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陷身窦建德,隐忍待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十月,当大唐帝国刚刚建立5个月的时候,魏征以归降的俘虏身份,首次进入了首都长安。

  当初李密在入关归唐前,曾有过较美好的期待。他虽然也是以败将身份降唐,但认为自己曾经拥众百万,在山东一带的广大地盘上,也是个称王称霸的盖世豪杰。而今“解甲归唐”,山东连城数百,知我在此,也会归顺,就像汉代的窦融一样,功勋绝对小不了。李渊念我这功勋和身份,谅他也不会小瞧我,最起码也得给我个宰相当。可是,等他到了长安,入见李渊后,却只被授予一个光禄卿的官职。这是李密万万没有想到的,大失所望之后,他又萌生叛唐之心。后来,李密主动请求以本部兵往黎阳去招抚过去的部下,唐高祖欣然同意。朝中群臣多劝谏高祖:“李密狡猾好叛,如今让他东去,恰似投鱼入水,放虎归山,必一去不返,成为我大唐的劲敌了。”高祖却充满自信地笑道:“帝王自有天命,不是小人们所能取得的,即使他叛变逃跑了,也没什么可怕的。我让他去与山东的贼人打架,我们坐收渔人之利,这应该是眼下最佳的一条方案。”于是,李密与心腹旧友王伯当和贾润甫迅速离开了长安,直奔桃林县。他们杀掉县令,占据县城,掳掠了许多人口财物和畜产,顺着南山往东逃窜,准备先到瓦岗旧部现为刺史的张善相那里,暂时栖身,然后恢复旧帜,重聚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可是,当他们一行路经熊耳山时,被熊州行军总管盛彦师埋伏击败,李密和王伯当当场毙命,他俩的首级被割下来,送往长安,向皇上报功奏捷。从李密起兵到此,总计6年,一代枭雄的一生,就这样悲壮地结束。

  李密叛逃事件发生之时,魏征正默默无闻地待在首都长安,等到平定了事件后,可能是由此开展了对瓦岗旧部进行大清查的活动,于是,几乎被人遗忘的魏征重新像一件不起眼的过时衣服一样,被人翻捡出来。魏征接到唐高祖的召见命令,以为被处置的时刻已经来临,便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与战友们挥泪诀别。不料进宫谒见之后,皇上并没有让他去死,而是安抚有加,并以极大的信任派他去黎阳招降瓦岗旧将徐世绩。魏征深知此行是戴罪立功的性质,假如能劝降了徐世勣归降唐朝,自然是立功受奖;假如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的命运将会与老上级李密一样,只有死路一条。然而,此时此刻,魏征已别无选择,在这生死关头,他像押注的赌徒一般,只好孤注一掷了,兴许此行能够完成使命,把悍将徐世绩说动,那么不但保住了性命,可能从此命运转折,否极而泰来哩!

  魏征以刚刚被任命的秘书丞的身份启程了。当他骑着马,疲惫不堪地在崎岖的山路奔波了数天以后,终于来到了黎阳(今河南浚县),终于要面对决定他命运的对手徐世绩了。能不能说服这位骁勇善战的农民军首领,魏征心里并无十足的把握,为此,刚刚在黎阳馆舍里住下的他,心中十分忐忑不安。

  徐世绩,就是后来唐朝赫赫有名的大将李绩。他本名徐世绩,后来,因归降唐朝,且战功卓著,被赐姓李,又因“世”字犯唐太宗名讳,所以改单名叫李绩。李绩是山东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出身于一个大地主家庭,家多财产,乐善好施,经常赈济贫民,故而在家乡树有较高的声望。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年仅17岁,跟随翟让举兵造反,首次与隋军交战,就斩杀了大将张须陀,从此声名大振。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来到了瓦岗寨。李密出身望族,很有才能,在他的策划和指挥下,取得了荥阳大海寺战役的胜利,又攻下了兴洛仓,立下许多战功。李绩与王伯当等商量,说服翟让,公推李密为瓦岗寨起义军的首领。李密建立了农民政权后,李绩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东海郡公。在李绩的建议下,瓦岗军先后打败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兵力发展到20万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密归降唐朝后,瓦岗军所控制的山东广大地区,仍然由李绩占据着。为了表示对李密的耿耿忠心,李绩将所占据的所有州县的户籍、田册名单一齐送给李密,让李密去交给唐高祖。唐高祖对李绩的行为大加赞赏,感动地说:“徐世绩感德推功,真是个纯臣!”于是下诏授李绩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后又改封曹国公,加授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命李绩率兵总理河南、山东前线军务,负责消灭王世充。当驻扎在黎阳的李绩听说李密叛唐被杀的消息后,非常哀痛,为昔日的领袖身首异处、尸抛野岭而失声恸哭,他不避嫌疑,不顾个人安危,上表请求收葬李密,高祖被他的忠诚和义气所感动,欣然同意。李绩便将李密的尸体从熊耳山山沟中取回,盛敛入棺,并且披麻戴孝,率领全军沉痛地追悼李密,为他送葬。不久,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领大军进攻李绩,李绩寡不敌众,力屈而降,窦建德抓住李绩的父亲李盖为人质,令李绩归降自己,驻扎在黎阳,以抗拒唐军东进。

  魏征所要劝降的李绩,正是由于以上的背景,眼下作为窦建德的部下,正驻军在黎阳。在对李绩的经历和目前的时局作了一番周密的调查和分析之后,魏征渐渐有了信心,他自信李绩是可以被说服归唐的。于是,他从容地写了一封信,寄给李绩。信是这样写的:

  “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群雄竞起,角力争强,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李密反叛隋炀帝,奋臂一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很快有了数十万之众。大军的威力影响了半个天下,在洛口大败王世充,在黎山摧毁宇文化及,那个时候,瓦岗军真是傲视群雄,势不可当。正当西进关中,直捣京师,扬大旗于西北,饮战马于渭川之际,瓦岗军却迅速由盛转衰,昔日有百战百胜威风的李密,转眼间成了奔投关中的败将战俘。看来,天下政权的归属,是自有天定的,而不是靠任何武人凭力气拼搏得到的。所以李密深知这层道理,感到上帝所认定的天子在西方,是唐帝李渊,而不是他李密,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率部入关,归服了大唐。徐世绩先生,您生于天下扰攘之时,对昔日的战友和领袖怀有深厚的情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在主子已归降的严峻关头,您还能坚持到底,纠合残部,坚守一方,这种大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更令我钦佩和感动。因为有了您,王世充尽管是乘胜之军,也停止了东进行动;窦建德由于怕与你硬碰硬而吃败仗,也不敢南下。这些足以证明您的威名和势力,对时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各派势力中占了沉甸甸的分量。然而,有多少人开始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威风一时,不可一世,可有几个人能够有较好的结局?如今,您的选择,已经维系着未来的安危命运。若是将您的雄兵和重镇委托在大唐帝国身上,前途是极光明的,您及亲戚九族都将荣华富贵,子孙享福无尽;若您选择错了道路,跟随了窦建德,那么前途将是黑暗的,别说亲眷子孙,恐怕您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啊!历史上类似的教训很多,您也应该很明白。目前您处于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应迅速做出决定,当机立断,而不应再犹豫迟疑,错失良机。倘若当断不断,坐观成败,恐有些凶狡之辈,先下手为强,那么您就被动了,您的一生恐怕就从此葬送了!”

  李绩收到这封信,认真地看过数次,被魏征的合情合理的分析所打动,毅然决定率部归唐,并且立即开仓运粮,支援正在河南打仗的李世民的叔父、淮南王李神通的军队。正当魏征欣喜万分地庆幸自己使命完成、大功告成之时,不料风云突变,窦建德带领河北起义军打到黎阳,一夜之间,县城被占领,准备回长安复命的魏征,行装已打点好,正准备突围出城,但还是被河北农民军抓获,落入窦建德的手中。此时的魏征身份刚刚相反,作为唐朝的使臣,成了农民军的俘虏。这是魏征生平第二次当俘虏。

  窦建德捉住了魏征后,对他反叛瓦岗军,并且充当唐朝皇帝的说客,先后劝服了元宝藏部队和李绩部队的行为,大为恼恨,本想立即杀死他而后快,但部下苦苦劝说窦建德,请他念在魏征昔日追随反隋义军,如今降唐也不是他做的主,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况且他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留他在农民军中,肯定会有大用。窦建德便饶了魏征一死,转而好言慰抚,把他留在军中,并任命他为起居舍人。

  窦建德在当时也是个名震天下的大豪杰。他出生于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故取名建德。其父母世代务农,少年时有胆识,有勇力,讲义重信,在乡间颇有名声。他当过里长,仗义疏财,也犯过法,他的乡亲孙安祖被兵役逼得造反一事,牵连到窦建德,官府杀掉了他的家属,这样,窦建德也忍无可忍,带着200多被强行征来的新兵一起举起义旗,投奔高鸡泊起义军首领高士达,任司兵。大业十二年(616年)提升为军司马,率兵击杀涿郡留守郭徇。后来,高鸡泊起义军的首领们,有的在内部火拼中死去,有的跟隋军交战时牺牲,窦建德得以脱颖而出,受到大家的拥戴。尤其是他凭借军事才能,不失时机地攻占了饶阳,收编余部,安葬阵亡的农民军将士,使得士气大振,不久发展到十几万人,攻占了河北地区的许多郡县,他一跃成为河北起义军的总首领。617年,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改年号为丁丑,建立官职,逐渐有了立国规模。次年,在取得了隋末农民战争中著名的河间(今属河北)“七里井大捷”后,窦建德称夏王,建国号为夏,改年号为五凤,建都于乐寿,后迁都洛州(今河北永年),杀掉称帝的宇文化及,威震全国。从此以后,全国形成了三大势力,除窦建德的河北政权外,河南地区有王世充占据洛阳,建国号为郑,关中的李渊也称帝,建国号为唐。三个方面都在隋朝灭亡后,决心要与对手一较高低,争夺天下。

  魏征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在黎阳被窦建德抓获,从而成为河北割据势力——夏国的一名中层官员。这时,他刚好40岁。

  李渊在相继消灭了威胁关中的薛举父子、李轨、刘武周后,可以集中精力经营山东了。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命令次子秦王李世民率军进攻王世充。为了各个击破,他仿效秦始皇灭六国的故事,也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遣使与窦建德修好,窦建德送回了同安公主和李神通,而魏征则仍为窦建德所控制。李世民逼近东都,河南州县不断请降,王世充日渐窘迫,遂向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与王世充是唐王朝东征天下时所面临的两大强敌。李世民率大军出关东征时,窦建德如果与王世充联合抵抗,李世民是难以取胜的。然而,窦建德为了铲除幽州罗艺和周桥城孟海公的势力,却听任李世民对王世充的用兵。武德三年(620年)年底,王世充在危难中派人向窦建德求救,然而建德此时却渡河攻击孟海公,未能出兵援助王世充。窦建德的中书舍人刘斌为此曾向他劝谏说:“今唐有关内,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势也。闻唐兵悉众攻郑,首尾二年,郑势日蹙而唐兵不懈。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者,莫若救郑,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却唐保郑,此常保三分之势也。若唐军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总二国之众,乘唐军大败,京师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

  刘斌对形势和利害的分析是颇有道理的,他的及时救助王世充的建议,也是正确的,窦建德也曾高兴地说:“此良策矣!”然而,为攻击孟海公,窦建德并没有把这一“良策”立即付诸实施。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窦建德攻克周桥,俘虏孟海公。

  三月,窦建德留其将领范愿守曹州,率大军西救洛阳。然而,此时王世充的军事实力已大为削弱,洛阳城中又缺乏军粮,形势远不如武德三年(620年)秋冬时节有利于王世充、窦建德。尽管如此,窦建德此时毕竟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又乘着对罗艺、孟海公、徐圆朗作战的胜利,无有后顾之忧,将士士气高涨,后方粮草的供给又颇有保障,因此窦建德救援洛阳的大军,在西进路上接连攻克了许多城池。

  窦建德的大军到达滑州(今河南滑县),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韩洪开门纳之,又进逼元州、梁州、管州,一一攻陷,接着又攻陷荥阳(今河南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水陆并进,汛舟运粮,溯河西上。”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台王世辩派将领郭士衡率兵数千人与窦建德的军队会合,共有兵十余万,号称30万,驻扎在成皋(即虎牢,今河南汜水镇),筑宫于板渚(在汜水镇东北黄河侧)。面对窦建德来势汹汹的大军,李世民的将领中产生了分歧。

  在窦建德的军队到达河南之前,建德曾写信给李世民,请唐军“退至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为此,李世民召集将领商议对策。郭孝恪说:“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虎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

  记室薛收赞同郭孝恪的意见,并进一步阐述说:

  “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李世民认为薛收讲得很对,但萧瑀、屈突通、封德彝却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说道:“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乘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针对两种不同的意见,李世民说道:“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百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虎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

  薛收的作战方案如实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承认敌人所拥有的实力和优势,认为这是一场恶战,不可侥幸以求速胜。然而,他又提出了分兵出击,“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特别是要抢先占据虎牢,形势将向有利的方向转化。李世民采纳了薛收的合理建议,决定立即出兵占据虎牢。

  屈突通等人又向李世民请求解除洛阳之围,退兵新安,“据险以观其变”。李世民不予采纳,于是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使令屈突通等人协助齐王元吉继续围困东都洛阳,而李世民则率领骁勇3500人直取虎牢。当时,王世充登城望见唐军有一支人马向东移动,但不知唐军的意图如何,竟不敢从城中出兵采取行动。

  抢占虎牢,可以隔断王世充与窦建德之间的联系,因此,李世民与窦建德谁能抢先占领虎牢,对于双方交战后的战局十分重要。事实表明,李世民的积极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如果消极退却,势必促成王世充、窦建德两支军事力量的联合作战,形势对唐军将极为不利;而以抢占虎牢为首要目标的积极方针,则有利于分裂王世充和窦建德,以便于集中力量首先打败强敌窦建德,然后各个击破。关键时刻的英明决策,再次显示出李世民善于采纳正确意见,独具战略家的胆识和雄才大略。

  李世民所率领的这支东进部队,路经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巩县(今河南巩县东北),到达虎牢。虎牢守将沈悦请求献城而降,李绩于夜间“潜兵接应”,终于攻克虎牢。李世民率大军进驻虎牢,抢先占据虎牢,使李世民在战略上获得了主动地位。

  窦建德对于唐军的实力和李世民的指挥才能深有所知,因而在李世民抢先占领虎牢,摆出一副进攻的姿态后,他小心谨慎,不肯轻易出战。窦建德的军队距离后方很近,粮草供应方便;而唐军却远离关中与河东,粮草接济不如敌方便利,加之又与王世充的军队对峙、交战半年有余,利于速决。可见,窦建德所采取的小心谨慎、拖延时间以捕捉战机的作战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三月甲申日,李世民为诱使窦建德的主力出营决战,亲率500名精锐骑兵,出虎牢东20余里,窥视窦建德的军营,沿路分别留下骑兵,使令李绩、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率领,埋伏在道旁,自己只带领4名骑兵向窦建德军营前进。随行的将领有善于使槊的猛将尉迟敬德,而李世民则是善于使用弓箭,行进中,李世民对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在距离窦建德兵营3里处,建德的巡逻骑兵遇见李世民,误以为是自己的侦察兵。李世民大声说道:“我秦王也!”于是张弓射箭,击毙敌兵一将。窦建德军营大惊,出动五六千名骑兵追逐,随行人员都惊慌失色。李世民对几名随行骑兵说:“你们先行,我与敬德殿后。”于是,世民与敬德“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就这样,李世民用犹豫徘徊、欲行又止、逐渐退却的方式将敌人骑兵引诱到伏击圈内,李绩等人率领伏兵奋起攻击,大破敌军,斩首300余级,俘获敌军骁将殷秋、石瓒等回归虎牢。当然,这次伏击对于窦建德的主力并无损伤,但是俘虏敌军骁将却使敌军士气受挫。这时,李世民又写书信向窦建德劝说,陈述不该救助王世充的道理,对窦建德进行攻心战。书信说:

  “赵、魏之地,久为我有,为足下所侵夺。但以淮安见礼,公主得归,故相与坦怀释怨。世充卿与足下修好,已尝反复,今亡在夕,更饰辞相诱,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善择;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窦建德的大军被遏止在虎牢以东,不能西进。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次小规模的交锋都以失利告终,主力又不敢轻易出营与唐军决战,军中的将士多思乡欲归。世民派王君廓率轻骑兵袭击运粮士兵,俘获窦建德的大将张青特。窦建德的大军不能越虎牢西行,他的谋士凌敬向他提出了渡河进攻山西的作战方案。凌敬说:

  “大王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三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为今之策,无以易此。”

  凌敬的战略设想无疑是高明的,如果付诸实施,唐军因抢先占据虎牢而获得的优势将立即化为乌有,而窦建德大军的“入上党,徇汾、晋”,又势必震动关中,使李世民不得不回师西救,处于被动地位,洛阳之围将自动解除;而窦建德军队的北渡黄河向山西进军,可立即摆脱在虎牢之东不得西进的被动局面,使自己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总之,在李世民与窦建德虎牢相持的局势中,如果按凌敬的方案走北上进攻山西的这步棋,整个战局对于窦建德来说,可以因此而进退自如,步步主动有利。

  窦建德也认为凌敬的方案可行,想要听从,然而王世充却认识不到这一方针可使洛阳之围将自动解除,他像快要淹死的人抓住一根稻草那样,以为窦建德一旦在虎牢前线渡河攻取山西,自己将立即被淹死。为此,他接连派使者请求窦建德不要放弃直接救援洛阳的作战方案;又暗中用重金贿赂窦建德的部将,阻挠凌敬作战方案的实施。接受了贿赂的将领们向建德说:“凌敬书生,安知战事,其言岂可用也?”

  窦建德听取了将领们的话,又改变了主意,便对凌敬说:

  “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不得从公言。”

  凌敬在窦建德面前据理力争,建德为此而发怒,令左右将凌敬从军帐中扶出帐外。窦建德的妻子曹氏赞同凌敬的方案,她见事关全局,便向丈夫进言说:“祭酒(即凌敬)之言不可违也。今大王自滏口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若屯兵于此,劳师费财,欲求成功,在于何日?”

  窦建德听不进妻子曹氏的良言,说道:“此非女子所知!吾来救郑,郑今倒悬,亡在朝夕,吾乃舍之而去,是畏敌而弃信也,不可。”

  王世充的遣使告急、以金行贿和窦建德拒不采纳凌敬建议的言论和行动表明,在隋末争夺天下的角逐之中,王世充与窦建德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阔的地盘,但王、窦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才能,二人或以勇猛善战著称,或者善于以小恩小惠争取将士与百姓之心,在决定命运的生死关头,一个是至死抓住稻草不放,一个是被告急者的涕泣和守信观念所困惑。在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的生死决战时刻,凌敬的方案对于王、窦支势力来说,可谓是天赐的一线生机,然而他们却执迷不悟,拒不采纳。同李世民的善于纳谏(如采纳郭孝恪、薛收的建议分兵两路、抢先占据虎牢)和善于驾驭战争全局相比,王世充、窦建德确实是愚蠢、短见的低能儿,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王、窦二人手中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毫不理解与拒不采纳凌敬建议一事表明,王、窦二人自取灭亡的命运已经是注定的了。

  两军对峙之时,一份军事情报的获得加速了窦建德、王世充的灭亡进程。

  唐军的谍报人员获得了“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虎牢”的确切情报。对于这一情报的获得,李世民高兴万分,他决定将计就计,把窦建德的主力从板渚的军营中引诱出来,聚而歼之。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戊午日,李世民率兵北渡黄河,南临广武,察看敌军形势,同时将千余匹战马留在黄河北岸的河边放牧,诱使敌军出营,至傍晚时返回虎牢。

  第二天,窦建德果然倾巢出动,自板渚出兵到牛口布阵,由北至南,横亘20里,鼓噪行进。

  唐军众将领见窦建德所布下的军阵气势浩大,兵马漫山遍野,依山傍水,都有些恐惧。李世民见此情景,率数名骑兵登上高丘观望敌人军阵,然后向众将领鼓舞士气,说道:“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陈久卒饥,势将自退,追而击之,无不克者。与公等约,甫过日中,必破之矣!”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敌人,李世民的“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的策略是正确的。窦建德对唐军有轻蔑之意,派300名骑兵向西渡过汜水,距唐军兵营一里处停止前进。建德派使者向李世民军中传话:“请选锐士数百名出营交战。”

  李世民派王君廓选200名手持长槊的锐士出营交战。交战后,唐军忽进忽退,双方均无胜负,各自引兵而还。窦建德的部将王琬乘坐隋炀帝的骢马,铠仗甚鲜,到阵前夸耀示众。李世民望见后说道:“彼所乘真良马也!”尉迟敬德听统帅夸奖战马,便请求出阵夺取。李世民忙阻止说:“怎可以因一匹战马而使我丧失猛士。”世民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用激将法试看敬德的本事,敬德不听劝阻,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出阵将王琬擒拿过来,引战马驰归回营。敌阵的将士被敬德等三人擒将夺马的神奇举动惊呆了,无人敢于上前抵挡。李世民下令将散放在黄河北岸的战马召回,待战马全部回营后再与敌军交战。

  窦建德自清晨布阵完毕,直到中午时分唐军主力仍不出阵交战。窦建德军阵中的将士,从清晨到中午白白地紧张了大半天,此时都颇感饥饿疲倦,军队队形开始混乱,将士们争着饮水,犹豫徘徊,想要退却。李世民抓住敌阵松弛懈怠的时机,命令宇文士及率300名轻骑经过建德军阵的西侧疾驰南上,并告诫士及说:“贼兵如果不动,你应引兵归营;如果敌兵出动则引兵东出。”

  宇文士及率骑兵到达敌阵前沿,敌兵果然出动。李世民下令全军说:“可以出击了!”

  这时,河边的战马已经回到阵前,勇士们登上战马,人人奋勇向前。李世民率轻骑兵率先冲出阵中,大军随即出动,东渡汜水,直逼敌阵。窦建德的群臣正在向他朝见,唐军的骑兵突然而至,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向前抵御唐军,因中间有朝臣的阻隔,建德的骑兵无法向前。建德见形势紧张,挥手令朝臣退却,就在这进退之际,唐兵已经到达。窘迫之中,窦建德的军队退依东坡,窦抗引兵进击,交战后小有不利。李世民率骑兵前往救援,所向披靡。交战中,只见淮阳王李道玄多次挺身杀入敌阵,再入再出,身上被射中的箭羽多如猬毛,他仍旧是勇气不衰,用箭向敌人射击,无不应弦而倒。李世民为李道玄换了一匹战马令他随从自己作战。在李世民、李道玄的带领下,敌我双方的主力部队都投入了战斗,20余里长的战场上,只见“尘埃涨天”,人马的呼喊声震撼着整个大地。此次战役规模之宏大、程度之激烈以及双方投入的兵员之多,实为隋末以来历次战役中前所未见。

  李世民在夺得战役的主动权后,率史大柰、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人卷旗而入,从敌军的阵后杀出,张设唐军旗帜。窦建德的将士回首见自己军阵的后面都已张出唐军的旗帜,知道大势已去,军阵顿时溃散,唐军乘胜追击30里,斩首3000余级,窦建德本人也身中枪伤,逃窜到黄河与汜水合流处的牛口渚。惶恐之际,窦建德想起了军中曾流传过的一首童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于是心中暗自厌恶。霎时间,唐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追逐而来,建德坠于马下。白士让不知此人是谁,正想要举枪刺杀,建德在地下仰面说道:“不要杀我,我是夏王,你可以因此而获得奖赏富贵。”

  白士让下马俘获窦建德,押至李世民面前,世民责怪他说:“我自讨王世充,何干汝事,你来越境,犯我兵锋!”

  “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做了俘虏的窦建德回答说。

  虎牢一战,窦建德被俘,大军全部溃散,俘获5万人。世民当即将俘虏遣散,令他们各自还归乡里。窦建德的全军覆没,洛阳城中的王世充已成为瓮中之鳖,关东再无强敌可击。

  虎牢战败,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与左仆射齐善行率领数百名骑兵逃回洛川(今河北永年东南)。

  虎牢战役结束后,李世民囚窦建德等人来到洛阳宫城之下,令王世充自城上观看。世充在城上与城下的窦建德交谈,哭泣不止。世民令王世充的长孙安世“入城言败状”,世充召诸将商议突围,诸将不肯,王世充不得已“素服率其太子、群臣、二千余人诣军门降”。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窦建德获得了胜利。至此,与李渊争夺天下的劲敌一一歼灭,再无人能与他竞争了。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窦建德被歼后,魏征回到长安。他在窦建德处一年半,其间有无活动,有什么活动,现无只言片语可证。或许史籍失载,然更可能是他根本就无所作为,只是尸位而已。正是这样,他回到朝廷才不仅没受到任何追究,而且立即被重新任用。可以认为,魏征任窦建德起居舍人是违心的,不得已而为之。在1年多的时间内,魏征于窦氏未谋一策,未进一言,是无丝毫可以怀疑的。不然的话,以他的个性,以他的才识,在重大问题上,处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不可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如窦建德与李世民决战之日,窦军布阵所经之处皆为险要之地,仍喧嚣不已,足见部队没有纪律;又临城布阵,未免轻敌,恶战在即,麻痹大意,这是致命之弊,而魏征视若未见,一言不发。李世民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先勒兵不出,蓄力待发,等敌筋疲力尽时,一锤定音,全歼强敌。魏征对窦建德的态度清楚地表明,他要侍奉的是明主,非明主则不愿效力,对杨广如此,对窦建德也是如此。杨广不足论,窦建德尊重人才,也有政治头脑,本来是可以赢得魏征倾心的,而他的根本问题是,文化素质不高,目光短浅,缺乏经营天下的气度,不辨是非,昧于识人,像大将王伏宝,勇猛而有谋略,军中无出其右,遭人嫉妒,被诬谋反,窦建德听信谗言,将他杀害,这岂不是自断左右,纳言宋正本,好直谏,也因此遭谗被害。魏征深知,以自己的刚直,很难容于窦氏,所以他只好韬晦,隐以待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