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
--荣格
石油被称为黑色黄金,对石油的利用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有资料说,早在18世纪,印第安人塞尼卡部落的人就把石油用在了日常生活中。原始部落对石油的认知比较有限,所以石油的价值还没凸显出来,但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随着石油的多种功用被人们发现,石油的身价就不同了。
乔治比斯尔这个毕业于达特默斯学院的中学校长兼律师对化工原料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组建了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并把当地的石油样本送到了耶鲁大学的小本杰明西里曼那里进行化验,小本杰明是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
著名的化学家给出了一份化验报告,这份报告切开了大地的血管。因为在报告中,小本杰明西里曼指出,这种被化验的油可以提炼出优质的照明油,并且还可以生产出许多有用的副产品。
1859年的8月28日,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口探油井里终于咕嘟咕嘟地冒出了黑色的“液体黄金”,从此,世界的经济格局改变了。
但是乔治比斯尔没有成为“石油大王”,因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涉足了石油领域。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进入石油领域完全是受一个石油爱好者的蛊惑,那个人是莫里斯克拉克的好朋友塞缪尔安德鲁斯。
塞缪尔安德鲁斯是照明油方面的专家,经过考察,他发现从石油中提取的煤油要比其他光源明亮许多,在暗夜里还有什么比光明更诱人的吗?这意味着煤油的市场也将是一片光明。
可是塞缪尔安德鲁斯只有眼光,却没有金钱,他需要有人投资,于是他经常光顾朋友莫里斯克拉克的公司,在这里他熟识了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其实塞缪尔安德鲁斯最想说服的是莫里斯克拉克,可是每当他向老朋友提起石油这个词的时候,他的朋友都会毫不客气地打断他:“我告诉过你,这事没希望,亲爱的安德鲁斯,建议你想想别的办法,我们不会拿出钱来。”克拉克双手一摊,表示爱莫能助。
好在莫里斯克拉克关上门的时候,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为塞缪尔安德鲁斯开了一扇窗。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对塞缪尔安德鲁斯的成果很感兴趣,因为他熟读圣经,知道给世界带来光明是一件不亚于普罗米修斯之火的事件。聪明的塞缪尔安德鲁斯转变了方向,他觉得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这个年轻人要比自己的老朋友更有眼光,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塞缪尔安德鲁斯对石油前景的描绘中,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可能性,他觉得应该做出尝试。
当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在投资铁路股份中获利,他又动员莫里斯克拉克加入石油生意行列。莫里斯克拉克对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商业感觉还是比较相信的,于是两人共同投资4000美元为新建的炼油企业--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提供了一半的运转资金。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钱可不是轻易出手的,尽管他做生意赚了钱,可是那些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他精打细算的结果,所以他精心为安德鲁斯-克拉克炼油公司选择了厂址。他看中了离克利夫兰市中心一英里半路程的金斯伯里小河边的一块土地。那条水路不宽,但是离宽阔的凯霍加河不远。附近还有铁路,把克利夫兰和纽约市连成一条线,水陆并行,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的运输通道将是最便捷、最省钱的一条。
不久以后,金斯伯里河一带就出现了一串炼油厂,这些小炼油厂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石油产业开启了新时代。
塞缪尔安德鲁斯对做生意一窍不通,他让莫里斯克拉克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去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自己只管炼油技术方面的事情。而莫里斯克拉克原本就不太情愿参与石油业务,这样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的石油业务都由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来操心了。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乐此不疲,他对生产环节事无巨细,十分关心,他经常到生产车间巡视。一天早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来到制桶车间,亲手把油桶一个个推出来,他发现石油提炼出来之后还会残留下一些硫酸。直觉告诉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把这样的废料直接倒掉是一种浪费,请教过专家之后,他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实验。他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堪称一举两得,他要用那些残余物来生产化肥--这是他头一次想到用废弃物生产副产品。他成功了,不到一年,炼油业务就成为他们公司最赢利的行当,而且生产的过程没有任何的浪费。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紧紧抓住了这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一头扎了进去。
在经营石油产业期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并不是只想着赚钱,他的心也时时与生命、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他为自己的抉择再一次陷入到沉思中。
1860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代表一群炼油资本家去了泰特斯维尔油田,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石油生产的环节,以确保自己炼油厂的石油供应。他在油田看到,为了把原油运到铁路边上,人们把它装在简陋的桶里,用大车拉着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
装满石油的车队排成了一字长蛇,许多油桶从车上掉下来,一些油桶发生了严重泄露。这样,一片田园风光的景象,已经被乌黑肮脏的石油污染,更糟糕的是,这里的道德风气急转直下,采油工人都是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他们在小村子里狂饮乱叫,和一些妓女赌徒也毫无区别。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直皱眉头,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因为他发现,石油的开采给人们带来了动力和光明,给人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给土地留下的却是伤痕和污染。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看到曾经的世外桃源,现今已是满目疮痍,内心不由得升腾起改变现状的渴望。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始终有一种以济世为己任的情怀。他就在这种情怀的驱动下,一次次地尝试着各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