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义之行
经济的恢复工作首先从农村开始,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局面,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会议结束之后,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961年4月7日至4月21日,邓小平到北京市顺义县深乡镇进行考察。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顺义县像其他地方一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在生产力方面,“以钢为纲”,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方面,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在分配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在农村,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共食堂的问题。随邓小平一起来视察的卓琳在顺义县上辇村住了一个星期,也了解到农村里的不少情况,她告诉邓小平:“上辇吃食堂是假的,由食堂分粮食,社员自己回家做饭才是真的。”邓小平对当前农村的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他指出:“吃食堂光荣,不吃食堂也光荣,吃不吃食堂要由群众决定。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以前不管是中央哪个文件上说的,也不管是哪个领导说的,都以我现在说的为准。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邓小平道出了群众心里的话,大伙心里像揣着个火炉一样温暖,有什么情况也开始反映了,这极大了拉近了党与群众的距离,邓小平的指示就像一盏明灯,指明了顺义县经济发展的方向。
当邓小平到顺义县牛山公社白庙村考查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良田荒芜,偌大的一个村只养着一头40斤左右的小猪。邓小平疑惑不解地问村里的一位老大娘:“大娘,为什么空着猪圈不养猪呢?”大娘说:“还养猪,人还吃不饱呢!”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社员的家庭副业不能丢,应该是六畜兴旺,尤其是养猪很重要。你们县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县,社员喜欢养猪,而且有丰富的经验。若是把这个传统丢了很可惜。一头猪不仅能赚20多元钱,肥料还能养二三亩地,不施化肥,又能增产,社会效益就高。你们县土地、水利条件好,就是肥料问题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多养猪,养好猪,社员的收入增加了,粮食生产也搞上去了……你们要抓住春天这个大好时机,尽快把养猪事业发展起来,以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件好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如同给顺义县农副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二、“猫论”的首次提出
作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一言一行都有着重要的分量,他自己深知这一点。邓小平在公开场合首次提出“猫论”还是在1961年7月7日,在接见全国共青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谈到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问题时,他坦率地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都是些初步意见,还没有做最后决定,以后可能不算数。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不管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说的是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邓小平引用这句话是有具体的背景的,60年代初,由于全国许多地区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线,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所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时,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实行人民公社制,有的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还有的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而安徽省委从宿县一位70多岁老农开荒种地、生产自救的事件中受到启发,提出了“包产到户”的要求。这就是“猫论”首次的提出。
三、全面整顿
邓小平在顺义考查结束回到北京之后,立即为恢复农业生产提出了具体意见,5月10日,他与彭真一起写信给毛主席,他们建议:“吃食堂,不吃食堂的都给一份便利。”“把生产队的分配和社员的生活分开来。”几个星期之后,在中共中央修订的“农业六十条”里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农业六十条”里写明:取消公共食堂,取消供给制,生产队在管理本队的生产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此后,农村主要的经济单位成为由二三十户农户组成的生产队,土地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负责成员的管理工作,并给付社员报酬,还可以与社员签订非农业生产任务的合约。社员能够拥有自留地,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965年,全国的粮食收成达1.95亿吨,恢复到了发动大跃进前的1957年的水平。
在工业方面,放弃了1960年所倡导的工业管理体制,在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人的努力下,制定了“工业七十条”,具体规定了工业企业的管理办法。薄一波认为,它是“当时用于克乱求治,整顿工业企业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一部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它的颁发执行,对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管理的法制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七十条”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生产任务,定机构人员、定主要原、燃材料及工具供应来源和消耗定额、定设备数量、定成本计划及协作条件),企业对国家保证“五保”(保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保工资总额、保劳动生产率和出勤、保节约计划的实现、设备使用期限、保利润指标及互助合同的实现)。“五定”是核定企业的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整顿改进企业管理的基础方案。它提出后,经全厂综合平衡,再同主管局协商核定,签订“五定五保”协议书。协议签订后,各企业再层层下达,“定保”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其他各行业的“五定五保”也都在1962年底相继完成。“五定五保”促进了国营企业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恢复,对工业的调整、巩固、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样就重新采用责任制和专门化管理,并且确定了工资间的差别。
为恢复工业生产,许多亏损的工厂都按照指示被迫关闭了,城镇人口也得到了精简,工人失业后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大大减少了政府供给城市的粮食压力。到1965年,绝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产量是1957年的两倍多,并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工业企业。石油产量也迅速提高,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
工业的恢复在钢铁行业上表现最为明显。钢铁工业的调整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缩短钢铁工业战线,精简职工;二是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停建了大部分项目;三是大幅度调低钢产量计划指标。经过调整的钢铁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63年到1965年三年时间里,供应农业用的钢材达到了188.7万吨,比“一五”计划时期增长了一倍。针对当时钢材品种少、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求的状况,冶金部门组织企业加强科学实验研究,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力量,试制新品种,增产稀缺品种,扩大了品种、提高了质量。同时还加强矿山建设力度,解决了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问题,矿山投资占钢铁工业总投资的比重由“一五”计划时期的16.1%提高到22.7%。经过1961年到1965年的调整,钢铁工业生产有了恢复性增长,钢铁品种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绝大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邓小平领导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业领域的经济迅速地从“大跃进”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同时也为“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