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凝聚力依靠人才互补

  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长于谋划、有的人长于判断、有的人长于专业技术、有的人长于社交;有的人勤于思考、有的人勤于实于……但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行,即使是“通才”型的人才,也只不过是精通的专业比别人多一些而已。因此,某一行业的人才与另一行业人人才互换,很可能都会成为工作上的累赘。因而,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一定要针对人才个体所存在的种种差异,实现知识优势、能力优势的互补,因才适用,以长补短,相互协作,实现1+1>2的效果,从而产生良好的团队效应。

  李开复认为,创业团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互补性不够。他曾与很多创业者接触,发现他们虽然都很优秀,但做技术的人都不懂运营,做媒体的都不懂互联网。“所以我的角色就是把各个团队补充到每个角色都是完整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李开复在创办创新工场的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是把人才招进来。踏上创业之路的李开复刚从谷歌辞职创业第一天,就收到了7000份简历。但他并没有就此“收手”,他的这个工场里可容纳100多人,他表示:“我希望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寻觅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希望越多越好,只要是人才就好。但是我不会乱选,每一个人才都会有不同的能力和特点,我需要对他们进行筛选,以保证他们被招聘过来之后能够优势互补,这样我才能保证自己的创业团队无坚不摧。”

  很快,李开复就招聘到了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人才,他们都是优秀的工程师,各有所长。于是李开复迈出了第二步,创意的筛选和人才的排列组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他们的创意和我们的创意相结合,拿出来做筛选,从里面挑出最可行的创意,然后再把人才做有机的结合”。

  “这100个人可能会产生几百个想法,然后经过投票选出20个构思,再在这里面提炼出10个可以做的项目,最后可能会成立5个项目公司。”当然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数目,李开复用这个数字来表达,只是想告诉记者这些项目将是不同人不同智慧碰撞出的火花。

  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互补,打造团队的凝聚力,李开复认为这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有创意的人就一定适合创业。“我会扮演撮合者的角色。”李开复认为,现在中国的创业环境里,信息不够通畅,创业者人脉不够广,这些都导致创业的成功率不高。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创意和人才进行有机地结合和搭配,针对一个创意来组成一个合适的团队,然后针对这个团队做培训,帮助他们把项目启动。

  这个过程有点儿像一个公司最初从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拿到天使投资的过程,但不同的是这个项目不是一两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在创新工场里一层一层筛出来的。同时,团队的组成也很有特点,不是谁有想法谁创业,而是根据项目的特点来配置人才,有人适合做CEO,有人适合做CTO。在创新工场,李开复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选择了三个重点孵化方向:一是电子商务,二是移动互联网,三是云计算。这三个领域无疑都是当下互联网创业的热点。而李开复的优势在于经验:从苹果到微软再到谷歌,李开复经历了三家业内以创新而闻名的公司的熏陶,而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都跟他曾经的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云计算,谷歌是云计算的倡导者,在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上都非常领先。显然,李开复这些经验都可以给创业者以帮助。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李开复在给自己的定位上也充分考虑了人才的互补性。

  李开复打造创新工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人才互补性的充分利用。创业者应当看到这一点,学习这一点,在对人才进行吸收和培养之后,一定要做好不同人才的优化组合,使各个团队都成为一个“全能战士”。

  §§第八章 成功创业的人,往往都是诚信的人——李开复谈诚信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