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致力于雇用那些具备我所缺乏的经验和技能的人。
--霍华德舒尔茨
建立一个机构,领导者要懂得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单打独斗,拥有可以分担使命的搭档,会让工作事半功倍。如果能找到信得过的伙伴,他们既具有不同的能力,又具有相同的价值观,那么强强联合,就能成就事业的伟大。霍华德舒尔茨深谙其道。在他的周围就聚焦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三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戴夫奥尔森、霍华德贝阿,以及奥林史密斯。
起步之初,连店铺也没有,舒尔茨很幸运地找到戴夫奥尔森合作,他不仅对咖啡极有兴趣,还成功经营了一家咖啡馆。戴夫是浓缩咖啡方面的专家,为了寻找好的咖啡豆,他找遍了整个西雅图,最后找到了星巴克,并专门研制出浓缩咖啡专用咖啡豆,他对咖啡品质决不动摇的强硬态度,正是成就星巴克品牌的重要保障。和霍华德舒尔茨一样,戴夫也是为了同样的梦想和使命感而为星巴克奋斗始终。
随着星巴克的扩张,亟须熟悉从开张筹建到日常经营的人手。1989年,星巴克雇用了霍华德贝阿来负责这项工作,他在零售业有25年的从业资历,从事过家具行业,也在一家户外运动景点开发公司工作过。霍华德贝阿率直的个性和星巴克内敛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敢于质疑,甚至在很多场合唱着反调。他觉得,只要有意见就要说出来,沟通更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很有幽默感,对所关注的问题充满激情,对所挂心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脆弱,却也常因直率而使别人受窘。从他加入的第一天起,他在诸多问题上就公开表示跟舒尔茨或其他人的看法相左--无论在会议上,在烘焙工厂,还是在门厅里。
“为什么在星巴克手册上翻了3页还看不到‘人’这个词?”他问道,“难道不应该把‘人’列为优先的位置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顾客的任何要求呢?”他认为,咖啡再好喝也是由人来创造的,而人的主观意识、人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好坏。他把“以人为本”的主张带到了星巴克,这种思想也为星巴克的快速扩张奠定了人力基础。
1990年,由于准备采用更为复杂的财务结算体系,星巴克需要一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首席财务官。他们雇用一个有经验的猎头去物色人选,可事情并不顺利,舒尔茨过于强调专业资质,这跟星巴克注重人品和文化素养的要求颇有差异。后来,星巴克通过一个伙伴的推荐找到了奥林史密斯,作为一名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奥林管理过比星巴克大得多也复杂得多的企业。他曾担任华盛顿州的财政预算署署长5年之久,此前,还在德勤会计事务所干了13年,其中3年他是该公司西雅图事务所合伙人的顾问。他解决问题的方式稳健而踏实,总要把事情弄清楚为止。他口袋里总是装着笔和笔记本,当他戴上那副宽边眼镜时,那模样就完全显示了他内在的睿智。奥林是一个逻辑思维缜密的财务专家,他的滴水不漏是星巴克最有力的防守。他为星巴克建立了严谨的财务、会计、法律事务、信息系统和后勤体系,主张聘用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星巴克的发展撒下了深远的网。
霍华德和奥林两人都比舒尔茨年长10岁左右。他们加盟星巴克时自己的收入比过去降低了,但他们意识到星巴克的激情和潜力所在,相信自己手里的股票期权总有一天会大大增值。
在许多企业领导者看来,聘用更有经验、更老练的主管多少会有威胁感,对于把权利委托他人亦心存疑虑。对舒尔茨而言,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霍华德舒尔茨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怎么可能从那些不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身上学到东西呢?”如果身边只有庸才,那么公司也就只能被带入平庸的境地。舒尔茨很明白,必须要把眼光放得更远,聘用比自己更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推动公司的发展。舒尔茨没有因为害怕受到威胁而退缩,反而以此为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家愿意追随的领导者。而舒尔茨能够吸引大家跟随的秘密武器,就是对咖啡事业的痴迷,对实现梦想的无限渴望,以及由这种痴迷而转化成的对员工和客户的尊敬与热爱。
戴夫、霍华德和奥林带来的不仅仅是技能和经验,而且还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在他们的管理下,星巴克变得更具内涵,也更大气了。如果舒尔茨当初因自己的忧虑而妨碍他们的工作,星巴克就永远也不会发展成一个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强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