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推动北方国民革命

  一、发展国民党组织

  国民党“一大”后,党员代表回到各地,大力发展宣传和组织国民党的工作是核心内容。当时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是国民党北京执行部。1924年4月30日,该部正式成立,下辖有京、津、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察哈尔、内蒙、甘肃、宁夏、绥远以及东北等十几个省市党部,李大钊在该部任组织部长。在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党员从1923年11月的一千多人增加到1925年7月的两千六百多人。北京地区的青年活动大多是由北京市党部出面组织领导的。当时在北方,还有相当一部分省市没有建立国民党组织。李大钊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派出许多中共党员到各地区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1925年6月,于方舟、江浩等人在支援五卅运动过程中于天津成立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1925年7月、8月间,江浩创建了国民党玉田县党部。直隶省党部成立不到一年,就建立了市县党部53个,区分部有244个,共有党员五千三百多人,组织工会、农会、妇女会等各种群众团体三十余个,发行报刊7种。支持和同情革命的冯玉祥当时正驻扎在察哈尔区域,所以这个地区的工作比较顺利。1925年10月,察哈尔特别区党部成立,全区建立了6个市县党部,有党员三千二百多人。李大钊选派蒙古族党员到绥远地区开展工作,很快就建立了绥远的国民党特别区党部。这些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反帝反封建、反对王公贵族和喇嘛腐朽统治的斗争,为革命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李大钊曾多次到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视察和指导工作,王若飞、李求实、萧楚女等都曾经被共产党北方区委派到河南开展工作。国民党“一大”以后,全省建立了国民党市县党部19个,到1925年年底时,党员增至三千六百多人。此外,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也先后成立了国民党省党部。东北地区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较严,但在北方区委的努力下,也在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秘密建立了国民党组织。这些党组织的发展跟李大钊的积极领导工作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北方区委曾对在京、津上学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下达任务,要求他们每逢暑假回家,都要肩负起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任务。党部数量多,党员的素质高,大批的爱国青年、工人、学生和农民加入了党组织,使得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壮大中共党组织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是共产党自身的组织并不是取消了,而是在与国民党合作、完成国民革命任务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自身,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当国民党内出现右派的分裂活动时,李大钊多次在中共北京区委创办的机关刊物《政治生活》中撰文予以揭露批驳,他教育党员要看清反动军阀的实质,对右派行为保持警惕。1925年,北方区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北京秘密创办了区委党校,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机构。李大钊安排罗亦农等人去担任教员,党校有近百名来自北方各省市的学员。党校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唯物史观和世界革命史、列宁关于殖民地问题理论、共产党的任务以及农民运动、党的建设、党内思想教育等内容。李大钊对北方区委同志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视,他亲自起草了对党员演讲共产主义内容的教材目录和讲稿。广大党员在北方区委的教育领导下,加强了共产主义觉悟和组织纪律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水平,增长了领导群众斗争的能力。随着中共组织工作的加强,中共北方党组织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共党员从1924年的75人扩大至1926年的2069人。其中,北京市发展最快,党员人数从三百多人迅猛发展到一千多人,党组织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发展壮大。

  三、支持中苏建交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北方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逐步高涨。李大钊在参加国民党“一大”之前,就按照中央指示,积极地开展促进中苏建交的工作。1923年,俄国代表加拉罕抵达北京,当时北京二十多个团体的代表数千人到车站热烈欢迎他,北京各界也不断集会来欢迎他的到来。9月7日,李大钊在北大组织大会欢迎加拉罕。李大钊说:“苏俄是反帝的大本营,是我们这些被压迫民族的好朋友,这次加拉罕来中国受到的欢迎足以证明这一点。既然我们是友好邻邦,那就应该缔结和平条约,承认苏俄,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加拉罕对孙中山说:“中国同胞给我的支持和热情,使我充满了信心。”但北洋军阀代表却找各种借口拖延,谈判时断时续,一度陷入僵局。这个时候李大钊约集马叙伦、蔡元培等北大47名教授,联名致函外交总长顾维钧,敦促当局恢复中苏建交。各地群众也纷纷上街抗议,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北京政府最终与苏联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中俄关于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中苏恢复建交,并且把以前沙皇俄国和中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合同等都一律废止,只要是对中国主权有损害的条款,一概无效。苏联放弃沙俄在中国获得的租界等特权,抛弃俄国的庚子赔款,也取消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苏联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的事务是中国主权内部事务,应由中国政府来处理和管辖。这个协定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既体现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对中国主权的尊重,也和以前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形成了鲜明对比。《中苏协定》的签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成果,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积极参与促成国民会议运动

  1924年10月23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将领冯玉祥回师倒戈,突然发动了北京政变。冯玉祥将军队改称为国民军,包围总统府,占领火车站、电报局等部门,将溥仪赶出皇宫,改组内阁,囚禁总统曹锟,这就是著名的“首都革命”。冯玉祥是安徽人,他从北洋军阀的一个管带起家,曾任滦州起义的总参谋长。起义失败后,他进入保定,成为陆军第11师师长,随后冯玉祥在吴佩孚麾下担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但他与吴佩孚关系不睦,结怨较深,同时其思想也开始倾向于革命。由于自身力量不足,冯玉祥在发动政变后电请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并电请段祺瑞出任国民军大元帅,共同召开和平会议,解决国家未来问题。

  这场政变将吴佩孚的军队打垮了,国民军控制了直隶、察哈尔、绥远、河南、陕西等省,张作霖也趁机开始攻占天津、山东,两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孙中山接受了冯玉祥的邀请,北上与其商讨大计。与此同时,李大钊也回到了北京。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对于时局之宣言》,声明其反帝反封建、开展国民革命的政治立场。他提议召集国民会议,提倡通过推动国民运动来实现其政治的主张。各地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1月3日,天津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1月4日,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大会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北京中华救国学生总会等三百多个单位。紧接着广东、浙江等省和济南、太原等大城市也起而相应,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或者是国民会议筹备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开展。李大钊自然也积极参加到这个运动中,他不仅参加了北京促成会的成立,还应邀成为促成会的宣讲人。他发表了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之国民运动》的讲演,叙述了近代以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历史。他指出,孙中山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高举国民革命的旗帜,号召取消不平等条约,全体国民都应该响应这个号召,积极推动国民会议召开,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3月1日,在国共两党和人民团体的积极推动下,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历时一个多月,讨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对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孙中山和李大钊在共同革命的过程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1925年孙中山因病逝世后,李大钊十分悲痛,作为孙中山治丧委员会的成员,他为孙中山写了长长的挽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陵,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挽联的上半段对孙中山一生为民族独立鞠躬尽瘁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下半部分则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继续努力”的期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