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使我相信,我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是因为有神的帮助。
——保罗·高尔文
困难与挫折或许会使生活的弱者一蹶不振,但对于强者来说,它却是前进路上不断鞭策自己的动力。在芝加哥的高尔文制造公司破产后,保罗·高尔文同样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收拾好心情的保罗打算重整旗鼓,大干一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罗非常重视收集各类信息。有一次,保罗和纽约一个供应商谈论一批货时,供应商提到在日本长岛有人制造了可以安装在汽车上的收音机。听到这一消息,保罗请求这位供应商谈得更详细些。于是这位供应商把自己所知道的悉数告诉给了保罗。
据这位供应商了解,日本车载收音机的具体做法是,把汽车上的仪表板拿下来,制造一个面包板底座,装在板子的后面,在仪表板上打孔,从而使调谐钮可以伸出来,将一根小的天线设在板下,或者装在车顶的头部位置,再把一个小的锥形扬声器安在仪表板的下面,所有这些定价大约240美元。
这一信息让保罗眼前一亮,他有了一个新计划。保罗也想在美国生产汽车收音机,因为当时在芝加哥还没有这样的技术服务。坐在返回芝加哥的火车上,保罗·高尔文一直都在思考这件事。他认为车载收音机市场潜力巨大,这是创立品牌的绝好时机,一定要抢占市场先机。
早期高尔文制造公司的工程师汉克·桑德斯曾对汽车收音机装置作过一些试验,而经常来高尔文制造公司的出租车司机查利·霍罗威茨,也在车里安装过电池收音机,只是收听时经常有静电杂音。
对于汽车收音机,保罗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去掉过多的杂音干扰,使音频输出量足以盖过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于是,他和团队成员日以继夜地研究、实验。几个月过去了,在数不清的设计图纸背后,保罗和他的团队对各种方案进行了激烈争论,最终确定了一个创新方案,同时他们也迅速投入试验。
白天,他们在哈里森街厂房外的街头干活,让汽车的两个轮子搁在路边石上面,以便一个工人可以钻到车底下工作。晚间他们在灯光昏暗的工厂里工作。下雨时,他们把汽车移到附近杰克森大街红银公司的服务站,到那的车棚里工作。当一个新的装置完成时,他们就会把汽车开到马路上去进行试验。为了不让技术员们泄气,保罗有意减少了失败次数的登记。
为了使车载收音机能在科技领域独占先锋,保罗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要在一个月内至少安装好一台无缺陷的、完美的车载收音机。以便他可以参加当年在亚特兰大市举行的“收音机厂商协会会议”。这一决定使所有员工都变得紧张起来,他们日以继夜地安装、修改、重新设计、不停试验。他们风雨无阻地与时间赛跑。最后,工人们奇迹般地提前几天完成了任务,为保罗能带着新产品参加“收音机厂商协会会议”做足了准备。
在那个年代,各种型号的汽车还都没有预留一些空间用于安装收音机、电池和放置扬声器,工人们就千方百计地寻觅空间,在引擎盖下为收音机找到一个地方,让汽车在装上收音机装置之后能正常运转。当把这个装置安装到汽车上,汽车发动机运转时,汽车乘坐者依然能清晰地收听到收音机播放的内容。
随后,保罗·高尔文便开着装有收音机的汽车,和妻子丽莲、儿子鲍勃,一起到亚特兰大市参加“收音机厂商协会会议”。
当年的公路远不像如今的超级公路那么平坦,公路大部分是砂石路,路面凹凸不平,有些路段简直像洗衣板那样颠簸难行。一上路保罗就担心收音机很可能在到达亚特兰大市之前就不能用了。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连接收音机和它的操纵部件间那根又长又硬的调谐杆,对此,保罗担心极了。
当汽车行驶到砂石路时,驾驶杆发生震颤,车身也摇晃。而收音机的调节部件设在驾驶杆上,收音机本身所在的位置就在仪表盘下方24到30英寸处,那又长又硬的调谐杆使收音机放出的歌声好像发自水中一样。
在如此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任何型号的汽车都受不了这样的颠簸,这对新的无线电装置来说,也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更何况是刚装好的收音机。可喜的是,当保罗一家顺利到达亚特兰大市时,收音机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会议现场没有保罗的摊位,保罗也没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证,那里也没有让他表演的地方。他就在一条环形的林荫道上找了一个停车位,在这里保罗正好能够遇到前来散步的与会商人,然后想方设法吸引他们进车里看看,在这里听听收音机。
在保罗去联系别的商人时,他的妻子丽莲也会热情地展示他们的车载收音机。起初人们还对他们的推荐不屑一顾,当真正进车体验后,很多人都觉得保罗的产品很好,便要马上订货。展示会结束后,车载收音机的影响在业界迅速流传并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