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知足未必常乐

  人,是一种不容易满足的动物。无论男人女人,年青年长,甚至是孩子,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困扰,为名,为利,为了去征服,为了去证明,给了自己太多的理由去追逐这一切,去满足那不断膨胀的欲望。到头来,依然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说是一场空恐怕不合适,但真的什么都没有。

  小孩子想得到比别的小朋友更多的玩具、新衣服、好吃的零食;学生渴望优异的成绩、老师家长的赞许;成人了渴望成功的事业,美满的爱情;有的人追逐名气,有的人追逐利益,有的人追逐权力,无止境,无休止,似乎从来没有尽头,从来没有满足。在欲望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也输给了自己。

  由此,便有了“知足常乐”的出炉,便有了“小富即安”的问世。不仅如此,还会用一些所谓典型事例进行说教--

  黄昏时分,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幸福地露出了笑容;而也正在这个黄昏,另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弹自杀。

  于是,便以此得出一种荒谬的结论:快乐来源于知足,所以应该知足常乐。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追根究底,估计还要追溯到老子的遁世思想。《老子》中云:“少则得,多则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一个人倘若欲望太多太大,其生活必然也是烦恼的、苦闷的居多。此外,“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于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宝贵品质,事事以知足为荣,不知足为耻,人人以为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

  然而,这句常常挂在人们嘴边几千年的名言警句是不是就是金科玉律呢?知足就一定会幸福吗?小富就会安稳吗?什么东西都应该“知足”吗?恐怕值得商榷了。

  中国人似乎容易自大,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惟我独尊,于是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只要一说起中国,诸多溢美之词纷至沓来,真可谓知足到了极点。

  大清乾隆年间,英国大使拜见乾隆皇帝,请求以西洋珍品换取天国神技--火药。但不足百年,英国迅速崛起,成为西方大帝国,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国门。也就是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军官对他的部下说:“哈哈,中国人,太懒了,发明了火药,便去睡觉了。现在,我们的火枪里,装的就是他们发明的火药啊!”

  严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知足者能常乐吗?历史发展到今天,你还会幻想着祖先那种“两亩薄天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吗?

  与此相反,恰恰是那些不知足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知足者未必常乐,不知足者也未必不乐。

  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的薛定谔,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断进取,他曾在一年之间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不断提出新观点。爱因斯坦,更是从不满足,不断研究思考,在提出狭义的相对论后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使人类科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同理,如果不是历代那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不知足,哪里会有今天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灿烂文明?可见,不知足才能乐,知足者未必常乐。

  可见,知足常乐,只不过是一句骗人自欺的伪哲言,是服务于统治者以及社会顶极阶层的意识灌输,是一种麻醉剂。

  我们知道儒学为入世之学,为昔日皇权所利用,同样,佛教、道教也有相似的命运。作为统治维护权利的工具,这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或者类似的观点在其维护统治中,异乎寻常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希望其百姓百依百顺,作绝对的良民。有了几年的休养生息,有了几个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便把它捧上了天,当作了神。你有了饭吃,知足吧,想想那些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易子而食的家庭吧;你中了个举人,知足吧,想想那些一辈子也登上仕途的落魄文人吧……

  正是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灌输,加之文治武力的功劳,使得本来容易满足的小民很少产生非份之想,即使是一辈子没有出息,更多的是哀叹命运的不公,更多的是希望于来生转世。

  于是,我们有了异乎寻常的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文明,有了泱泱大国的知足常乐和妄自尊大的闭关锁国,有了近代中华民族被压迫、被侵略、被瓜分、被奴役、被殖民、被掠夺的悲惨命运……

  所以说,知足常乐实际上是佛家、儒家以及历代封建王朝进行统治的一种思想,无非是一种禁民之小欲而实现己身之大欲的阴险说教。其毒害之深,时至今日还有众多的信徒对此奉若神明。

  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终日奔忙为了饥,才能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是很正常的,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歌谣中的主角的想法完全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是合情合理的基本需要、原始想法。按现在的观点看,他应是一个不肯向现实低头,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者,但他在中国农耕社会却成了那些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者冷嘲热讽的对象。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论调:“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太多有啥用?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生在世何必为了那富贵的虚名,整天劳形伤神,自讨苦吃,还是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实在啊!”

  听听,这样的感慨,初听蛮有道理。其实,就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让小民们不要有非份之想,安于现状,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过个安稳日子就已经不错了。

  确实,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靠天吃饭,全社会可供分配的物质资源很少。如果平民百姓不知足,不肯小富即安,不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单只说过点殷实、小康日子,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物质资源分配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这势必与统治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统治阶层从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当然会希望平民百姓满足于自身做奴、做婢的现状,满足于每日的粗茶淡饭,能安分守己,顺时听天。

  所以,知足在中国历来是一种受到鼓励的美德,知足的人容易让上级放心,容易得到别人的信赖,而不知足则代表着野心勃勃、功高震主、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因此,提知足常乐者要么是统治者骗人劝世的鬼话,如上面分析然;要么是聊以自慰者。有些人自己的追求无法达到,为了求得内心的平衡,伤心欲绝之时、无可奈何之际,回过头来看看,原来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于是稍许心里得到点平衡,只得叹口气:“算了,跟他们相比,我还算可以,应该知足了。”

  其实,一般人都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足常乐。

  “知”是什么意思?“足”又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晓得”那么一层意思;而是更进一步包涵了“懂得”、“通晓”、“理解”、“善于把握”等多层内容。这里的“足”也不是“够了”、“行了”那么简单;而是指“适度”、“恰如其分”这样的涵义。常乐的“常”是指一个时段,一个不是很短的过程;既然如此,与其相对应的“知足”,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

  把以上意思连贯起来,应该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对于适度目标的把握,才能得到经常的快乐状态。

  乐,是因为知足,而往往会忽略两个字--追求,知足常乐者一味的沉醉在昨天的影子中,又岂能在满足中把全部的热情和心血都倾注到今天,那么明天将只能是明天。昨天永远不会再来,今天就在脚下,明天正向我们招手,日复一日的沉沦在满足中,而没有更高的追求,乐,又焉能长久?惟有不断的追求,去体会征服一个个问号,使之变成叹号的快感,方能由衷而乐。

  知足是堵不透光的墙,认识之光被它死死的挡住;知足的实质是认识的疲软,它使人失去对更高追求的动力,使人的理性感官变得钝木;知足无异于认识的衰老;知足使人慢慢感到心虚气短,如果不马上前进会越来越累;知足使将来的自己随着灵魂的夭亡而变为一个子虚乌有的空壳。

  记得《礼记》中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说,把知不足看作是自我反省的必要前提。宋人林逮也有“知不足者好学”的说法。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那种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观念亦愈益显得与时代不协调、不合拍;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是时代的最强音。这就要求我们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的“知足常乐”:它不妨可用作平衡心态的砝码,但万不可变成裹足不前的羁绊。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