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加科举
刻苦读书的李大钊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1902年,13岁的李大钊第一次参加童试,因为心里紧张,结果将试卷染黑了,这在当时的考试中可是一个大失误,所以他没有考中。李大钊非常难过,李如珍看出来了,他鼓励孙子道:“那有什么不痛快,再念,再考!”1905年,摩拳擦掌的李大钊再次去参加考试,这次县试他过关了,而且府试也比较顺利,但没想到的是,还没等考试结束,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就被废除了。原来早在1901年,清政府便开始废除科举制度,在各地试验改变学制,这个学制与今天的学制很接近。大学堂设在省城,中学堂设在比省城小的府、厅、州,而在府、厅、州下面的州县设立小学堂。学堂里推行新式教育,过去的四书五经虽然还在学习,但已经可以学到从西方传来的新学问。16岁的李大钊到永平府参加第二次科举考试期间,永平府就接到了皇帝取消科举制度的谕旨,李大钊和部分参加考试的生员一起转到了永平府中学堂学习,这也是李大钊人生的关键一步,从此他真正走出了小山村,接触到了外面的大世界。
二、永平府中学堂学习
永平府位于大黑坨村北偏西59公里的卢龙县城里,它的前身是“敬胜书院”,1905年这里改为官办学堂,学堂将原来的书院和义学的院落打通,显得宽敞又古朴。李大钊入学时,这里已有两届学生大概一百六十多人,都是住校生,食宿由学堂负责安排,李大钊是第三届学生。当时处在新旧教育的衔接过渡阶段,中学堂教学内容是半新半旧,除了要读四书五经、念古文之外,还有一些生新课程是李大钊从来没学过的,比如英语、数学、外国地理、格致学。永平府中学堂的条件比较好,经费充裕,学费也比其他的私立中学便宜。李大钊在这里学习了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他是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他就如同海绵一样,在努力地汲取科学知识营养。同学都称赞他聪明、好学。学校里收藏了很多近代报刊,是李大钊课余时间最爱读的,这些书籍里有宣传维新、变革的内容,他觉得非常新颖,他的好友说李大钊在课余时间最喜欢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字,李大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个国家在近代以来遭受到的列强欺凌和耻辱--鸦片战争、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让他感受到了切身的悲痛。他也开始了解到那些为改变民族命运、主张维新变法的志士们的英雄壮举。正是在这段李大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产生了朦胧的反清复汉和反抗专制的意识,并立下了报国的伟大志愿。
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结识了一位好友,他叫蒋卫平,比李大钊大7岁,是一个豪爽仗义的兄弟。蒋卫平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他对李大钊的影响非常大,两人都敬仰农民革命家洪秀全,佩服他的抗清壮举。两人常在一起议论时政,批判清政府的腐朽,他们也赞扬戊戌变法中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后来蒋卫平弃文从武,报考了保定陆军速成中学,在好友的影响下,李大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越来越多,过去的私塾教育告诉他,文人学子的理想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个时候,李大钊终于认识到治国平天下首先要解救受苦受难的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李大钊被捕后写的《狱中自述》中就可以了解到,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刻苦努力,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
1907年,心怀报国之志的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即将毕业,同年夏天,他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要“深研政理”。他联络了几位好友一起去天津,当时天津有三所学校正在招生,分别是北洋医学堂、北洋法政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李大钊十分想入法政学堂,但为了把握起见,他同时报考了银行专修所和法政学堂,结果两所学校都考中了,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洋法政学堂。从此,李大钊在天津学习政治、法律,并在这里走上了革命之路,他的一生都在为生民立命,为国家民族而努力奋斗,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第二章 天津求学深研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