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八章 调整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1、人生的新转折

  春来秋往,时间如梭。

  转眼间,范豪光在北流工作了26个春秋,从驻村工作队长,公社副主任、主任、书记,到县农村部长、农委主任、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这每一步,是那么坚实,那么有力,那么满怀激情与情感;这坚实的每一步,既是他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胸怀大局,心中装着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更是北流人民热爱生活,与党和政府、与干部心连心,共同创造幸福未来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1991年,当范豪光因工作关系离开这片他留下了美好青春与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地方的时候,他心里忽地升腾起一股依依不舍之情。

  这里善良勤劳而又朴实的人民,这里的座座青山条条绿水,这里的片片金黄的稻田……都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但令他庆幸的是,今后他的工作,与这片土地,还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2、开始农业新长征

  这年的8月,范豪光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调任玉林地区行署副专员,主管农业工作。6年之后即1997年,玉林撤地设市,范豪光继而转到玉林市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时年60岁的他仍然分管联系农业工作。

  职务上的升迁,是组织对范豪光过去工作的一个充分的肯定,更是对他将来工作的一个新的期望。

  玉林位于桂东南,现辖玉州区、福绵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玉东新区,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9万(截止到2013年末统计数据;当时玉林还管辖桂平、贵港、平南,人口达900万人);玉林是“广西文明城市”,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等;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广西最大的侨乡,全市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200多万人;玉林素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天南杰构”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经略台真武阁、四大名关之一的鬼门关,全国四大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还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都峤山、云天民俗文化城(云天宫)、大容山森林公园等120多处景区。

  在地理上,玉林属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广西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清代已普遍种植双季稻和花生、糖蔗、蓝草等经济作物。有“广西粮仓”、“广西乌克兰”的美称。1990年,被国务院嘉奖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面对这样的荣誉与成就,范豪光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作为主管一方农业的官员,下一步,他该如何走好农业发展这步棋?如何突破过去的辉煌再攀新的高峰?

  对农业,范豪光有着别样的情感;对农民,范豪光更是有着不一样的亲切感。这不仅仅因为他一直在农村工作;更因为农民是一个朴实的群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玉林的农业之路,只要解放思想,就一定能够走得更好、更稳健,让广大农民在农业中收获希望!”范豪光在心里暗暗地说道。

  于是,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结合当时的政策,一直与农业打交道的范豪光,在新的岗位上,又迈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长征的步伐。

  3、稳定农业生产

  水稻生产一直是玉林的传统农业产业,范豪光负责农业工作后,依然是把“稳粮抓钱”放在工作的首位,采取措施稳定全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推进“吨粮田”、“吨粮市”的建设;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实施“科技兴农”方略,大力推广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实施肥床旱育秧、塑盘抛秧等新技术,并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全市土壤进行了“诊断”,采用配方施肥的方法等,用科技手段支撑起粮食增产的后劲;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粮食生产科技化、科技知识普及化、技术运用日常化的格局,农民技术队伍蓬勃发展,成为活跃在乡间田头的、永不走的农业生产主力军;选用和培育优良杂交稻种,特别是选育出的优质晚籼新品种玉晚占,产量高,品质好,产品远销两广、福建、海南及港澳台等地区。1993年,在全区水稻减产的情况下,玉林地区又获得粮食总产、单产、水稻、杂粮全面增产,且实现改革开放以来连续五年增产,其中北流县成为全区第一个吨粮县。

  1996年,全地区实施“吨粮田”项目建设,切实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和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以良种加良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97年经自治区专家验收认可,成为全区最早实现“亩产吨粮田”目标的地市。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政策具有非常敏锐性的范豪光,似乎看到了农业与农村的春天的到来。农业生产也要走市场化,要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这个市场如何走?就是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针对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一些县市的群众视线不扩展,种水果、挖鱼塘、种植高效益经济作物,与粮食种植争地的情况重新出现,这表明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欲望很强烈,但也说明政府在宏观指导上跟不上,致使放任自流,造成农民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摇摆不定。为此,范豪光提出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指导思想上,要以树立高产、优质、高效、创汇为原则,以高效为中心;方针是“稳粮抓钱”,不能因调整产业结构挤占粮食生产,牺牲粮食的种植面积来发展多种经营,而是要走一条有粮有钱的致富道路。

  这条道路怎么走?玉林地区耕地占广西的10%,却要养活占广西20%的人口,因此,粮食生产不能放松,要在宏观上多做文章。在农业生产中,玉林属于多元化的种植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正确的引导,实施“山上山下并进,水旱并进,种养并进”的策略,在调整中做到“放手不撒手、调整不丢荒、引导不强迫”,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做到调整思路求创新,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各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的发展路子,如容县的沙田柚、北流的荔枝、陆川的生猪生产、博白的桂圆、玉州的香蒜等都正在形成或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措施来抓,依托区域优势,紧紧围绕粮油加工,果品加工,八角加工,畜牧产品加工等产业,分类指导,运用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各项服务、信息和技术指导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农业向高产高效、规模化方向发展。

  5、建造“山上玉林”

  对于农村来说,“稳粮抓钱”的另一篇文章,是在山上。玉林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地方,境内山地、丘陵、谷地、台地、平原相互交错,尤以丘陵台地分布较为广泛。而且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2℃,雨量充沛,对于发展林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全地区平原盆地占总面积的17.4%,丘陵台地占49.4%,山地占33%。其中耕地面积19.02万公顷,有林面积68.2万公顷。

  根据这一实际,地委、行署决定要营造一个“山上玉林”的计划,即利用荒山,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改造低产林地,实行“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林果业调整方案,通过大种经济林和果树,提高林地的产出率,提高林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下辖的几个县中,林果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北流的荔枝、博白的龙眼、容县的沙田柚以及八角的生产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松脂的采割也成为山上经济的一个来源。范豪光当时分管这一工作,他顺势而导,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充分地利用荒山,加大经济林和果树的推广种植的力度,使林果业形成更大的规模,造福于民。

  大力发展以种植龙眼、荔枝、沙田柚、八角、玉桂为主的南亚热带名特优稀经济林果,适当种植其他杂果和玉桂、八角经济林木品种成为“山上玉林”的主要任务。地委、行署制定了加强领导、加强技术指导、做好育苗等10条工作措施,将林果生产列入干部考核目标,完善了县乡林业、水果机构的设置、技术人员配备,加强技术指导,以保证“山上玉林”的实施。“山上玉林”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一是“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或承包经营”;二是个体经营,专业开发;三是集体经营,承包管理;四是大户承包,规模开发。1993年,林业灭荒取得显著成绩,当年查漏补种70.2万亩,经自治区检查验收,成为广西第一个灭荒达标地区;水果生产也取得新的发展,全年新种水果面积32.7万亩,超年度计划52%,累计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77万亩。此后,每年林果业都有新的发展,龙眼、荔枝、八角、沙田柚等成为玉林的主要特产并形成了品牌效应,有“中国荔枝之乡”、“中国桂圆之乡”、“中国沙田柚之乡”的美誉。

  6、大力发展禽畜养殖

  振兴农业经济,必须促进大农业的合理、协调发展。范豪光的大农业观,就是既要粮食的稳产、高产,林业经济和水果业的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养殖业也要获得规模化的经营,达到种、养齐抓,地里、山上、水面全面立体化发展。

  畜牧业不仅产值和加工增值的潜力大,而且是大农业良性循环的转换器,既能充分利用种植业的产品,又能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和动力,提高整个大农业系统的物质能量转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饲料工业、制药工业和禽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群众一直都有猪、鸡、牛、鱼等禽畜的养殖,养殖业的发展只要做好引导、抓好技术、做好服务、搞活市场流通,就一定能够大步推进,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的渠道。

  在畜牧业的发展上,范豪光以科技作为龙头,大胆调整畜牧业生产的战略布局,引导广大饲养户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他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对全市的畜牧业生产进行了调整,即从高产低质低效益品种向高产优质高效益品种调整,由自然分散的饲养方式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调整,建立了几个有规模的两高一优畜牧商品生产基地:一是以博白、玉林、贵港、平南(当时贵港、平南为玉林地区管辖)、陆川等县(市)为主的瘦肉型猪商品生产基地;二是以容县、博白、北流、平南、玉林等县(市)作为杂交猪苗生产基地;三是以容县、博白、玉林、平南、桂平(平南、桂平时为玉林地区管辖)为主的三黄鸡(包括霞烟鸡)商品生产基地;四是以博白、陆川为主的肉鹅生产基地。在建设这些基地中,范豪光注重抓好科技兴牧和进行示范引导,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建立起一批示范户、示范村;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新技术,采取各种形式举办畜牧养殖培训班,仅1993年,全地区就举办养牛技术培训班600期、养猪培训班1166期、养禽培训班1253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40多万人次;建立了一批养殖示范户、示范村,其中建立畜牧业示范乡(镇)22个,示范村596个,这些示范乡(镇)、村在促进全地区的养殖业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找准了发展的路子,还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保障,为此,范豪光极力抓好畜牧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首先是抓好兽医技术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能承担防疫、医疗的畜牧兽医队伍,全地区有乡镇畜牧兽医人员933人,农民兽医员3476人,地、县(市)还成立了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或公司,乡镇有兽医门诊服务部或技术、药品供应部,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良的禽畜苗、饲料药械和防疫治病、技术培训等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畜牧饲养中的问题;其次是抓好饲料、药品的生产供应,全地区建设了有一定规模的饲料厂23家,兽药厂25家,年产饲料25万吨,生产兽药230多个品种,兽药生产不仅满足了本地区禽畜防疫治病的需要,还远销全国各地;第三是积极培育禽畜商品市场,搞活流通。全地区建有肉品市场260个,活禽市场163个,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个体户运销禽畜品和培育禽畜经纪人,从而促进了禽畜产品的市场流通,推进了全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大发展,据1993年的统计,全地区出栏肉猪300.82万头,出栏家禽4391.96万羽,出栏肉牛9.38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3.93%、47.41%和18.1%,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玉林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玉林的畜牧养殖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的道路稳步发展,陆川猪、三黄鸡、霞烟鸡等在市场上打响了品牌,被称为“中国三黄鸡之乡”。

  §§第六篇 磊落人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