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30)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按〕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阳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皆趋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将成之功也。

  “译文”

  如果力量不足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可以想法瓦解其气势,这就是《易经履卦》所说的以下克上、以柔克刚的办法。

  〔按语〕水的沸腾,是借助于火的力量,这是强大中最强大的力量,是锐不可当的;柴草,是产生火力的源泉,也就是蕴藏火势的所在,这是弱小中最弱小的力量,是可以靠近而不会有害于人的。所以说强大的力量虽然不可阻挡,但它的气势还是可以消除的。《尉缭子》上说:“气势充足或高涨,就投入战斗;气势不足或丧失,就避敌退却。”而消除敌人气势的方法,就在于对敌采取“攻心”战术。东汉初年,吴汉受命为大司马,率军出征,有一次敌人乘黑夜前来袭营,当时军中惊慌混乱,但吴汉却安卧帐中,从容镇定,全军将士听说吴汉如此沉着,不一会儿,也就安定下来了。吴汉于是挑选精兵连夜反击,大破敌军。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的力量,而用计去消除其气势的方法。又如宋朝的薛长儒任汉、湖、滑三州通判时,驻节汉州(今四川广汉)。当地守军数百人发生叛乱,打开营门,诛杀知州和兵马监押,并烧毁营房作乱。有人前来报告,知州和兵马监押都不敢出来。薛长儒挺身走出营门,从毁坏的垣墙进入叛军营中,对叛军晓以祸福利害,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室和儿女,为什么要铤而走险,进行叛乱呢?凡是主谋叛乱者站在左边,胁从参加者站在右边!”于是胁从参加叛乱的几百人都站在了右边,只有主谋叛乱的十三个人冲出营门逃走,分散到各乡村原野躲藏,不久都被捕获归案。当时人都说若没有薛长儒在,那么汉州一城的老百姓都要遭受祸害了。这就是运用攻心战术瓦解敌人士气的结果。也可以说,在敌对双方相持时,捣毁强敌的薄弱部分,可以破坏其即将成就的功业。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按〕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乘着敌人内部存在混乱的时机,利用其力量削弱,没有主见的态势,逐步将其消灭掉。这就像自然运行的规律,一到晚上就要入室休息那样自然。

  〔按语〕在动荡不定的时候,多种力量相互冲突,弱小的力量陷入投靠谁、反对谁无法确定、没有主见的状态之中,这样,敌人处在蒙蔽无知、六神无主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将其攻取。《六韬兵征篇》上说:“如果全军不断地惊慌,队伍混乱,相互以敌人强悍来进行恐怖,相互传播不利的信息,相互咬耳朵、使眼色,谣言纷纷,相互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衰败的征象啊!”这样的“鱼”,正可以在混乱之际,不失时机地加以猎取。例如汉末刘备夺取荆州、西川,都是用的这一计谋。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按〕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病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译文”

  保存原有的状态,完备和壮大原来的声势,使友军不加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隐蔽前进,转移主力,迷惑和消灭敌人。

  〔按语〕同友军联合攻击敌人,要冷静地观察敌人的形势。如果发现另有一股敌人,就需要分兵去迎击,但必须保存原有的状态和阵势。这里所说的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分身之法。因而当我军主力转移时,依然要旌旗招展,金鼓齐鸣,保持原有的阵势,使敌人不敢贸然行动,友军也不生疑心,等到已经摧毁歼灭了另外一股敌人返回之时,友军和敌人才知道,或者仍然不知道。由此可知,金蝉脱壳之计是在对敌作战时,为了抽调精锐部队去袭击它处敌人而采用的一种计谋。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于军中,蜀军退兵,魏国统帅司马懿跟踪追击。蜀将姜维让杨仪率军反打旗帜,敲响战鼓,做出要向司马懿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中计而退,杨仪于是得以全师而归。如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被北魏军队围困,便命令士兵全部身披甲胄,他自己身穿白色衣服,坐着战车,慢慢向外边撤退,魏军害怕他另有伏兵,不敢逼近进攻,他于是得以安然突围南归。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按〕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袅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对于弱小的敌人,可以加以包围歼灭。对付垂死挣扎的敌人,不利于急追远赶。

  〔按语〕捉贼之所以必须关上大门,并不是恐怕他逃走,而是害怕他逃跑之后被别人利用。况且对于逃跑的敌人不可急追远赶,也是恐怕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善于奇袭、神出鬼没的敌人,其目的是为了引诱我军疲于奔命,以便达到其目的。《吴子兵法》上说:“如今若有一个亡命之徒隐伏于旷野之中,纵然派一千军士去追杀他,也不免心存忌惮、左顾右盼。什么原因呢?是害怕他突然跳出来伤害自己。所以说只要一个人不怕死,就足可以使一千人胆寒惧怕。”追杀盗贼,只要盗贼有逃脱的机会,势必会拼死格斗。如果切断他的逃脱之路,他就一定会被擒获。因此,对于弱小的敌人必须加以包围歼灭,如果不能做到,就可以暂时放他逃走,不可急追远赶。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按〕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译文”

  位置受到局限,形势受到阻碍,利于攻取较近的地方,不利于攻取遥远的地区。火焰向上窜,河水向下流,方向虽不同,也还是可以结合和利用的。

  〔按语〕在群雄混战的局面下,在多种力量合纵连横、分合无常、局势变幻之中,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和生存发展而激然争夺,遥远的地方不可攻击,而可以用利益进行结交。邻近的地区不可结交,否则反而会使肘腋之地突发变乱。战国时代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谋,就是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结交或攻击的原则的,其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按〕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译文”

  处在两大敌对国之间的小国,敌方如果用武力胁迫它屈服,我方就要借此形势,表面上去救援它,出兵达到我们的目的。处于这种困境之中的小国,光靠口头空谈是不会取得他人的信任的。

  〔按语〕借道出兵的行动,并不是靠花言巧语欺骗所能办到的。必须是这个小国处于不受到一方的威胁,就要受到双方势力的夹击这样的形势之中。在此情况下,敌人必然用武力来威逼他,我方却用不侵害其利益来欺骗他,利用他侥幸图存的心理,迅速使他信赖我方,控制全局。这样,他势必不能自立自保,所以我方可以不经过征战就把他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期,晋侯向虞国借道去进攻虢国。等到灭亡了虢国之后,虢公逃奔到京师洛邑,晋军回师途中,乘虞国不备,突然袭击,灭亡了虞国。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按〕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译文”

  频繁地变动敌方的阵势,调开他们的精锐主力,等待其内部空虚,自行败阵,然后乘机攻取它。如同拖住车轮,整个车子也就无法运行了。

  〔按语〕军阵有东西南北纵横方位,天衡是前后相对的部位,是军阵的大梁,地轴是贯于中央的部位,是军阵的支柱。大梁、支柱的部位都以精锐兵力防守。因此只要观察敌方的阵势,就可以知道敌方精锐兵力所在的地方。如果与友军共同对敌作战,可以相互配合,利用计谋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势,从而暗中抽调变换他们的精锐兵力,或者派自己的部队完全替代其大梁、支柱部位的兵力,这样使敌方阵势失去梁柱而坍塌,从而击败和兼并其军队。这是兼并这支敌人再去攻击其他敌人的首要计策。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按〕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译文”

  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方式来诱导和制服它。刚健威严就会使上下服从,使用险计、行于险地就可以使对方顺从。

  〔按语〕统率一向不服从命令的军队对敌作战,如果你调动他,他不服从调遣,违抗军令,如果你要用利益来引诱他,反而会引起他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故意制造事故和失误,责罚别人的过失,用来警告不服从命令的人。所谓警告,就是从反面来诱导和制服他。这种计谋就是运用刚健威严和险诈的方法来驱使对方服从命令,也可以说是一种调遣部将的方法。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按〕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丁之,加以青沙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

  “译文”

  宁可假装不知道而无所作为,也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沉着宁静,不露声色,就如同云雷入冬隐没不见一样。

  〔按语〕假装不知道的,而实际上非常清楚,假装无所作为的,实际上是不能有所行动,或者要等待时机再有所行动。三国时代,曹操大将司马懿假装病重昏昧,迷惑权臣曹爽,而出其不意地发动兵变杀掉他。接受蜀相诸葛亮送来的用以激将的妇女首饰衣物,假意上表请战,却坚守不战,借以疲劳蜀军,因而能够获得成功。蜀将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明知不可能有所作为却偏要坚持这样做,就像是个傻子,所以最终还是遭到惨败。《孙子兵法》上说:“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没有智谋之名,也没有勇武之功。”当作战的时机不成熟时,要沉着冷静,像个傻子。如果假癫狂,就不仅会暴露机密,而且会因狂乱行动而引起众人的猜疑。所以假装痴傻的人能够取得胜利,而假装癫狂的人则会招致失败。有人说:假装痴傻既可以用来对付敌方,也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军队。在北宋时代,南方有崇拜鬼神的习俗。大将狄青在征讨侬智高时,大军刚刚来到桂林以南地区,他就假装祝拜鬼神,说:“这次征战胜败还没有把握。”于是取出一百文钱拿在手中,向鬼神许愿说:“如果能够大胜,请让投在地下的钱钱面均向上!”左右随从和部将都劝他停止,说:“如果结果不能如意,恐怕会影响士气。”狄青不听劝阻,在千万将士的注视之下,挥手把铜钱都投在地下,一百文钱竟然均是钱面向上。当时全军上下举手欢呼,声音响彻山林和原野。狄青也大喜过望,示意左右拿一百个钉子来,按着铜钱散落分布的疏密,用钉子钉好,用青纱布盖好,然后狄青亲手封好,说:“等到凯旋归来,一定要好好酬谢鬼神,收回制钱。”后来平定了邕州(今广西邕宁),率军得胜而归,按原先所说的那样,取回制钱,他的幕僚随从一看,原来那些铜钱两面都是一样的。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按〕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译文”

  故意显露出破绽,引诱敌人进入绝境,然后切断其增援接应的通道,使之完全陷入死地。之所以得到这种下场,是因为敌人贪得无厌,到了不适当甚至危险的地步,所以必然招致祸患。

  〔按语〕所谓“唆”,就是用利益来引诱。如果仅仅用利益引诱敌人,而没有预先为之大开方便之门,敌人还可能会犹豫不前。所以,采用上屋抽梯之计谋,必须首先设置好梯子。或者已经有了梯子,要暗示敌人知道。例如南北朝时期,慕容垂、姚苌等人都怂恿前秦皇帝苻坚侵略东晋,而他们却乘机割据自立,并扩充势力地盘,就是用的此计。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按〕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采粘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译文”

  借助别人的兵力来布成自己威武的阵势,虽然自己的实际力量很弱小,也可以显示出强大。鸿雁在陆地上空飞进,其羽毛可以用作跳舞的道具,以显示华丽的仪表。

  〔按语〕这棵树上本来没有绽开花朵,但可以人为地使它上面开花。用彩色绸绢剪成花朵粘在枝上,如果不仔细观察就不容易觉察出来。让美丽的花朵和树木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一个巧妙而逼真的完整的新局面。这里是指把精锐的兵力布置到友军的阵地上,从而给不够强大的友军造成宏大、完善的局势,以威慑敌人。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按〕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步乃成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祖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浸其势,至垓下一役,一举亡之。

  “译文”

  一有空隙就插足进去,抓住主动权,逐步循序渐进。

  〔按语〕被人驱使的是奴隶,受人尊敬的是宾客。宾客中不能站稳脚跟的是暂时的客人,而能站稳脚跟的是长久的客人。长久宾客之中,久为宾客而不能参与机要的是卑贱的客人,而能够参与大事并逐渐掌握主权的,就变成了主人。因此,反客为主的局势,第一步要争得宾客的身份,第二步要善于发现空隙,第三步要乘机插足进去,第四步要掌握主动权,第五步才变成为主人。变成主人,也就自然兼并了他的军队。这就是循序渐进的计谋。例如唐高祖李渊在取得天下之前,信函中对李密极为尊崇,但李密最终被灭亡了。汉高祖刘邦在其实力不能与项羽抗衡之时,对项羽恭敬谄媚,取得了项羽的信任,便逐步削弱瓦解项羽的军力,最后到了垓下之战,便一举消灭了项羽。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按〕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强,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之以美人,以逸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吴王夫差,乃可转败为胜。

  “译文”

  兵力强盛的敌人,就要攻击其将帅。如果敌人将帅足智多谋,就要设法瓦解其斗志。将帅的斗志瓦解,军队的士气颓丧,那么敌人的气势必然自行萎靡不振,利用敌方内部的弱点进行瓦解分化,可以控制敌人,进而保全自已。

  〔按语〕敌人兵力强大,将帅明智,不可以与之正面冲突,形势决定了必须向敌人表示顺从屈服。如果用割让土地的办法来侍奉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力量,就像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侍奉秦国那样,这是最下等的计策。如果拿金钱、绸缎去讨好他,反而更增加了他的财富,就像宋朝对待辽、金那样,也是下等的计策。只有进献美女去侍奉他,迷惑他,消磨他的意志,削弱他的体力,并进而加重他的部属、人民对他的怨愤,就像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亡国之后,进献美女西施以及珍珠宝货,以取悦于吴王夫差那样,从而乘机出兵伐吴,转败为胜,一举灭掉了吴国。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按〕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忷惧。以张守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栽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登时走散。

  “译文”

  空虚的就让他空虚,就会使敌人疑中生疑。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只有运用这种奇中有奇的计谋才可以保全自己。

  〔按语〕用兵之道就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空虚的就让他空虚的代表作空城计,自诸葛亮之后,运用此计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唐代开元年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今甘肃安西),守将王君焕力战而死,河西地区的民众十分震动,惊恐不安。这时唐朝任命了张守珪为瓜州刺史,统领王君焕的余部,加紧重修瓜州城垣。筑墙夹板两端的木桩刚刚打好,敌人又突然袭来,城中没什么防御工事和武器,城中军民相顾失色,毫无斗志。张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值战争创伤之后,不能用弓箭、礌石抵御敌人,必须用计谋来战胜敌人。”于是他就在城墙之上,设置酒席,歌舞雅乐,大宴将士。敌人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进攻,率兵退去。又如南北朝时期,北齐将领祖珽被任命为北徐州的刺史,刚刚到任,便赶上南朝陈国的军队大举来犯,当地老百姓也多乘机反正。祖珽便下令不关城门,城上守御的士兵也都撤下来,静坐在街巷之中,禁止街道上的行人通行。全城寂静异常,连鸡狗都不乱叫。陈军听不到也看不到城中任何情况,摸不清虚实,怀疑是一座空城,齐军早已退走,因而没有警戒。这时祖珽命令城中高声喊叫,声震云天,陈军大吃一惊,立即四散逃走了。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按〕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局也。

  “译文”

  在疑阵中再布一疑阵,使敌人对我方的假象确信无疑。这样敌人的内部得到我方的假象,可以帮助我们成就大事,而不会有所损失。

  〔按语〕所谓用间,就是使敌人内部互相怀疑和猜忌。而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人的间谍达到离间敌人的目的。例如战国时期,燕昭王于公元前279年去世,其子惠王继位,惠王早在做太子时就对大将乐毅不满,于是齐将田单就利用这一情况施行反间计,故意扬言说:“乐毅与燕王有私人恩怨,害怕燕王杀他,企图与齐国军队联合,在那里称王。只是因为齐国人还没有归服他,所以暂时推迟攻打即墨的计划,以便等待机会,成就大事。现在齐国人最担心的就是燕王改派别的将领来代替乐毅,那样的话即墨就将被攻陷了。”燕惠王听到这个谣言,很快派骑劫取代乐毅,统帅大军攻齐,结果大败。乐毅无法回国,便逃往赵国。又如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周瑜利用曹操派来的间谍,来离间曹军将领的关系。又如楚汉战争中,陈平用金钱珍宝收买楚军间谍,以离间项羽与其谋士范增的关系,使项羽怀疑范增进而赶走他。这些也都是在疑阵中再布疑阵的反间计的运用。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按〕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信下齐而郦生遭烹。

  “译文”

  一般人都不会自己残害自己,如果受到残害必然是真的受到了别人的残害;以假作真,真便为假,离间敌人的计划便得以实行。顺此行事,就如同逗弄小孩那样容易。

  〔按语〕用间,就是使敌人相互猜疑。而反间,则是利用敌人的怀疑,从而加深他们的猜疑。所谓苦肉计,就是假装自己内部有矛盾,以取得敌人的信任,进而进行间谍活动。凡是派遣与自己有仇隙的人去诱惑敌人,或相约作为内应,或相约同心协力举事,都属于苦肉计一类的计谋。例如春秋时期,郑武公要征伐胡人,就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胡人之君,并杀掉了主张伐胡的大夫关其思。又如汉高祖刘邦派亲信大臣郦食其到齐国,使齐国不加防备,后来韩信一举攻下齐国,而郦食其却被齐国烹杀了。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按〕庞统使曹操战船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战,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尝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译文”

  敌人兵多将广,不可死打硬拼,而要运用计谋使其自我牵制,以削弱其战斗力量。将帅指挥得当,战胜敌人就像有天神相助似的顺利。

  〔按语〕赤壁之战前,庞统诈降曹营,建议曹操把大小战舰用铁链勾连在一起,然后孙刘联军纵火焚烧,船只互相牵制,都无法逃脱。可见连环计的运用,就是先设法使敌人互相牵制,自相拖累,然后再用计进行攻击。也就是说用一计去束缚敌人的手脚,使其自相拖累,再用另一计去攻击敌人,两计结合运用,以摧毁强大的敌人。例如宋朝名将毕再遇,曾经用计引诱敌人来作战,忽进忽退,忽前忽后,三番五次地诱敌追赶。看看天色已晚,就把用香料煮过的黑豆撒在地上,再上前挑战,很快又故意假装败走。敌人乘胜追击,其马匹都已饿了,闻到豆子的香味,都停止追赶来吃地上的黑豆,任鞭子抽打也不肯再往前行。这时毕再遇率军回过头来反攻,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连环计的实际运用。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按〕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保全军队,避开强敌,不受损失,这是以退为进,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按语〕在敌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方不能攻战,只有投降、议和和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就是彻底失败,议和则是一半失败,退却则是没有失败。没有失败不仅是不败,而且还是转化为胜利的关键。例如宋朝毕再遇与金兵对阵,考虑到金兵来攻者日益增多,自己兵力较弱,难以抵御,于是在一个夜晚全军撤退,只留旗帜在空营之中。预先拴住一些活羊倒挂起来,把羊的两个前足放在战鼓的鼓面上,羊被吊得难受,两只前足乱蹬,于是把鼓敲得不断发出响声,使金兵不怀疑这是座空营。相持了许多天,金兵才发觉宋军早已撤退,要追赶也来不及了,宋军已经走得很远了。这就是善于退却的战例。

  跋

  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陈例可循。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厥为对战之策。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闲尝论之,胜战、攻战、并战之计,优势之计也;敌战、混战、败战之计,劣势之计也。在每套之中,皆有首尾次第。六套次序,亦可演以阴……(缺)

  “译文”

  关于战争之事,其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加强国防、训练军队、选择将领、确定攻击的目标、战前的准备、战后的休整等,这一切活动,都是军事工作的内容。以上这些,大多都有一定的规律,有历史的经验可供借鉴和遵循。其中变化多端、真假虚实难辨、千奇百怪、不可捉摸的,还是作战的计策。这本三十六计,就是关于作战的计策的,的确是将帅们指挥作战的重要方略。闲暇之中曾对此作过评论,胜战、攻战、并战这三套计策,都是处于优势地位时所采用的计谋,敌战、混战、败战这三套计策,则是处于劣势地位时所采取的计谋。而每套计策之中,都各有首尾、次第的顺序。全书六套计策的次序,也可以用阴阳变化进行推演……(以下缺)

  《三字经》一卷。相传宋王应麟撰。王应麟,字伯原,号深宁居士,生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于元贞二年(1296年),浚仪(开封)人,后迁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文学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治学继承吕祖谦,为当时之著名学者。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等。

  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通行本《三字经》共三百八十句、一千一百四十字。全书结构谨严,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许多人少年读过,竟终身不忘。

  全书约分五个部分:教学之要,幼学之序,读书次第,勤学典范,为学效果。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第、勤勉好学范例等方面的内容。有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世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特别是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尤为精练,讲明了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真乃“袖里通鉴纲目”。

  自南宋起它就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直到清末民国初期。有蒙汉对照本、满汉对照本,供兄弟民族儿童启蒙之用。现常见版本有:《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所录明代赵南星《三字经注》,《重刻徐氏三种》所录清代王相《三字经训诂》,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所录蕉轩氏《广三字经》等。民国学者章炳麟《重订三字经》,颇有增补、订正,亦很有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在初生时候,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本来人人大致接近,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形成巨大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贵在教导他学习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以选择好的邻居。孟子不知努力学习,她就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方有进益。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五代窦禹钧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全部都学有所成,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

  生养子女不加教导,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孩子不读书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幼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作为父母的孩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节和仪文之事。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去睡。孝顺父母,就应当向他学习。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弟弟要尊敬哥哥,这个道理要趁早知道。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

  人生的首务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增加知识,扩大见闻,要知道数字的计算,还要识字通文理。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此为十进制。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

  古书上说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

  古书上所说的“三纲”是指:国君与臣子之间有忠爱大义,臣子要服从国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血缘亲情,子女要服从父母;丈夫和妻子之间有和顺的感情,妻子要服从丈夫。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个季节,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无穷无尽。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南方、北方、西方、东方,是四面的方位,是与中央相应而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

  水、火、木、金、土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由天理所决定。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

  仁、义、礼、智、信是“五常”,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不容疏忽违背。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

  稻谷、高粱、豆子、麦子、黍子、小米是“六谷”,是人类的主要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

  马、牛、羊、鸡、狗、猪是“六畜”,是人类饲养用来吃肉或使用的家畜。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译文”

  高兴、生气、悲哀、害怕、喜欢、憎恶、欲望,这是人类具有的七种感情。

  瓠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译文”

  以葫芦、泥土、皮革、木头、石头、金属、丝、竹这八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八类乐器,叫“八音”,是乐器的总称。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子,儿子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是“九族”,表示血缘亲族之间的亲疏等级等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译文”

  儿子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长辈和小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下要敬重,臣下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人都应遵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

  凡是教诲孩子读书,必须详细讲授,既要解释字词意义,又要说明应在哪里停顿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

  至于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一个开头。首先学习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嘉言。

  “译文”

  《论语》这部书,一共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学生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名言高论。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孟轲)写的,一共有七篇,它的内容主题是宣传道德和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

  写《中庸》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公正中立。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

  著述《大学》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

  读通了孔子写的《孝经》,读熟了《四书》,然后才能开始读“六经”这样深奥的文章。

  《诗》《书》《易》,

  《礼》《春秋》,

  号

  “六经”,当讲求。

  “译文”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号称“六经”,应当认真研究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

  《易经》有三种:上古时代的《连山》《归藏》和西周时代的《周易》。(前面两种已失传,只有《周易》完整地传了下来。)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

  《尚书》是上古到西周的文献汇集,篇章名目繁多,有“典”、“谟”、“训”、“诰”、“誓”、“命”等,义理深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

  西周时周公姬旦写了《周礼》,记载了朝廷所设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个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保存了当时的官制。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

  汉代号称“大戴”的戴德和号称“小戴”的戴圣,两人都曾汇编《礼记》并作了注解,记述圣人的语言,详细记载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

  《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所以《诗经》号称“四诗”,应当熟读吟诵。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

  《诗经》在传世过程中遗失不少,孔子因此又写了一部叫《春秋》的史书,他把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寓含在史实的记载之中,以使读者区分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传》,有《谷梁》。

  “译文”

  对《春秋》加以解释发挥的史书,有战国人公羊高的《公羊传》、春秋人左丘明的《左传》和战国人谷梁赤的《谷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

  经书全部读懂之后,才能读诸子百家的书。读这类书要注意归纳要点,并熟记其中的事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

  子书中所称的“五子”,是指战国人荀况的《荀子》、汉代人扬雄的《法言》、隋代人王通的《文中子》、战国人庄周的《庄子》和春秋人李耳的《老子》。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

  经书和子书通晓了,就读各种史书,从中查考各个王朝的世代系统,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始末。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

  最早的帝王是伏羲,在他之后是神农和黄帝,他们三人号称“三皇”,是上古社会的皇帝。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

  接替黄帝治理天下的,是姓陶唐氏的尧和姓有虞氏的舜,他们两人号称“二帝”,相互之间谦逊礼让,都把帝位传给贤人,他们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叫禹,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姬发。他们三人号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

  从夏朝开始帝王们就把帝位传给儿子而不再传给贤人,把天下变成了一家的私产。夏朝延续了四百年,在桀王时灭亡。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译文”

  汤王讨伐夏桀而推翻夏朝,建立新朝国号叫商,前后立国六百年,在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

  周武王姬发杀掉商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立国长达八百年,在所有各王朝中最为久长。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译文”

  周朝自从平王把都城从西北的镐京东迁洛邑之后,朝廷的纲纪毁坏,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互相发动战争,策士们用各种主张到处游说而受到欢迎。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代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等五个强大的霸主,称霸诸侯号令天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秦、楚、齐、燕、韩、魏、赵等七大强国争雄的局面。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

  秦王嬴政吞并了六国,建立了天下统一的秦朝,然而只传到他儿子二世皇帝胡亥时就被推翻,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开始争夺天下。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译文”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了汉朝的基业,传到孝平帝刘衎时,政权被王莽所篡夺。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

  光武帝刘秀消灭王莽中兴汉朝,称为“东汉”。汉朝包括西汉、东汉两个时期一共四百多年,在汉献帝刘协时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

  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互相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国时代。晋代帝司马炎灭掉三国建立了晋朝,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

  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立宋朝,接着被萧道成建立的齐朝所代替,然后是萧衍建立的梁朝和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这四个王朝都把京城设在金陵,都只有南方半个中国,所以又统称为“南朝”。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译文”

  与南朝同时存在、统治北方的几个王朝,统称为“北朝”。首先是魏朝。魏朝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接着,高洋消灭东魏建立北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译文”

  等到隋文帝杨坚兴起,消灭了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周朝,重新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杨坚的帝位只传了一代,便在他儿子杨广手中失去了。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译文”

  唐高祖李渊兴起义兵,推翻隋炀帝杨广,平定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开创了唐王朝的基业。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译文”

  唐朝一共二十二个皇帝,立国将近三百年,后被梁王朱温所灭,建立了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译文”

  朱温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这五个国运短暂的朝代称为“五代”,它们的建立各有来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译文”

  在五行中属火的宋王朝兴起,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皇帝的禅让建立宋朝,宋朝共传十八代,它又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译文”

  与宋朝同时存在的还有西北的辽国和北方的金国,它们的首领也都号称皇帝。到了辽国被金国灭掉时,宋朝仍然存在。

  至元光,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

  “译文”

  到了元朝兴起,金国的国运也就终结了。金国灭亡不久,宋朝也被元朝消灭。

  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国祚废。

  “译文”

  元朝皇帝本是蒙古人,他们入主中国,兼并了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传国九十年后灭亡。

  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亲率军队血战多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死后帝位由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皇帝。

  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

  “译文”

  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推翻朱允炆而登上皇位,年号永乐,他把都城从金陵迁到北京。传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时,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从此灭亡。

  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

  从上古以来的历史,全都记载在“二十二史”里面了,这些史书记叙了各个太平盛世和乱世的史实,读了可以使人明白各个王朝兴盛和衰亡的原因。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译文”

  研读史书的人,要考证其中记录的史实,通晓自古以来发生的历史事件,就像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样。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

  不管读什么书,都要一边口中诵读一边心中思考,才能有收获。还要勤学不停,不分早晚,才能融会贯通。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

  从前的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曾经把七岁的孩子项橐当作老师来请教。这些古代的圣人贤人,尚且如此勤奋学习。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

  宋朝的中书令赵普一生研读《论语》这本书。他在任宰相之后,学习还是同样勤奋。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

  汉代人路温舒少年时用蒲草编成席子把借来的《尚书》抄在上面诵读;汉人公孙弘少年时削竹片抄写《春秋》来学习,他们连书都没有,还能这样勤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

  晋朝孙敬晚上读书为防止自己打瞌睡而把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他们并没有老师来教育督促,学习还是这样勤奋。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

  晋朝车胤没有灯就捉萤火虫装在薄袋子里照明读书;晋朝孙康没有灯就坐在雪地里借雪的反光读书。他们的家境虽然贫寒,却从不停止学习。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

  像那汉代的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像那隋代的李密,一边放牛一边把书挂在牛角上读。他们身体虽然这样劳累,还是这般发奋苦学。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译文”

  宋代人苏洵号老泉,他直到二十七岁那一年才开始发奋读书,后来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

  他苏洵年事已高时,尚且悔恨早年不学、读书太迟而奋起补救。你们这些小孩子,应当趁早努力读书,用心思考问题。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

  宋人梁灏就更了不起,他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举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所有参加考试的文士,夺得状元的头衔。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

  梁灏成功之后,众人都称赞说真是一件奇事。你们这些孩子,更应该趁着年轻立下大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译文”

  北齐人祖莹八岁就能咏诗成章;唐代的李泌七岁时就能按皇帝的要求当场吟出写棋的诗句。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

  他们两人这样聪明,人们都夸赞说实在稀奇。你们这些年幼的学生,应当向他们学习,用心读书,发奋向上。

  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

  汉代女子蔡琰字文姬,博学有才,精通音律。晋代女子谢道韫,曾吟出描写大雪如同“柳絮因风起”的绝妙诗句。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

  她们两人都是女人,尚且如此聪明灵敏。你们身为男人,应当用她们做榜样来警醒自己。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译文”

  唐代的刘晏刚七岁时,就因为能吟诗作文受到皇帝称赞,参加童子科考试成绩优秀,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

  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

  他刘晏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当官任职。你们这些年幼的学生,只要勉力学习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有作为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古人一样。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译文”

  狗知道夜里为主人看家,公鸡知道早晨报晓,人如果不读书学习,怎么能做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

  蚕能够吐丝,蜜蜂能够酿蜜,人如果不读书学习,还比不上这些小生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译文”

  小时候读书学习,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去干事业,上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下可使百姓得到恩泽。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

  使自己名声远扬,为父母增添荣耀,给祖先带来光彩,为后代留下富裕。

  人遗子,金满,

  我教子,唯一经。

  “译文”

  别人留给儿子的,是满箱金子。我教育出来的儿子,只希望他能精通经书。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

  勤奋学习一定会有成就,懒惰戏耍全无益处。你们要记住上面这些话啊,应当不断努力进取。

  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一卷。南朝梁周兴嗣撰,约成书于梁大同年间。

  周兴嗣,字思纂。生年不详,卒于梁普通二年(521年),陈郡项(今河南项城)人,南朝梁著作家。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官至给事中。著作甚多,有《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住职仪》等百余卷。

  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据史书记载:梁武帝为了教他的儿子识字,派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出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让周兴嗣组织条贯,编成韵文。为了完成皇帝的托付,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经过他一夜天才般的加工,一千个杂乱零碎的字被组织成了构思精致、对仗工整、宛转有致的千古妙文。

  全书一千字,无一重复,四言谐韵,共二百五十句。内容包括天文、史地、动植物名称、农业知识、道德规范,还吸收了不少民间成语、谚语,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切于实用。特别是其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宣讲,成为该书特色,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治本于农,务兹稼穑。载南亩,我艺黍稷。”

  《千字文》问世之后,人们竞相仿作,代不乏人,企图通过组织驾驭一千个汉字以一展才华,但均不能动摇周作的地位。后世广泛用作蒙学教材,与《三字经》《百家姓》齐名,合称“三、百、千”。

  《千字文》的内容主题,与《三字经》等大致相似,主要是传授各种知识,教给少年儿童立身处世的道理及规矩方法。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译文”

  天是青色的,地是黄色的。广阔的世界形成于远古的混沌时代。

  日月运行于天空,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辰遍布辽阔的天空。

  一年四季循环交替,冬天寒冷而夏天炎热,秋天收割而冬天入库。

  历法中有闰月和闰年,乐律里也分六律六吕配合十二月以协调阴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译文”

  乌云升腾可以化作雨水,露水遇寒可以凝结成霜。

  金沙江里出产金子,昆仑山上出产美玉。

  最有名的宝剑名叫“巨阙”;最有名的珍珠称为“夜光”。

  水果中最受珍视的是李子和苹果,蔬菜里最受欢迎的是芥菜和生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译文”

  海水咸,河水淡,鱼在水中游动,鸟在空中飞翔。

  上古的帝王伏羲氏用“龙”作官名,统称为“龙师”或“龙官”;发明取火方法的帝王燧人氏又称“火帝”;帝王少昊以“鸟”作官名,统称为“鸟官”;接下来的是“三皇”,就是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

  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衣服是黄帝的大臣胡曹所造。

  把君位和国家让给贤人的,是陶唐氏的尧帝和有虞氏的舜帝。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译文”

  拯救苦难的百姓、讨伐罪人夏桀和商纣的,分别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和周朝的开国君主姬发。

  古代的圣明君主,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讨治国方法,垂衣拱手,国治民安。

  他们爱护和养育百姓,并使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降服称臣。

  全国各地无论远近全都统一,所有的臣民全部归顺于天子。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译文”

  吉祥的凤凰飞在翠竹上高唱,白色的小马在草场上安静地寻食。

  圣王的仁德连草木都受到感化,天子的恩泽遍及天下所有的地方。

  人的身体发肤,都分属于地、水、火、风四种物质,这被称为“四大”;人生在世都要遵守五种做人的基本准则,就是仁、智、礼、义、信,这叫做“五常”。

  要时刻恭敬地想到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生育抚养,哪里还敢毁坏损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译文”

  女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贞节和纯洁,男人则应该效法才德兼备的贤人。

  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改正,学到了知识技能就要经常温习不要遗忘。

  不要妄谈他人的短处,不要因为自己有某种长处就骄傲自满。

  要守信用,一言一行要经得起检验,器量要大到让人难以测度。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惟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译文”

  战国人墨翟看见洁白的蚕丝可以染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