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投降,持续多年的噩梦终于结束。艰难的卫国战争后,斯大林真诚希望建立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来恢复战争的创伤,他真的是身心疲惫了。但命运又一次向他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战争期间具有的合作精神和共同目的感在波茨坦泯灭了。
为了处理战后欧洲的问题以及商议通过联合国建立一个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同盟国的三大国领导人于1945年7月在波茨坦会晤。与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不同的是,不仅英美两国首脑发生了变更(罗斯福于1945年4月去世,哈里杜鲁门担任了新总统;丘吉尔在会晤期间的国内大选中失利由艾德礼取而代之),而且曾经有过的合作精神和共同目标也随着德国法西斯的瓦解而泯灭了。
波茨坦会议于7月17日开幕,斯大林怀着寻求长期和平的真诚愿望参加这次会议。在波茨坦会议的第一天,杜鲁门就给丘吉尔私下透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小组研制的原子弹在墨西哥沙漠爆炸了。丘吉尔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西方列强的威力已大大加强,苏联的力量相应削弱,再也不需要苏联在远东参战了,或者说这种参战已是不可取了。远东将成为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而在拥有原子弹之前,美国人曾极力催促斯大林协助早日结束对日战争。在雅尔塔会议上,当斯大林答应在打败德国后的三个月内参战时,他们感到宽慰和高兴,并欣然同意了他的条件。一直到1945年5月8日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时,美国还在争取得到斯大林关于红军将协助打败日本的保证,美国也得到了这一保证。现在突然有了原子弹,杜鲁门想的就是如何拒绝苏联的援助,并积极筹划在苏联可能宣战之前就打败日本。一周以后,杜鲁门在全体会议之后走到斯大林跟前,把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告诉了他。
为了恢复和发展苏联经济,斯大林迫切需要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他特别担心德国会迅速得到恢复,急于进行报复,再次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因此,早在战争结束以前,斯大林就采取了确保苏联支配东欧的政策,以便为对付来自西方的侵略树起一道屏障。然而,西方国家却不承认斯大林关心的只是建立一道防御屏障,作为政坛老手的丘吉尔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是企图控制全欧洲的一个前奏。杜鲁门有一次同斯大林的谈话中也表示过,“俄国似乎正在西进”。斯大林坚决反驳这一说法,他说,他没有这种打算,恰恰相反,他正在从西方撤军,首先在随后的四个月之内撤退200万军队。隐藏在这种怀疑背后的深刻原因是两种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对立,一旦反希特勒的共同目标不存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重又回到敌视苏联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这种情绪被带到了波茨坦的会议上,以致斯大林认为波茨坦会议是“一次背叛”。斯大林当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他已经感觉到会议风向有点不对劲--盟国在态度上发生了变化。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致相信,他们是从占压倒优势的实力地位出发进行谈判,因此,他们没有必要采取通融和谅解的态度。斯大林为此感到不安,并为盟国的忘恩负义之举深为恼火。他认为,如果不是苏联摧毁德国武装力量,英国早就被希特勒征服了,并且这场战火也许已经蔓延到北美洲,你们还不知道怎么狼狈不堪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承担了反希特勒战争的主要重负,作出的牺牲是最大的。同盟国在1942年许诺开辟“第二战场”,但却以种种借口拖延到1943年,直至1944年6月才真正履行。即使是在开辟第二战场后,希特勒仍将德国军队的主力集中于东线,在分裂盟国的希望下继续着战争。当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已通过电话表示投降的时候,在东线的德军却仍在为坚守每一寸土地作激烈地挣扎。于是就产生了如下后果:英国死亡了37.5万人,美国死亡40.5万人,法国死亡60万人,而苏联死亡人数则高达2000多万。仅就列宁格勒被围时牺牲的军民而言,其人数就超过了英法美在大战中死亡人数的总和。至于在物质方面的损失就更无法估算了。苏联人口最集中、最富庶的地区都曾落入德国手中:1700多个城市、7万余个村镇化成了灰烬。在战火中,田园荒芜,工厂、铁路被毁,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留下了废墟和悼亡的悲哀。1945年工农业所生产的财富,跌到了1940年的60%的水平。因此,苏联应当受到盟国的感激和尊敬,而不应当受到他们的怠慢和冷落。斯大林同时意识到,今后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医治战争创伤,修复家园。
针对苏联态度的改变还取决于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已大大强于苏联,在战争中损失较小的美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富有,它的工业生产能力占了世界总和的一半,国民收入是苏联的四倍多。而更为关键的是,美国这时已经拥有了威力无比的原子弹。在总共十三次的全体会议上,三大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许多问题被留给了和会或外长会议去决定。美国人和英国人强烈地批评苏联在被解放的国家,特别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政策。关于德国,同盟国早商量好将德国分成4个区,分别由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管制,并把柏林作为第五个区由四国共管。德国不能有中央政府,涉及该国的全局性问题将由盟国管制委员会决定,这符合斯大林所坚持的德国不应被肢解,而应在四大国严格控制下保持统一的政策。但在波茨坦会议上,由于种种分歧,这一政策破产了,德国被分成了东德和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