾投靠武则天,劝她革唐命称帝,因而迁为内史。宗楚客时任太仆卿,他见武三思势大,遂阿附于他,因擢任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弟宗晋卿也迁升为将作大匠。
纪处讷娶武三思姊为妻,因为这姻亲关系,他被提拔为太仆卿。当时谷价飞涨,中宗召纪处讷入宫,询问缘故。武三思趁机劝太史令傅孝忠等上奏,说当夜有摄提星进入太微宫,到达太帝星座,是大臣向天子进忠。昏愚的中宗信以为真,纪处讷一到,则极力称赞他忠诚无二。不久,即进拜侍中。
韦巨源出自京兆名族,时任中书令,封为舒国公。韦后与他叙长幼,因而附入韦氏族谱,列为三等亲。贝州有武三思实封数千户。时遇水灾,刺史宋璟请免除贝州农民及封户租庸,韦巨源怕减少武三思收入,声称庄稼虽然淹没,而蚕桑犹在,可以交纳庸调,致使河北人民流亡外地。
韦巨源既依附韦武集团,他见中宗昏庸,迷信符瑞,朝政不理,于是暗中怂恿韦后效法武则天称帝,并与宗楚客、郑谙、赵延禧等“推处祥妖,阴导韦氏行武后故事”。
韦氏与武三思或利用姻亲关系,或进行政治拉拢,培置了一批私人势力,组成了一个政治集团,但他们还未能完全掌握朝政大权。当时政变的功臣张柬之等人还身居要职,如张柬之时为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敬晖与桓彦范二人同为侍中,崔玄暐为特进、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袁恕己为守中书令,皆位居宰辅要职,掌握着中枢部门的实权。韦武集团极为强烈的权欲,使张柬之这些掌握朝政大权的功臣便自然成为所要打击的主要对象了。
张柬之等人屡次劝谏中宗诛灭诸武势力,中宗不听,反而更加信用武三思。这时,武氏位居王公者尚有14人,武三思由梁王降为德静王(由郡王降为县王),定王武攸暨为乐寿王,武懿宗等12人为公。武氏的受宠与其显要地位使得张柬之等人越来越焦虑不安了。
敬晖担心受武三思的谗害与中伤,遂以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监视他的行动。不料由于用非其人,崔湜见中宗疏远功臣,亲昵武三思,他也转身投靠了武三思,把敬晖的计谋泄漏无遗,因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原张易之的党羽郑愔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因犯贪赃罪逃回东都,受到武三思的庇护,向他献计说:大王虽有做天子之意,但张柬之五人皆据有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掉武太后尚易如反掌。他们五人日夜欲噬大王之肉,决心灭掉武氏,大王不除去此五人,真是危如朝露。武三思听了,深以为然,经他推荐,一个逃亡犯却擢升为中书舍人。从此,郑愔与崔湜成为武三思摇羽毛扇的人物。
韦后与武三思日夜诋毁张柬之等五人,还危言耸听地说他们“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武三思还为中宗出主意说:封敬晖等五人为王,给以尊宠的称号,罢免他们的政事,外不失为尊宠功臣,内则夺取了他们的大权,是两全其美之策。中宗采纳了他的奸计,于神龙元年(705年)五月颁下诏令,封侍中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中书令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崔玄暐为博陵王,皆罢知政事,赐给金帛鞍马,只令每期望日参加朝见。从此,武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武三思倒行逆施,欲使历史再倒退到武则天末年。
武三思为了进一步控制朝臣,对一些不屈服自己的骨鲠大臣,采用了又拉又打软硬兼施的手段。
魏元忠素以耿介忠直闻名,过去颇受武则天所器重,这时他任中书令,是满朝文武所推重的宰相,即使武三思也怕他三分。这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晏驾,在中宗守丧期间,魏元忠摄冢宰。武三思则假称太后遗诏,好言安慰魏元忠,并赐实封100户。魏元忠手捧制书,感激涕零。武三思企图用小恩小惠以收买这位以耿直著称的宰臣,使其以后不再论奏武氏之事。
素以谔谔之言闻名的宋璟,早已蜚声于则天朝。中宗嘉奖他的刚正,由吏部侍郎擢为黄门侍郎。武三思屡次请托,均遭其拒绝。宋璟还明言警告武三思说:“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安得尚干朝政,独不见(吕)产、(吕)禄事乎?”后来韦月将告发武三思淫乱宫掖,中宗又羞又恼,十分狼狈。武三思也恨之入骨,命马上处以极刑。宋璟以为不加追查即处斩,不合法令,始终不奉行中宗的诏令。武三思嫉恨宋璟,遂将他贬为检校贝州刺史。
在武三思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的时候,发生了王同皎欲谋刺他的事件。王同皎曾参与了五王政变,因功授任右千牛将军,封琅邪郡公。后又尚安定公主,拜驸马都尉,迁任光禄卿。神龙二年(706年)三月,他以武三思“专权任势,谋为逆乱”,遂暗中召集壮士,预定在武则天安葬之日,灵驾移动之时,劫持武三思而杀之。不料同谋人冉祖雍泄了密,武三思马上使人告发“同皎潜谋杀三思,将拥兵诣阏,废黜皇后”。中宗也不察闻,遂将王同皎斩于都亭驿前,籍没其家。同谋人也被诛杀。
政敌被处死了,狡黠的武三思还不肯就此歇手,他又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这时张柬之等五王虽已被贬到地方,怕他们东山再起,还是寝食不安,于是又唆使其亲信郑愔诬告张柬之等五人与王同皎通谋,中宗分别将他们贬为崖州,泷州、新州、窦州、白州司马。
张柬之等五人被贬为偏远的州司马后,武三思还怕死灰复燃,又使用卑劣的手法,暗中使人书写韦后的淫秽行为,并张贴于洛阳天津桥,请求废黜皇后。中宗得知,受如此奇耻大辱,不禁大怒,立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追究此事。李承嘉诬告是张柬之等人干的,并添油加醋地说:他们“虽云废后,实谋大逆,请族诛之”。武三思又使儿媳安乐公主在宫内活动,使郑愔在外廷相呼应,最后终于将张柬之、敬晖等五人都处以极刑。
就这样,韦武集团渐渐地控制了朝政大权。
韦武集团虽然控制了朝政,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夺取皇帝宝座。这样。中宗自然成了韦武集团的众矢之的,其帝位也就岌岌可危了。皇太子是传统的皇位继承人,太子李重俊也必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
在韦武集团谋夺皇位的过程中,安乐公主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物。安乐公主是韦后所生儿女中最小的一个,是中宗皇帝被废为庐陵王、迁往房州的途中生下的。当她降生时,正值四月,气候温暖,中宗随即脱下衣服把她包起来,故名叫裹儿。安乐公主长得娇美俊俏,又能说会道,成为父母爱如心肝的娇女。长大后,下嫁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在勾通公公与母后的联系中起了媒介作用,也成为韦武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安乐公主深受父皇与母后的宠爱,因而骄横不法,卖官鬻爵,也无人敢于过问。更为荒唐的是她自作制敕,作成后又把敕文遮掩起来,即要父皇署名。中宗笑着答应了她的请求,最终也不看文本。至于制敕究竟是什么内容,连中宗本人也不得而知。
中宗的纵容更助长了安乐公主的骄恣,使她更加为所欲为。史称:“中宗韦后爱宠日深,恣其所欲,奏请无不允许,恃宠纵横,权倾天下,自王侯宰相已下,除拜多出其门。”安乐公主的欲壑像个无底洞,是永远也填不满的。她的权势已如此之大,尚不满足,还幻想有朝一日能像太子那样,登上皇帝宝座。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她向中宗提出了要做皇太女的请求。宰相魏元忠认为,皇太女会危及太子地位,皇太子是国家储君,今又无罪,岂能动摇?不可再立皇太女。安乐公主知道后十分不满,破口大骂道:“元忠,山东木强田舍汉,岂足与论国家权宜盛事、仪注好恶!阿武子尚自为天子,况儿是公主,做皇太女,有何不可!”阿武子系宫中对武则天的称呼。在她看来,皇后尚能做天子,皇帝女儿又有何不可呢?
韦后一心要效颦于武则天,武三思对皇位也垂涎三尺,安乐公主也是梦寐以求地要做皇太女,于是皇太子李重俊与韦武集团的矛盾逐渐表面化了。史书记载说:
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特进德静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安乐公主与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常凌侮太子,或呼为奴。崇训又教公主言于上,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太子积不能平。
李重俊是中宗第三子,后宫人所生。曾封为卫王,任右卫大将军、遥领扬州大都督。神龙二年(706年)七月,被立为皇太子。他虽然生得聪明果敢,但缺乏贤师良傅的辅佐,太子宾客杨璬、武崇训素无学术,只知道以狗马蹴鞠相戏嬉。因此,太子少法度,并非是一个很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太子李重俊对韦武集团的篡权活动不胜愤慨,他不能忍受安乐公主的凌辱,更不甘心坐失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他决定先发制人。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袆之、沙吒忠义等,矫诏调动羽林兵及千骑300余人,首先包围了武三思的住宅,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又杀死其党羽十几人。然后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分兵守卫宫城诸门,自己率兵直奔肃章门,斩关而入,敲着内宫门要父皇交出韦皇后、上官昭容及安乐公主。中宗与皇后、上官昭容、安乐公主急忙登上玄武门楼以避兵锋,并马上命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百余人在楼下守卫,宰相杨再思等人也率2000多人守卫在太极殿前。后由于千骑兵反戈,李多祚被杀。太子见难以取胜,遂率部分侍从逃到户县的树林里,被侍从杀死。成王李千里攻太极宫右延明门,欲杀宗楚客、纪处讷等人,没有攻克,反被乱军所杀。
这次兵变就这样失败了。
据史书记载,宰相魏元忠支持太子兵变,但态度不太坚定。魏元忠嫉恨武三思专权用事,及太子李重俊将要起兵时,他暗中参与了谋划。在太子率兵奔肃章门的途中,遇到了魏元忠的儿子魏昇,时任太仆少卿。随即加入了兵变的行列。到了玄武门楼下,由于李多祚等犹豫不战,“元忠又持两端,由是不克”。结果魏昇被乱兵所杀,后来魏元忠也由此被贬而死。
有迹象表明,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也参与了太子兵变。相王、太平公主曾参与了五王政变,在恢复李唐皇统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他俩对韦后及武三思的专权也极为不满,太子发动了针对韦武集团的兵变,他俩也是支持的。右台大夫苏珦审理这一兵变案时,有人就供认相王参与了此事,苏珦为相王辩护,竭力保全他,但安乐公主与宗楚客得知此事,如获至宝,多次要挟中宗,治罪相王,还指使侍御史冉祖雍上疏,说相王、太平公主二人“与重俊通谋”,请收留狱中审查。中宗命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审理此事,萧至忠恳切地劝解中宗说:“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在大臣们的掩护下,相王与太平公主才算相安无事。
太子李重俊因政变失败而死,为韦后篡夺皇位清除了一大障碍,给安乐公主谋做皇太女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韦后与安乐公主加快了篡权的步伐。
景龙二年(708年)二月,韦后声称衣箱裙子上飘起了五色云气,久而方散。其党羽中书令韦巨源立即随声附和,扬言是非常佳瑞,请中宗诏告天下。又令画工绘其形状,宣示百官,并特为此事而大赦天下。
接着,其党羽又利用中宗好符瑞及当时人们迷信谶语的心理制造舆论。右骁卫将军、知太史事迦叶志忠上表说:过去高祖未受命时,天下人歌唱《桃李子》曲;太宗未受命时,天下又歌唱《秦王破阵乐》,天后未受命时,天下又歌唱《武媚娘》曲,顺天皇后(韦后)未受命时,天下人又歌唱《桑条韦也》,《女时韦也》,这都是受命之符。“伏惟皇后降帝女之精,合为国母,主蚕桑以安天下,后妃之德,于斯为盛。”他还把当时的民谣加以穿凿附会,把《桑条韦》说成是韦后当国母的符命,主持桑蚕之事是天意,为韦后的篡权活动而大造舆论。醉翁之意不在酒。昏庸的中宗对迦叶志忠的别有用心毫无警觉,反乐得心花怒放。
韦武集团的党羽更加活跃起来。在迦叶志忠上进《桑条歌》12篇后,太常少卿郑愔又加以引申,编成舞咏,大肆传播。宗楚客又劝补阙赵延禧上表陈述符命,把《桑条》解释为“十八代之符”,并请求颁示天下,编于史册。中宗又十分高兴,给以重赏。
韦武集团阴谋篡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景龙四年(710年)四月,定州人郎岌上奏,说:“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韦后要挟中宗,把他活活打死。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又上奏说:“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社稷。”中宗召来燕钦融当面诘问,他顿首陈词,侃侃而谈,毫无惧色。中宗似有所悟,默然不语。而宗楚客却矫称制令,不由分说,命武士当着中宗的面把燕钦融摔倒碰于殿庭石柱上,折断了颈椎,当即死于非命。宗楚客看了,高兴地拍手叫好。中宗见宗楚客如此肆无忌惮,目无君主,虽不追究此事,心中很是怏怏不乐,这使得韦后及其党羽忧惧不安。
六月二日,韦后、安乐公主与经常出入宫掖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密谋,在糕饼中掺进了剧毒,中宗食后,药性发作,很快死于神龙殿。韦后先是严密封锁中宗身死的消息,自己总揽朝政。
第二天,韦后把诸宰相召入禁中,谋划自安之策。为了预防不测,她调来了5万府兵,镇守京师,分别由韦氏宗族子侄与驸马都尉韦捷、韦灌,卫尉卿韦培、左千牛中郎将韦绮、长安令韦播、郎将高嵩等统率,严密控制着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及飞骑、万骑;又令中书舍人韦元率兵在长安城中左、右六街分道巡守,加强警备。
在皇宫里,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合谋草拟遗诏,立中宗最小的皇子温王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相王辅政是韦武集团的最大心病,宰臣宗楚客认为“相王辅政,于理非通”,以“叔嫂不通问”、听朝礼仪不便为由,率诸宰相上表,请皇后临朝称制,罢免了相王的政事,改任太子太师。
在这一切安排就绪后,才将梓宫迁至御太极殿,召集百官隆重发丧,韦皇后临朝摄政。
过了几天,年仅16岁的温王重茂即皇帝位,是为少帝。尊韦皇后为皇太后。
韦武集团的宫廷政变似乎进行得很顺利,韦皇后已临朝摄政,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于是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韦氏宗族的人共同劝韦皇后遵照武则天故事。宗楚客还秘密上书,假称图谶,宣称韦氏宜革唐命,还欲谋害少帝。又与韦温、安乐公主合谋,除掉相王与太平公主。
正当韦武集团在一片紧锣密鼓声中加紧策划,匆匆做最后准备的时候,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打破了韦武集团的黄粱美梦,姚崇也迎来了返朝辅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