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也就是说,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只有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
李开复中学阶段总共有三次“创业”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创办“校刊”,因为设计内容叛逆而风靡全校,但也因为内容不合适而停办。
第1次是1977年参与的美国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公司,并且有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等管理环节。
第三次是1978年,他在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的赞助之下,再次参与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早年从这三次创业实践中收益颇丰,李开复在一次大学校园的演讲中诚恳地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他说:“你们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X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也值得你们一试。”
李开复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讲述了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的重要性。他告诉在校大学生,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目前,所有中国的申请者被拒绝的最大理由是动手能力不行,缺乏编程能力的经验。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令我最惊讶的是,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李开复遗憾地说。
李开复从谷歌辞职创业第一天,他就收到了7000份简历。但李开复说:“我希望能寻觅到这样的人才:第一,有创意,能想问题,分析能力强的人;第二,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人;第三,有动手能力,能埋头苦干的工程师。”而具体要招多少人,李开复表示,希望越多越好,只要是人才就好。但他表示,这个人才结构应该是1:2:2.他笑称:“点子多的人才太多,估计公司也不好办,我们需要更多能动手的人。”
老查威克是个非常成功的生意人,他拥有一间非常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年老后,他决定把生意交给有生意头脑的小儿子打理,自己则去地中海享受温暖的阳光。在临行前的那一段时间里,他安排了大量的聚会,不停地给小儿子介绍自己认识的朋友、伙伴。对此,他的儿子很不理解:“爸爸,您不是应该抓紧时间把您成功的秘诀传授给我吗?干嘛整天给我介绍你的那些朋友呢?”“我的孩子,你完全没有弄懂我的这番苦心”,老查威克回答说,“我现在就是在向你传授我的成功秘诀!我敢说在这个州里没有哪个人拥有像我这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从年轻时起,我就很注意培养人缘,努力地打造属于我的关系网,因为我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是密切相关的。我的朋友里有达官显贵、有学者、有生意场上的搭档,甚至对手,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年来,他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当我还是个毛头小子时,是公司里的一个前辈鼓励我自己开公司;我的朋友文迪亚借了我一大笔钱;前任林业官给我介绍了第一笔生意;我的公司一度濒临破产时,是建筑商弗兰克·贝特挽救了我……总之,如果没有他们我就无法成功!我的孩子,现在我把他们介绍给你,希望你能够珍视这笔财富。当然,更重要的是,你也要像我一样努力打造一张适合你的关系网,把事业做的更成功。”
老查威克的成功秘诀也是很多人的成功秘诀,成功者大多是拥有庞大关系网的人。外国成功学有“友谊网”之说。认为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所以,从李开复个人的实践经历及其后来在选择人才过程中对动手能力的强调,创业者都应该得到一些启发。创业并非过家家,资金、机遇、竞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真枪实弹”的。创业者只有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有足够的锻炼、对人才的动手能力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带领创业队伍在“枪林弹雨”的实战中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