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三度拜相,姚崇上十事

  姚崇被贬出京后,先后任申州、徐州、潞州、扬州、同州刺史。他每到一地,都做到轻徭薄赋,兴利除害,推行教化。使人民安居乐业。《新唐书·姚崇传》载“政条简肃,人为纪德于碑。”五代人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姚崇离职扬州时的情景:姚崇在荆州(应为扬州)作地方官,三年期满离职。告别的那一天,全城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了,都来送行,痛哭流涕地簇拥着他的马头,拦住道路久久不让他离去。姚崇所用的马鞭和马镫都被百姓截留下来,留作永久纪念。新上任的长史就把这件事详细地上奏了玄宗。皇帝颁布诏书赞扬姚崇的美德,并赏赐黄金一千两。后来,“截镫留鞭”成了一个成语,用以表示对离职官员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

  姚崇虽然在地方官的任上兢兢业业,但也时刻关注着朝廷中的动向,当李隆基登基的消息传来时,他就知道,自己马上又要返回朝廷这个是非之地了。

  对于玄宗来说,7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在一年多前,他已经登上皇位,但只有在这年七月成功地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之后,他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十一月,在群臣的请求下,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宣布改元开元。

  年轻的开元天子非常仰慕唐太宗,决心要“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满怀宏图壮志,投入振兴唐朝的事业。他废寝忘食,勤勉奋发地工作。

  玄宗尽管勤于为政,毕竟还年轻,缺乏经验,他即位伊始需要一个精明干练的宰相作为助手。铲除太平之后新任命的宰相是中书令张说和左仆射刘幽求,张、刘两人都以文学见长,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稍差,玄宗并不满意,经过认真选择,仔细考虑,他决心起用姚崇。

  玄宗想起用姚崇,一是因为姚崇有杰出的才干。他为人豪爽,崇尚气节,极富才华。他不仅文才出众,也通晓军事,文武双全。史称姚崇“吏道敏捷”、“善应变成务”,就是说他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强,效率高,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因为姚崇有丰富的经验。他曾两度出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军政长官,所至皆有政绩。姚崇在他任职的地方,“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姚崇任职的经历相当广泛,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地到边疆,从政治经济到军事边防,他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政绩卓著,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三是因为姚崇有正确的政见。姚崇与相王父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他在武则天时代任相王府长史。在多次重大的宫廷斗争中,他和相王父子的政见相同,立场一致,发挥过重要作用。他没有参与诛韦和诛太平两役,身上的血腥气少一些,功劳也小一些,这不仅使他没有居功自傲的本钱,可以更为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且使玄宗对他不产生什么疑虑。

  四是因为姚崇有很高的声望。开元元年(713年),姚崇已经63岁了,他历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出将入相,两度执掌朝政,屡建战功,政绩显著,以他的才能、资历和远见卓识,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因此,玄宗选择姚崇为相,这一选择是独具慧眼的。

  玄宗起用姚崇在当时有一定困难。一方面,宰相中书令张说素与姚崇不和。张说在朝中颇有势力和影响,他得知玄宗想任命姚崇为相时,便极力阻挠。先是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后又指使殿中监姜皎推荐姚崇为河东道总管,玄宗都没有听从。另一方面,景云二年(711年)姚崇被贬的事件,在关键时刻,玄宗牺牲姚崇以自保,虽然出于环境所迫,但这种做法肯定会绐姚崇带来极不愉快的回忆,姚崇对出任宰相的态度如何?玄宗还拿捏不准。因此,起用姚崇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场合。

  十月十三日,玄宗在长安近郊的骊山下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军事演习。诛灭太平之后,玄宗马上亲自“讲武”,用意是很清楚的。作为皇帝,他要确认自己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要显示自己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这对结束动乱、稳定政局、威胁政敌和巩固自己的地位都是非常必要的。玄宗选择在骊山讲武,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就是为会见在距骊山不远任同州刺史的姚崇创造有利的时机。

  在骊山讲武中,玄宗以军容不整为理由,下令斩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于旗下,刘幽求、张说等大臣跪在玄宗马前谏止说:“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元振才得于免死,改为流放新州。玄宗还以制订军礼不严肃为由,下令斩给事中、知礼仪唐绍。其实,玄宗本意不是真要斩唐绍,就像他的本意也不是定要斩郭元振一样。郭元振身为宰相,一直支持玄宗,又刚在诛灭太平时立有大功;唐绍曾极力反对韦后作为中宗祭祀南郊的亚献,在中宗、睿宗两朝都以直言敢谏著称。玄宗借故惩罚这两位大臣,无非是用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告诫功臣不可居功自傲。但唐绍的命运不如郭元振,由于金吾将军宣敕迅速,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劝谏,唐绍已被杀头。郭、唐两位大臣受罚,各军多因害怕而进退失常,稍有混乱。只有左军节度薛纳、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两军秩序井然,受到玄宗的嘉奖。

  骊山讲武的次日,十月十四日,玄宗到渭川打猎时,召见同州刺史姚崇,这次会见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借打猎的机会召见姚崇,可以避开张说等人的干扰。像打猎这样比较随便的场合,也有利于年轻的皇帝同他曾经伤害过的老臣交谈和疏通思想。

  姚崇到的时候,玄宗皇帝正在打猎。玄宗问他会不会此道,他说,他从小就会,在20岁时,常以呼鹰逐兔为乐,所以人虽老还能行。于是就参加了玄宗的围猎行列。他在猎场上驰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处处都使得玄宗满意、喜欢。罢猎之后,玄宗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他侃侃而谈,不知疲倦。玄宗听了后说道:“你应该做我的宰相。”

  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较宽广,而且锐意图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没有立即行礼谢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要上奏,陛下考虑,如果做不到,那我这个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说出来看看。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奸佞冒触宪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官不预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贞二观,费巨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今乃顿首谢(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24页《姚崇传》)。

  宋朝大文史学家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对姚崇的上述言论和观点持半信半疑态度,所以只是简单地、极为概括地提了几句。这未免有点过分拘谨。姚崇在武则天时就作为相王府长史,早就认识相王的儿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他在得到玄宗的密诏之后,将自己多年的亲身感受略加整理,并趁此机会当面陈述,是完全可能的,不应当怀疑。而且对武则天的态度,主要是就正确的东西、肯定方面而言的。其他方面,他对武则天并不是一概肯定的,而是也有否定的。特别是对于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及她们的党羽们的胡作非为,他更是深恶痛绝。他是唐朝的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工作注重实际、怀有抱负理想的政治家。在他看来,唐朝要振兴就必须清除掉那些多年积存下来的流弊,这样国家繁荣才有希望。“开元盛世”他功不可没。

  姚崇所说的十条,用现在的话说大意是:

  第一,自则天当皇帝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请求圣上,改成以仁义先行,可以吗?

  第二,朝廷自在青海被吐鲁番战败以来,从来没有后悔之意,我请求在数十年内不求边功,可以吗?

  第三,自从则天太后临朝称制以来,往往由宦官代表朝廷发言,我请求今后不要让宦官参与公事,可以吗?

  第四,自从武氏诸亲窃据显官要职,继之以韦庶人(中宗的皇后,被清除后去掉皇后称号)、安乐公主(中宗、韦庶人的女儿与韦庶人一起被铲除)、太平公主用事,官场秩序混乱,我请求以后不准国戚在朝廷要害部门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销不算,可以吗?

  第五,近年来亲近佞幸之徒有恃无恐,触犯法律的,都因为是宠臣而免予惩处,我请求以后依法办事,可以吗?

  第六,近年以来,那些豪侠大族,凭着同乡的关系,向上送礼行贿,以至公卿、方镇们也这么干,我请求除租、庸、调等赋税而外,其他一切摊派都要杜绝,可以吗?

  第七,武后造福先寺,中宗造福善寺,太上皇(睿宗)造金仙、玉贞观,皆耗资巨万,坑害百姓,我请求禁止建造寺观宫殿,可以吗?

  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损于君臣之间互相尊重的常礼,我希望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可以吗?

  第九,前朝大臣直言进谏者,有的就丢了性命,从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请求凡是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颜直谏、无所忌讳,可以吗?

  第十,西汉与东汉,外戚乱政,后世感到寒心,而我们唐朝的外戚专政,则更加厉害,我请求陛下将我朝的这种事情写在史册上,永远作为前车之鉴,成为万世不能重犯之法,可以吗?

  玄宗听后大为赞赏,同意接纳。当即,玄宗征召姚崇代替郭元振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为紫微令,正式任命姚崇为宰相,晋封为梁国公。

  玄宗一向熟谙姚崇的政治才干,对他深信不疑。因此,姚崇独当重任,军国庶务多由他赞助裁决。在他任相不几天,一次于朝堂上面奏进用郎吏,玄宗却仰视殿宇,不予理睬。姚崇再三说明,玄宗却似没有听见,始终一声不响,不加可否。姚崇见此情景,一时琢磨不透玄宗的心思,还误以为违忤了圣上旨意,心里有点害怕,就很快走出殿廷。在玄宗身旁的高力士见到这一情况,也不太理解,认为玄宗初登帝位,对宰臣的奏请,应当面表示意见,姚崇奏事,却不加理睬,恐怕会引起宰臣的疑虑和不安。不料玄宗却意味深长地说:“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当自奏,朕与共决之;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姚崇回到中书省,正心悸不安,遇高力士来中书省办事,顺便给姚崇说明了玄宗的心意,消除了误解,他钦佩玄宗的做法,朝廷大臣也都认为玄宗“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

  玄宗信任宰相,除军国大事须与他共同商定,其他一般庶务放手让他们去做,这样可以调动大臣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只是承顺旨意,有利于君臣和衷共济,治理天下。

  姚崇受到玄宗的特别礼遇,每在便殿相见,玄宗必起立相迎,事毕退朝,则临轩相送。这是其他宰相所未曾受到的宠遇。因此,他辅佐玄宗能竭智尽力,任相时间虽然不长,却颇有成就。史家称颂说:

  时承权戚干政之后,纲纪大坏,先天末,宰相十七人,台省要职不可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由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

  开元三年(715年)正月,姚崇请了十几天的假为儿子办丧事,结果案牍积压,卢怀慎无法决断,惶恐之中,便向玄宗请罪。玄宗说:“着急什么?朕是把天下的事委托给姚崇去处理,你就坐享宰相的清名和雅望吧。”姚崇假满复职,只用了不长的时间就将那堆积如山的公文裁决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问紫微舍人齐澣:“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位宰相比?”见齐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澣回答说:“管仲和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但起码也做到了终身实施。你您所制定的法度则是可以随时更改的,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继续问:“依你看来,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齐澣回答说:“可以说,您是一位救时宰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便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这样一位救时宰相,也是很不容易找到的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