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3)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慧能大师举行法会,并施斋饭。饭后,刺史请慧能大师走上讲台,自己和其他官吏、学士及百姓一起庄重地向大师行礼请教。韦刺史问大师:“弟子听了大师您的说法,觉得实在是精妙深奥。现在我还有点疑问,愿大师慈悲为怀,专门为我解说一下。”慧能大师说:“有疑问就提出来,我应该给你讲解。”韦刺史说:“师父所讲的教义,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吗?”法师道:“是。”韦刺史说:“弟子曾听说,达摩大师当初教化梁武帝,梁武帝曾问:‘我一生建造许多寺庙,剃度许多人出家为僧,施舍财物救济穷人,为僧人提供食物,这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实在没有功德。’弟子不懂这话的道理,希望师父给我解说。”大师说:“确实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前代圣人之言。梁武帝的见解不对,不懂得真正的佛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叫做求福报,不能将求福报当作就是功德。功德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中,并不表现在行善事求福报的种种活动上。”

  慧能大法师又说:“认识自己的本性为功,平等待人即是德。每一个心念都没阻碍,常能认识本性,发挥其真实的妙用,这就叫做功德。内心谦虚是功,行为有礼是德;凭自己的本性成就万种佛法为功,不受虚妄心念的干扰即德。如想修得功德法身,只要依此去做,那就能修得真正的功德。想修功德之人,内心就不能轻视他人,应普遍尊敬一切人。如内心轻蔑他人,自我为尊,便无功。自己的心性虚妄不实,无德。这是狂妄自大,看不起一切的缘故。善知识,每一个心念都不离本性即为功,心念行为公平正直即为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在自己的本性中显现,不是通过布施、供养诸佛来得到的。因此福德与功德是有差别的。梁武帝不懂得这个真理,并非本宗祖师说错了。”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速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似。所以佛言‘随其心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见一些僧人和信徒,整日念诵‘阿弥陀佛’,愿来世能生在西方极乐世界。请教大师,他们能于来世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吗?望您为我解疑。”慧能法师说:“韦刺史仔细听,我来给你解说。当年释迦牟尼在舍卫城中,宣讲引渡众生到西方净土世界的经文,明确指出那里离此不远。如要依相说其相距的里数,就有十万八千里。就是指众生身上的十恶八邪,所以说西方远。说西方净土远,是对悟性差的人而言;说西方净土近,是对悟性高的人而言的。人分智愚两种,而佛法却是一样。众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见性就有快慢的差别。执迷之人念佛以求来世生在西方,觉悟之人只求自己净化心灵。因此佛说‘随着自己心念的清静,佛土也就清净了’。刺史你是东方人,只要心净就是处在东方也无罪业。即使是生在西方的人,心念不净也会有罪过的。东方人有了罪孽,就想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有了罪孽,又将念佛求生何国!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己的本性,不知道自身中自有的净土,于是愿东愿西地求生,而觉悟了的人到处都是净土。所以佛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常得到安乐。韦刺史只要心地没有不善之念,西方净土也就离你不远了。但如怀不善的念头,即使每日念佛,就是来生也难去西方。现在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铲除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再除掉八邪,就又行了八千里。每个心念都能自见佛性,时刻公平正直,那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弹指之间,片刻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了。韦使君你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须祈愿来世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呢!倘若十恶之心不断,又有哪个佛会来迎请你往净土去?如你能解悟‘不生不灭’的顿教教义,见到西方乐土只在一刹那间。不去解悟顿教道理,而只是念佛希望转生西方净土,怎能走得完漫漫长路而到达目的地?慧能为了各位将西方极乐净土于刹那间移来此地,当下便能见到。诸位想看见吗?”众人都向六祖行礼说:“如果能在这里马上见到西方净土,又何须再要求来世生在西方!愿和尚慈悲为怀,马上将西方世界移来显现,让我们都能见一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是地狱。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俗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修,即是自行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来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

  慧能法师说:“各位善知识,世人各自的身体犹如一座城池,眼、耳、鼻、舌、身好比是五扇门,里面有一个意门。人的心如土地,人的本性如国王。国王居住在土地上,本性存在国王存在,本性失去就如同没有国王了。如本性存在,身体和精神就存在,如本性失去了,身体和精神就毁灭了。佛是从本性中产生的,千万别向身外去寻求佛。不识本性就是苦海中人,认识了自我的本性就是脱离生死苦海的佛。慈悲为怀就是观音菩萨,善施好舍就成了大势至菩萨,净化自心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就成了阿弥陀佛。如果自我就像须弥山那样埋没本性,邪念就像海水那样淹没本性,烦恼就像波浪那样冲击本性,毒害就像恶龙那样咬噬本性,虚妄就像鬼神那样迷惑本性,尘世劳作就像鱼鳖之游,贪就像自造的地狱。善知识,坚持修行十善,极乐世界就在眼前。摒弃自我,须弥山便会崩。无你无我,须弥就会到;息去邪心,海水便会枯竭;不生烦恼,波浪便会平息;忘却毒害,鱼龙灭绝。从自己的心地上体验本性佛,本性的智慧之光大放光明,对外照得六门清净。破除六欲诸天,可内照自己的本性,除去三毒,地狱等罪业即刻消除净尽。这样内外光明透彻,就与西方极乐净土没有不同了。如不这样修行,又怎么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

  众人听了六祖的话,马上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大家都朝六祖行礼敬拜,同声赞叹,高声道:“希望所有听到大师讲法的人,都能立刻解悟。”

  大师说:“善知识,如你们想修行佛法,在家修行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在寺中不可。俗人在家能修佛法,如同东方人心有善念。出家为僧却不修行,就如西方人心地恶毒。只要内心清净地修行,就是自我本性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俗人不出家怎样修行呢?希望师父给我们教导。”

  慧能法师说:我给你们说一首《无相颂》,只要按照这首颂文来修行,就像时时和我在一起,没有什么区别。如不按此颂来修行,即使剃发出家,对于修行佛道又有什么益处?《无相颂》内容是:

  平等相待何劳信崇戒律,行为正直何必再用修禅。

  知恩报恩就要孝敬父母,知义宗义就要扶助贫寒。

  谦恭礼让就能尊卑和睦,忍辱负重就能消除争斗。

  若能坚持不懈钻木取火一样地修行,定能如出水红莲般一尘不染。

  苦口的真是利病的良药,逆耳的才是利行的忠言。

  改正过错必能生出智慧,护短饰非必定心怀叵测。

  平素常做利人之事,佛道非由施钱而成。

  菩提本性只向心觅,何须徒劳向外求佛。

  听我说法依此修行,遥远西方即在眼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一定要根据此偈颂来修行,认识自我的本性,直接实现佛道。修行佛法不容延缓,大家暂且各自回去,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还有什么疑问,就来曹溪问我好了。”

  这时,韦刺史及其僚属,以及参加此法会的善男信女,各自都得到了解悟,信受奉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佛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译文”

  慧能大师指示众人说:“善知识,我所宣讲的教义,乃是以定和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认为定和慧有区别。定和慧同为一体,不是两种东西。定是慧的本质,慧是定的效用。即出现智慧之时定就存在于智慧之中,在入定之时智慧也就存在于定之中。如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是懂得了将定与慧放在同等位置上修习。诸位学习修行佛道之人,不要说‘先有定之后才能产生智慧,先有智慧之后才能产生定,两者各别’。作如此见解,就等于认为佛法有两种互不相干的内容。如有人口说要行善,可内心却无善念,定名存慧实亡,定和慧也就不平衡,不均等了。如心口都善,内外一致,定慧就平衡均等,无差别了。自己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依此来修行,不用与人争执辩论。如争先后,那就与愚昧无知之人一样了。如不清除较量胜负的念头,那么,执著于自我及外在一切物象的错误观念就更为严重,就不能脱离四相,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善知识,定慧的关系像什么呢?好像灯光。有灯就有光,无灯就黑暗。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体现。名称虽有两种,本体都是同一。我讲的定慧的道理,也是这样。”

  大师指示众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是讲在任何地方,无论行、住、坐、卧,都修一正直心。《净名经》上说:‘平等正直的心是体现佛的场所’,‘平等正直的心是佛国的净土’。不要心里怀着谄媚邪恶之念,只是在嘴上讲公平正直;口头上大讲一行三昧,心中却无公平正直之念。要修行正直心,对一切法都不要执著。愚迷之人,执著法相,执著于戒、定、慧三昧,竟开口就说:‘长久静坐不动,心中不会产生妄念邪想,就是一行三昧。’这样解释修行佛道的人,就如同没有感情的土木瓦石一样,这是有碍于修道解悟的原因。各位善知识,佛道应是畅通无阻的;可如果心滞于法相,这就叫做自我束缚。如说长久静坐不动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如同舍利佛当年在树林里长久静坐,后来却被维摩诘所斥责一样。善知识,又有一些人指导人们静坐,要人们静静地内视自己的心念,不能动,不能起,从这里来学成佛道。悟性差的人不理解,便因执著不舍而成痴癫,像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像这样教导僧众,一看就知是大错特错的了。”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外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像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事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如,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译文”

  慧能大师指示众人:善知识,正确的教义本身原没有什么顿渐之分。只是人有愚智之别,愚迷的人要逐渐慢慢地修行,聪明人能顿悟,瞬间即可契合于道。自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也就无顿渐的差别了。所以说顿渐不过是权且设立的名称而已。

  “善知识,我所宣讲的教义,从佛祖到如今,一直是把无念立为宗旨,放在首位。以无相为本体,无住为基础。所谓无相,就是能面对各种相状而不见;所谓无念,就是有念头而不执著于念头;所谓无住,是指人的自我本性,就是对于世俗世界的善恶美丑,乃至冤家亲家,以及受到言语攻击、欺骗和争论之时都不追思已过去了的事。如迷恋过去,执著现在,追求将来,各种念头就会接连不断,这就叫做自我束缚。面对一切佛法,每个念头都不停留,就为无束缚。这就是以无住作为基础。善知识,外离一切法相,叫做”无相“能无视一切外相的存在,则自性法体清清净净。这就是以无相为本体。善知识,面对各种外境,心能不被其干扰,此为无念。在自己心念上,能远离各种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心动念。假如只是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思维活动,一点心念都没有,那就是死了,以为到别处再去投生,这种见解是很大的错误。所有修习佛道的人都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若不懂佛法要旨,自己错了还是小事,如果拿这种见解去教化他人,必是害人,自己迷悟不见佛性,反而诽谤佛经。所以要立”无念“为宗旨。善知识,为什么要以无念为宗旨呢?就是因为那些嘴上说自己已经认识了本性的糊涂人,对外在境相有念,所念之上便会有偏见。一切尘劳妄想,便由此而产生。其实自己的本性中本来什么都已具足。如自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那就会产生尘劳,滋生错误见解。因此我宣讲的教义要提出以无念为宗旨。善知识,所谓无,无是什么?所谓念,念又是何物?无,就是无二相,心中没有两种识状,没有一切尘劳的心念。念就是认识自身所具备的佛性。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佛性就是心念的前提,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而并非用眼、耳、鼻、舌就能认识到的。正因为本身有佛性,所以可以认识到。而自身的佛性一旦被阻塞,那么眼、耳、色、声马上丧失功能。善知识,真如本性是自我起念头,自我认识,因此,六种感官虽有视听感觉以及理解的功能,却不会被世间一切物象分别污染,而且真正的本性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中说:如要使自己能正确分辨各种物象,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不动心念。”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着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译文”

  慧能大师指示众教徒:“我所讲的坐禅,原本不要求观想心,也不观想清静境界,也不是静坐不动。如主张修禅时观想心,心原本是虚妄不实的,既然知道心是虚妄的,所以官就不是修禅时可观想的对象了。倘若说修禅时应观想清静境界,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因为有了妄想杂念,才遮盖了自我的真实本性。只要不存妄想邪见,自我的本性自然就会清净空灵。如果刻意追求清净境界,反而会产生错误的清净观念。妄念邪见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生成场所,刻意追求的主观愿望就是虚妄。清净空灵本来就没有形相,可硬要给它确定一个境界,说是修行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功夫。持这种看法的人,会障碍自己的真实本性,反被本不存在的净相所束缚、阻塞。善知识,如想修行真正的‘不动’,只要做到在看到任何人时,对他们的是非、善恶、过失都不去理会,这就是本性的真不动。善知识,愚迷之人,虽然整天打坐,身体静而不动,但一开口便议论他人的是非、长短和好坏,这就与所修的佛道相违背了。倘若执著于使自己获得某种心念,或执著于使自己不存任何心念,那都会阻碍自己修行佛道。”

  慧能法师教导众教徒:“善知识,什么叫‘坐禅’?我的教义中,自己的本性不受任何阻碍,自由自在,对外而言,一切善恶、是非、美丑,自己都不产生任何心念,这就叫作‘坐’。对内而言,认识自己的内心本性原本是不动的,这就叫做‘禅’。各位善知识,什么叫做‘禅定’呢?自己的心不受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干扰就为‘禅’,保持内心平静不乱就为‘定’。倘若执著于外物,自己的内心必然迷乱。如果摆脱了外界物象,内心就不会迷乱了。每个人的本性原本是清净宁静的,就是因为接触并执著于外界的物象才变得迷乱不宁的。如果有接触了外界各种境界而能保持自心不乱的人,那就是真正的‘定’了。善知识,对外能摆脱各种有形相的事物即是禅,内心宁静不迷乱即是定。这就是外禅内定,就叫做‘禅定’。《净名经》说:‘当下豁然醒悟而回归本性。’《菩萨戒经》说:‘我的本性原来自然就是纯洁清净的。’善知识,要在你们所萌发的每一个心念中,自己去认识自己本性的纯洁空灵。自己去修习,自己去实践体验,那么你们就能自己直接修成佛道了。”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即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耽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诚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译文”

  当时,慧能大师看到从广州、韶关及其他地方来的学士、百姓集中在山里,希望听佛法,于是便登上讲坛,对大家说:“来吧,各位善知识。修行佛法必须从认识自己的本性做起,在任何时候,在出现的每一个念头中,都要自己保持内心的纯净,自己修习自己实践,认识自己的法身,认识自己心中的佛,自己救度自己,自觉遵守戒律,这样才不枉来到此地。诸位既然远道而来,相会于此,说明我们大家都与佛有缘,现在大家可跪在蒲团上,我先给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来讲授‘无相忏悔’。”众人都跪下了。

  大师说:“第一是戒香,自己心中无是非,无善恶,无嫉妒心,无贪心,无抢劫害人之恶念,叫做‘戒香’。二为定香,就是看到外界一切善恶的事物时,自己的本心不迷乱受扰,叫做‘定香’。三是慧香,指自己内心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阻碍,常用智慧来观察、审视并映照自己的本性,不作恶。虽然做了许多善事,但自心并不执迷于所做的一切,尊敬长辈,关怀晚辈,同情并帮助孤独贫困的弱者,这就叫做‘慧香’。四为解脱香,就是不迷恋、不追求外在的一切物象,不想善,不想恶,自由自在,无遮无碍,叫做‘解香’。五为解脱知见香,自心既然毫无迷恋和追求或善或恶的念头,也不要沉溺于空妄寂寥的体验中,那就必须广泛学习多听教诲,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教理,与尘俗之人和睦相处,没有自我的意识,也没有众生的意识,从开始一直修行到觉悟成佛,真如自性丝毫未变,这叫做‘解脱知见香’。善知识,这五香需在内心自己熏染,不要向自身之外去寻找。”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无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译文”

  “现在我给大家传授无相忏悔,来消除你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孽,使你们在身识、口识、意识三方面清净无染。善知识,请各位随我一齐说:‘我们各位弟子,希望过去的心念,现在的心念,将来的心念,都不受愚昧的迷乱,从前犯下的所有罪恶念头及迷糊等罪孽,全都忏悔,愿这些罪孽马上消除,永不再犯。我们这些弟子,希望从前、现今及以后的心念,都不受骄傲、虚妄的污染。从前所有的骄傲欺骗等罪孽,永不再犯。众弟子希望从前、现在及将来的每个心念,不被嫉妒之心所污染,从前所有的恶念及嫉妒的罪孽,都全部忏悔,愿立即消灭,永不再犯。’善知识,以上即为无相忏悔。什么为忏?什么是悔?所谓忏,就是反省自己以前的过失,从前所有的罪孽,以及愚昧无知、骄傲欺骗、忌妒他人等罪过,全部承认反省,永不再犯,这就为忏。所谓悔,即警惕将来可能会犯的罪孽,从此以后,所有恶业、愚昧无知、骄傲欺骗、忌妒他人等罪孽,如今既已经认识,且全都断根,永不重犯,这就叫做悔,所以合起来称作忏悔。凡夫俗子愚昧无知,只知反省过去的罪过,不知预防将来可能再犯的罪过。就因为这样不知预防,所以前罪没有断绝,后来的过错又生。既然以前的罪孽没灭除,后来的过错又重犯,谈什么忏悔呢?各位善知识,我已给大家传授了无相忏悔,现在再与各位宣讲‘四弘誓愿’,诸位必须用心听着:‘自己本性中的无数众生,我誓愿将其度尽!自己本性中的无边烦恼,我誓愿将其断尽!自己本性中的教法无尽,我誓愿将其修习!自己本性中的佛道无上,我誓愿将其成就!’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众生难以数计,发誓要拯救他们’,这么说,是诸位自己去拯救,并不是靠慧能来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边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上,离迷离觉,常生般若。坠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令修行,是愿力法。”

  “译文”

  各位善知识,我在这里讲的心中众生,指的是迷惑狂妄的情绪,不善良的心思,忌贤妒能的念头,害人的恶欲,诸如此类种种心思,都是心中的众生。各人都须靠自己的本性自己来度,方为真正的度。什么叫做凭自己的本性自己来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众生,用正确的见解来度。既然有了正见,就让般若智慧消除愚昧无知,消除错误的思想念头,来拯救心中的众生,各人自己拯救自己,邪念来时用正见度,执迷来时用觉悟度,愚痴来时用智慧度,恶念来时用善念度,如此来拯救心中的众生,就为‘真度’。

  “此外,发誓断绝烦恼无边,这就是说要用自我本性中的般若智慧来消除虚妄的念头。佛法无量发誓修习,这就必须见到自己的本性,常用正法,叫做真学。佛道至高无上,发誓要去实现,这就要时时下决心,修行真正的佛法,既不执著于迷惑,也不执著于觉悟,可以常常产生般若智慧。既不执著于实相,又不执著于虚相,这样就可以认识自己的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立即成佛。必须时时以修行为念,这就是修行‘四弘誓愿’的正确方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好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者,名众中尊。”

  “译文”

  “善知识,现在我们已发过四弘誓愿了,我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顺信奉觉悟就是福报和智慧圆满的两足尊;归顺信奉正确的教义,就是消除一切的欲尊贪欲妄想;归顺信奉不染俗尘的清净,那就是受到世人和天神的尊敬的众中尊。从今日开始,我们将觉悟称为本师,再不去皈依其他邪魔外道。用自己本性的三宝,常常自己证明自己。奉劝各位善知识,皈依自己本性的三宝吧。佛,就是觉悟;法,即为正教正确教义;僧,就为不染俗尘的净。自己的本性归顺信奉觉悟,邪迷之念不得产生,少欲而知足,能远离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所以叫做‘两足尊’。自己的本性皈依于正教,那你每一个心念都不会出差错,因无邪见的缘故,就无唯我独尊的骄横,贪求爱恋的欲望,愚迷追求的固执,这就是消除欲念的离欲尊。自己的本性皈依了一尘不染的清净,世俗中的一切都不会染污自我的本性,这就叫受天神和世人尊敬的众中尊,就是一切有情众生中的最尊贵者。”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己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之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青,日月常照,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始日,慧始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要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喜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英思向前,已过不可没,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因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译文”

  “善知识,既然已经归顺信奉自己本性的三宝,请你们个个要记在心里,我再给大家讲讲关于‘一体三身自性佛’,让你们见到三身佛,认识明了自己的本性。请大家随我一起说:用自己现在的肉体色身来皈依”清净洁身佛“用自己现在的肉体色身来皈依”圆满极身佛“用自己现在的肉体色身来皈依”千百亿化身佛。色身如同安置三身佛的屋舍,不能说皈依,信奉它,三身佛原本就在自己的本性之中,世人先天都具有这三身佛,由于自心的迷惑,而看不见自身的佛性,于是在身外寻觅三身如来佛,却看不见自己肉体色身之中本来就有三身佛。你们听着,你们必须从自身中认识到自己本性中固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每个人自己的本性中产生的,不是从外界觅得的。

  何为清净法身佛?世人的本性就是纯净的,万种佛法均从自己本性中产生。倘若想着一切恶事,那就会生恶行;如想着一切善事,那就会生善行。这就像各种佛法都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如天空总是晴朗的,日月就总是明亮的;如天空被浮云所遮盖,那样云上是明亮的,而云下就是阴暗的。忽然有阵风吹散了乌云,那就上下一片光明,万象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世人的心性常有浮云游荡,就像那天上的阴云。善知识,智就像太阳,慧就如同月亮,智慧能使人心永远明亮。如心念执著于外界物象,妄念就会像浮云一样遮盖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本性不能明彻。如能幸遇悟性高的善知识,听到了真正的佛法,自己就能消除心中的迷惑、邪念,内心、外境明彻清亮。在自己的本性中,万种佛法全部呈现。那能认识自己本性的人,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清净法身佛。

  各位善知识,自心皈依自己的本性,这就是皈依了真正的佛陀。皈依自己,就是要除掉自己本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媚曲迎心、狂妄自大心、欺骗虚妄心、轻视他人心、慢怠别人心、偏见固执心、傲慢自大心,及任何不善行为。时常自己认识自己的过错,不论他人的是非好坏,这就是自己皈依本性。常常有体恤怜悯的心念,尊敬所有的人,这就是认识了自己的本性自心通达,无阻无滞,这就是皈依了自己的本性。

  什么是圆满报身佛?譬如一盏明灯能驱除千年的黑暗,一种智慧能熄灭万年的愚昧。切莫沉湎于往事,已经过去的不能重现。多多考虑以后吧,这样才能使自己以后的每一心念都周到圆满。善与恶虽然完全不同,但自我的本性却没有两样。这没有区别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本性。在这种真实的本性中,善恶都不沾染,这就叫做圆满报身佛。如从自己本性中生出一个恶念,那就灭掉了多世所修来的善;如从自己本性中生出一个善念,那么即使恒河边沙粒一样多的罪孽也能全部消尽,直到获得无上的觉悟。在每一个心念中都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不失去自己的正确心念,这就为圆满报身佛。

  “什么叫千百亿化身佛?倘若一个人不思量世间物象,那么自己的本性就如同虚空,如果萌生了一个观照的念头,那本性就会变化。思量恶事,就化为地狱;思量善事,便化为天堂。恶毒之念会化为恶龙毒蛇,慈悲之念便会化为菩萨,智慧之念会化为天堂,愚昧之念会化为地狱。自性的变化种类很多,迷失自己本性的人不能察觉。倘若每个心念都生出恶毒来,那么这个人就会时常陷入恶道。如果能幡然回头生一善念,那么他的心中就会生出智慧。这就叫做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天边,心中三毒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译文”

  各位善知识,佛法之身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如果在自己的每一心念中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报身佛。能从报身上思量、运用,即为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去修行本性而积累功德,就是真正皈依佛陀。皮肉之身为色身,色身是房舍屋宅,不能说是归依。只要解悟了自己本性中的三身佛,就能认识自己本身具有的佛性。我有一首《无相颂》,如能读诵修持,就能马上使你积累的过错罪孽消灭干净。颂的内容如下:

  悟性差的人仅知修福不知修道,只说是修福也就同样是在修道。

  布施供奉可使你得到无边之福,心中的贪痴三恶仍如原来造。

  打算将修来之福用以灭除罪孽,来生虽然得福而罪孽仍然存在。

  唯有向自己本性来根除罪孽缘,各自在自性中来进行真正忏悔。

  倘能立时解悟那大乘真忏悔法,除掉邪迷来行正道也就是无罪。

  学习佛道能够常从自心来观照,如此将与那十方诸佛没有两样。

  我们祖师只是传授此顿悟教义,愿大家识本性与诸佛成为一体。

  若愿今后能寻觅到那佛法之身,必须远离各种物象使心如净洗。

  努力认识本性切莫空耗那光阴,当意念骤然断绝之时此生即了。

  如悟解了我教义而望识本性,就虔诚合掌恭敬真诚地求吧。

  慧能大师说:“善知识,大家都要诵读这首《无相颂》,依它来修行。念诵之际即能认识自己的本性,那即使离我有千里之遥远,也将如同就在我的身边一样。若诵读之际不能即悟,那即便是面对面,也如同远隔千里,又何必辛勤跋涉远道来此。你们各自珍重,好好回去吧。”大家听了六祖所说的法,没有一个人不心领神会的,都很高兴地遵循其教诲而坚持修行。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其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涅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含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诸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竟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跌坐膝痕及布衣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译文”

  慧能大师从黄梅得到五祖所传佛法后,回到韶州曹侯村,那里无人知道慧能大师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当时有个叫刘志略的儒士,非常敬重慧能大师,以厚礼相待。刘志略有个姑姑是个尼姑,法名为无尽藏,常诵《涅经》。六祖坛师一听就马上明白了《涅经》的义理,就给无尽藏讲解。无尽藏便手执《涅经》向慧能大师请教经中的文字意思。大师说:“字我不认识,如是对义理有不懂的就请问。”无尽藏说:“连字都不识,你怎么能理解经文的含义呢?”大师答道:“佛法最高妙的义理,与文字无关。”尼姑无尽藏听了非常惊异,告诉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说:“这是个道行极高的人,应当好好供养。”村里有个曹操的玄孙名曹叔良的,还有别的村民,全部前来拜谒慧能大师。当时,本地有座宝林古寺,自隋朝末年被战火焚毁后就废弃了。村民们于是在这旧址上重新修建了庙宇,请慧能大师居住在此,很快这里成了信徒们聆听佛法的宝寺。大师在此住了九个多月,后又被那些恶僧追逐搜寻。大师就逃到了前山中,恶僧们放火焚烧山上的草木,大师钻进石缝方得幸免。至今石头上还保留着大师跌坐的膝盖痕迹及衣服褶皱的印记,因而得了“避难石”之名。大师想起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咐,于是就在怀集和四会一带隐居。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待,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无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译文”

  僧人法海,韶州曲江人。第一次来拜见慧能大师时问道:“什么是‘即心即佛’?请大师为我指示晓谕。”慧能大师说:不执著于以前的心念为心,以后的心念接续不断即为佛;执迷于一切色相为心,抛开一切色相为佛。我如一一道来,那将永远也说不完,请听我来说一首偈吧:

  无念即心叫做慧,离相即佛就是定。

  定慧原本是一体,心意自然纯且净。

  能否解悟此教义,全由习性自修明。

  定体慧用本无生,定慧双修才是正。

  法海听了当下大悟,也用偈赞颂道:

  前念不生即心原是佛,不悟自性是委曲自我。

  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当定慧双修离诸象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君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你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意,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如见,悟觉知见,入觉如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见,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释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何,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敌,只教汝去何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它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欢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译文”

  僧人法达是洪州人,七岁就出家了,经常念诵《法华经》。当他来拜见六祖禅行礼时,头没挨地。六祖斥责道:“叩头不挨地,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藏着什么东西,平时你修习些什么?”法达答道:“我念《法华经》已有三千遍了。”大师说:你即使念到万遍,领略了经文妙义,并且不因此而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也至多与我并肩同行。你现在如此自负,竟还不知过错!听我念首偈吧:

  行礼是为了消除自己傲慢轻妄,为什么如此不恭竟然头不挨地?

  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就生出罪孽,不刻意追求去觅功德才得大福报。

  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法达回答说:“法达。”大师说:“你名叫法达,又何曾通达了精妙佛法?”又念了一偈道:

  你现在名字叫法达,勤奋诵读未曾休歇。

  枉然循声逐字口诵,明心见性方为菩萨。

  远道来见你我有缘,我现宣讲正确教义。

  只信佛本无言说法,妙法莲花从自心发。

  法达听了偈后,悔过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当谦虚、恭敬地对待所有的人。弟子我虽然诵读《妙法莲华经》,其实并未理解经的含文,心中常有疑惑。师父您智慧深广博大,请略为讲说经的义理。”大师说:“法达,佛法本身是很通达的,是你自心不能理解。经典本身没有疑问,是你自己心中生出疑惑。你诵读《法华经》,可知它是以什么作为论述的宗旨的?”法达回答说:“弟子慧根晦暗,资质迟钝,从来只是照经文诵念,哪知其宗旨义趣?”大师说:“我不认得字,你试着取经卷来诵读一遍,我会给你讲解。”

  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譬喻品》,大师说:“停,此经原来是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宗旨。纵然下面说了许多譬喻,也没超越这个宗旨。什么是因缘?经中说:‘所有的佛都是因一件大事的缘故才出现于世的。’所谓一件大事,就是佛的知见。世俗之人在外执迷于相,在内执迷于空。倘若能够既接触外在的物象而又能脱离它们,不被迷惑,既能修行虚空广大的本性又能不执著于空,这就是内外都不迷不惑的一种境界。悟出了这一点,一念之间茅塞顿开,这就是开启了佛的知见大门。佛就是觉,分为四个方面:开‘觉’的智慧,示‘觉’的智慧,悟‘觉’的智慧,入‘觉’的智慧。如一听到开导启示,就能进入‘觉’的智慧之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身的真如佛性就能由此展现出来。你切勿错误地理解经意,听人说‘开示悟入’,就以为那是佛的智慧,与我们这些人无关。如这样理解,就是诽谤经典、诋毁佛陀了。他既已是佛,那就已经具有了佛的智慧,哪还用得着再受启发呢!你现在要相信,所谓佛的智慧就只是你自己的本心,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佛了。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遮蔽了本性的光明,过分贪恋世上的快乐,被外境与内心所困扰,心甘情愿地听由尘世摆布、驱使,所以就劳驾佛陀从正定中起来,苦口婆心地用种种方法来教化,劝告众生息止贪爱等妄想执著,不要向本性外去求佛,这就与佛法没有区别,因此说是开佛的智慧。我也劝导所有的人,常在自己心中开启佛的智慧。世上的人心念妄邪,愚昧执迷,造种种之罪,口说善良心怀邪恶、贪爱恚、嫉贤妒能、谄媚佞言、自大怠慢、侵犯他人、损害他物,这就是自己开了众生的知见。倘若你有正确的看法,那就会时时生出智慧,来观照自心,阻止恶行做善事,这就是自己开启了佛的知见。你须时时刻刻开启佛的智慧,莫要开启众生的智慧。开启佛的知见,就是超尘脱世;开启众生的智慧,就是陷入尘世。倘如你只是以苦口诵经为每日的功课,这与牦牛珍爱自己的尾巴有何不同?”

  法达说:“如像师父这样说来,只要领会了经文的含义,就不必劳神费力地去念诵经文了吗?”大师说:经文有何过错,难道它阻碍了你去认识本心?只是因为是迷是悟都在于个人,或损或益都在于自己,口里念诵经文而内心能行其义,就是转经,只是口诵心却不修行,就是被经转。听我念首偈:

  心若执迷即被《法华经》所转,心若领悟就得转那《法华经》。

  诵经长久而全不解经之含义,如同与经义相背而当作仇家。

  没有偏执的心念即是那正念,带着偏执的心念即是那邪念。

  什么样的心念都无意苦追求,自由地驾着那获佛智白牛车。

  法达闻偈,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顿时就大彻大悟,便告诉慧能大师说:“法达很久以来,的确未曾读通《法华经》,而是被《法华经》经文所支配。”他又启口道:“佛经上说,诸位大声闻乃至菩萨,竭尽你们的智慧一起思考揣度,也不能测出佛的智慧有多高,而今我愿凡夫俗子,只要能解悟自己的本心,就可说是得到了佛的智慧。弟子我悟性不高,难免心中疑惑、嘴上诽谤了。《法华经》上还说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乘的羊车、鹿车、牛车,这三车与白牛之车,该如何区别?愿大师再给我启发和指示。”

  六祖慧能大师说:“佛经的意思很清楚,是你自己愚昧而不能正确理解。那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不能揣度佛的智慧,毛病就在他们将心念全都用在揣度上了。尽管他们费尽心思来共同推测,反而距离佛的智慧更远了。佛法本是说给凡夫俗子听的,不是说与佛听的,如连这个道理都不信,那就请他从这里退席。你不知道自己已经坐着白牛车,却还要在佛门外面寻找那羊、鹿、牛三车。况且佛经已清清楚楚地告诉了你:仅只一种佛道,而无其他别的什么佛道。如果有第二种、第三种,乃至于无数种方便法门,以及种种因缘、譬喻、言词,都是围绕这唯一佛法所说的。你怎么没察觉呢?三车只是借名,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情形;然而一种佛道才是事实,说明这个事实是为了今天的修行,只是为了教你学会去伪存真。归实之后,事实也就无借名了。应该知道,好比财物珍宝,全属于你,由你享用,你就别想这是父亲的,还是儿子的,更没有财物宝藏之想,这才是修持《法华经》。也就是说,从过去世到未来世,手不释卷;从白昼到黑夜,无时无刻不在持诵了。”

  法达蒙大法启发,既激动又欢喜,用首偈来赞美道:

  《法华经》念诵了三千遍,曹溪大师一言顿时消亡。

  昔时未明那出世因缘旨,如何消累世之狂妄无知?

  羊牛鹿三车是来巧施设,初中后三善是按步来发扬。

  有谁能料到火宅三界之人,原来一经醒悟就是法中王。

  大师曰:“你从今以后才配叫做念经僧人。”法达从此领会了精深玄妙的教旨,仍然不停地念诵佛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怀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谤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译文”

  有个僧人,法名智通,是寿州安丰人。当初诵读《楞伽经》一千余遍,都还不理解“三身”、“四智”,于是就来怀襟拜见慧能大师,请求师父讲解其含义。

  大师说:所谓‘三身’,就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清净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一切行为。如离开本身而来谈‘三身’,那就是有身而无智。如明白了‘三身’并没有自己的本性,那就是‘四智菩提’。我作一偈,请你听着:

  自性本皆具‘三身’,‘三身’变化成‘四智’。

  不必摒弃万事物,即能直接达佛地。

  今天为你所说法,深信不疑永不迷。

  莫学身外寻佛人,整天口中说菩提。

  智通又向大师请教说:“四智的含义我可以听一听吗?”大师说:“如果理解了‘三身’,也就明白了‘四智’,何必再问呢?如离开了‘三身’,另外讲什么‘四智’,这就叫做有智无身。即使有了智慧,也还是等于没有智慧。”

  大师又念了一偈道:

  大圆镜智就是本性清净体,平等性智就是心无滞碍病。

  五八果上转六七因地中转,只需转名言而非转实性体。

  若于悟转处不再留情退转,尽管身处纷乱却常在定中。

  智通顿悟,于是就呈上一首偈:

  三身原来在我体,

  四智本由自性悟。

  三身四智融无碍,

  应物随缘现其形。

  修行获智为妄念,

  执守身智非真性。

  妙旨因师得晓悟,

  从此将无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国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虎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速。

  自性学源本,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趋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