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芳
泰戈尔一直是我最为心仪的作家之一,他的诗篇,朴素自然,博大精深,充满了慈善仁爱的胸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用火一样的热情、水一样的柔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心灵深处的窗口,引领我们进入那清新隽永、淡雅弥远的哲思世界。在泰戈尔的笔下,到处是天真稚嫩、温婉体恤的情趣之美,这是一个没有欺骗、没有掠夺、没有杀戮、没有恐怖的世界,相反,这个世界洒满阳光,四季芬芳,每一天都是美丽的、和平的,而且充满了令人兴致盎然的神秘感,所以,每当我感到烦恼、消极、痛苦乃至颓废的时候,读一读泰戈尔的文字,很快就能感到如沐春风,不由自主地就对这个世界生发出一种不可言说的眷恋之感,也正因为此,我对泰戈尔充满了感谢,因为他的文字,给了我前行的勇气和信心,在这个充满了遗憾的世界上,有了泰戈尔的淡泊清澈、朴素仁慈,我们至少还可以怀着希望走下去。
泰戈尔的笔触总是那么的细腻温柔,他并不隐瞒他对人性黑暗面的认识,但他显然更欣赏、更认同人性美好的一面,在美好人性的召唤下,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爱的俘虏,也正因为此,泰戈尔并不打算用冷嘲热讽、愤世嫉俗来显示他的高标傲世和超拔清醒,相反,他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非常委婉地描述了人之为人的种种烦恼、忧伤和幸福,那是青春的悸动,是生命的礼赞,历经人事变迁、沧海桑田,他的心灵反而越来越洁净睿智,他的笔下,就是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这里绝不缺少洞明世事的智慧,相反,却有着更多静谧虔诚的坚守,这种坚守,是对人性真善美的信心,是超越世俗的理想主义,这让他的文字显得如此庄严而美丽。
很多时候,每每口里读着泰戈尔的诗篇,心里便琢磨开了,我想这字里行间的心思何其细密又何等大气,种种情致美感、哲思箴言,一点儿都不露痕迹而且极妥帖、极稳当、极巧妙,这岂不正是我学习的典范?从此照猫画虎,无论是作诗编剧,都照着样子弄起来,到底是不像,原因究竟在哪儿?我也是近来通读了《泰戈尔全集》才略有所知:原来,泰戈尔并不仅仅是一个执著于编织文字梦想的诗人,因为文字本身是有限的,而文字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无限辽阔深远,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浪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惟其如此,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的东西才会显得如此生机盎然、真切感人,因为,这是生命的倾诉,是灵魂的碰撞,我也因为此,而日益沉醉于他为我们所创造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意趣淡远,情致盎然,在它每一处小小的寻常巷陌,到处传扬着悠长的田园牧歌,这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充满了令人心里暖洋洋的人情味,而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冷漠社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人际关系日趋冷漠,我们太需要泰戈尔来润泽人心。读他的作品,总是让我想起晨曦初现时轻盈跳动的小鸟、清晨草叶上滚动着的晶莹的露珠,还有沁人心脾的栀子花香、午后慵懒的风、傍晚时分吹笛的牧童和倒骑的黄牛,催着各家孩子吃饭时喊着亲切的小名儿的母亲,袅袅的炊烟升起在半空里,不多时,月牙儿也爬上了树梢,谁家的少年又开始在满是芦苇的河心犹豫着是否要拉起对方的手,告诉他或她埋藏已久的小心思,也许,他们会假装不认识,也许,他们会相互偎依,甚至露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肩膀,他们也会在起风的时候握紧对方的手叫他小心,总之,他们免不了要感叹:“月亮真好啊!”那会是在什么地方呢?也许是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也许是在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的芦花荡里,总之,他们会一直呆到月到中天,直到他们的爸爸妈妈在野地里呼唤他们亲昵的名字,那时候,天上的繁星是明亮的,他们的内心是热切的,世界沉睡着,却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微笑。
是的,泰戈尔的文字,就是这样的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却足以深入人心、扣人心弦,行文所及,风生水起,他的笔触停留在哪里,哪里就是复苏的人性与温婉的人情,既有现代人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本我意志下的生活方式,又有兴味悠长的古典意趣和诗意栖息,温润、单纯、质朴、真实,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爱极了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古人说“文如其人”,大抵只有泰戈尔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古朴醇厚、朴素仁慈却毫不笨拙的文字,风土人情、家长里短、生活点滴、爱语呢喃,不过是那么一点儿这样或那样朴素的小事,却被他写得那么有滋有味、有情有义、风行水起、摇曳生姿,直教人心里酸酸甜甜、酥酥软软,只觉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好,只怕一说便错,生怕破坏了那一点朦胧含蓄的意境。泰戈尔无疑是极热爱生活的,他的人生态度亦极洒脱通达、温厚宽容,哪怕一度黯然、曾经沧海,岁月的流逝仍未消磨他的稚气与好奇、童趣与素朴,无论是创作时依稀可见的几十年前青涩回忆里的美好还是安居乐业、怡然自得里的闲适清雅及至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追寻与叩问,先生无不娓娓道来、如拉家常,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浮躁的炫技,有的只是率性自然、恬淡自安的呈现,而这正是一个伟大作家得以保持的创造力最重要的原动力了。先生的笔下,始终是一个给予人美好希望的世界:“你那永无止境的爱,对我的心如此珍贵。”先生之文,诚如斯言;先生之人,当之无愧,愿先生笔下的朴素之美历久弥新,愿先生播洒的仁慈历久弥远,如此,幸甚。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