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端木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明了吗?我可没你这样的闲工夫。”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欺诈,也不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又能及早觉察的人,这就是贤人了。”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要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莫不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孔子说:“我不是成天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用骥来比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应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怪别人。学礼乐而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有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氏己经受到了公伯寮的蛊惑,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让他陈尸街头。”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由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由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去隐居,次一等的人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人避免看别人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点的人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宿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的,真鄙薄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自己了解自己好了。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反驳他了。”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岂止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宰相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服从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怎么才算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态度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也难于做到吧?”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成就,老了还没有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他是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追求上进的人,只是急于求成的人。
“大意”
本篇包括四十二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阵法。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人能站起来。子路怨怒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陷入困境吗?”孔子说:“君子虽遇困境,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困境就无所不做了。”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多学习就可以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了。”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仁德的人太少了。”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为便能治理好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真诚可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异族地区,也可以行得通了。说话诚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又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这些原则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它们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衣带上了。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就把自己的主张藏在心里。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值得同他交谈,却不同他交谈,这就是错过了可交谈的人;不值得同他谈的话,却同他交谈,这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有智慧的人既不错过可交谈的人,也不说不该说的话。”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舞》。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谗佞的人,郑国的乐曲淫靡,谗佞小人危险。”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祸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到像喜好美色一样喜好德的人。”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做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但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从来不忧虑地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和大家聚在一起,说的都没有道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实在难有什么成就。”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之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做事以义作为根本,用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君子。”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死了以后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依靠自己,小人求助于别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但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否定他的好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赞美过谁,必定是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古书上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训练)先给别人使用。这样做的人今天没有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会败坏德行,小事不忍,就会败坏大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的才能扩大。”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得不到道,不担心摆脱贫穷。”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才智可以得到官职,但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守住它,但如果不用严肃态度来对待它,那么百姓就会不敬你;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守住它,能用严肃态度来对待它,但如果不照礼的要求行动,那也是不完善的。”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能让君子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不能让小人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胜过对水火的需要。我只见过人踏进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办事,然后再考虑俸禄的事。”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在一起商议。”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儿是坐席。”大家都坐下来后,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盲乐师的方式。”
“大意”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祭祀的,而且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想。”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去担任适当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扶助,跌倒了不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甲、玉器在匣子里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攻夺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实说自己想法而是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自己辩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分配不均;不怕人口少,就怕不安定。财富平均了,也就无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既然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也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而不能保全,反而准备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国家内!”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也,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定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定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很少有经过十代不垮台的;由大夫作决定,很少有经过五代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政事。”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旁落在大夫之手已经有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交友。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交友。”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好以礼乐节制自己,喜好称道别人的好处,喜好结交许多贤德之人,这是有益的。喜欢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都是有害的。”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问到了你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就:“君子应戒除三种事情:年少之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敬畏天,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有知识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情:看,要思考是否看清;听,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神色,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时,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行,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实施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但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从老师那里听到过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中,我快步走过,他问:‘学习《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庭中,我快步从那里走过,他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老百姓称她为君夫人;但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大意”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的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避而不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便去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才能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失机会,这能说是智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不等人。”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不同才相互有了习性的差别。”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不能被改变的。”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笑着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才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才容易被使唤。’”孔子说:“学生们,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在费邑叛乱,前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恼怒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就要建设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复兴周礼。”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实行五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敏捷、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敏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慈惠才能足以使唤别人。”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
佛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是不去做坏事的人那里的。’现在佛占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怎么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会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好高骛远;爱好诚信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易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傲慢。”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万象,可以使人合群,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比别人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对着墙壁而站着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
孔子说:“外表威严而内心虚弱,用小人作比,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那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的传言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一心想当官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他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没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了。”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从前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过去的狂人不过是不拘礼节,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过去骄傲的人不过是不可触犯,现在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过去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讨厌用紫色取代红色,讨厌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讨厌用伶牙俐齿来颠覆国家的人。”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能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过话呢?四季还是照常运行,百物还是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出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
宰我说:“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如果三年都不讲究礼仪,礼仪肯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了,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足够了。”孔子说:“只一年的时间,就吃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还没有三年的爱吗?”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是太难了!不是还有下围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把义作为最高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啊。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问:“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窃取别人的功劳而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而自以为是直率的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妇人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不恭顺,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这样了。”
“大意”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名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退”。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和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成了奴隶,比干屡谏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难道不会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免呢?如果不按正道侍奉君主,何须离开本国呢?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礼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没有作为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国人赠送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微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的位置。”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不义之事像洪水一般到处都是,谁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起从事改革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的人。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你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并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报告了。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出去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秩序是不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清白自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自己的义务。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
古来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吗?”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志向,屈辱了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放肆,能洁身自爱,被废置不用也是自己的权变之术。”“而我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
太师挚逃到齐国去了,亚饭干逃到楚国去了,三饭缭逃到蔡国去了,四饭缺逃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逃居于黄河边,敲小鼓的武逃居于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乐师襄逃到了海边。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会让大臣们抱怨不被任用。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译文”
周代有八个贤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大意”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祭祀时想着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着悲痛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有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但不忠实坚定,这种人多了他又能怎么样?少了他又能怎么样?”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结交朋友。子张曰:“子夏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值得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值得结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能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贤良的人,那我对什么人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拒绝别人呢?”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过于沉溺就会妨碍远大目标,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事情。”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