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日月译解
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宽恕,而对自己的错误过失则不能放过。自己遇到困顿和屈辱应该忍受,而对别人的困顿和屈辱则不可忍心不顾。
日月评谭
第一句,讲的是宽恕之道。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恕”是仁的具体体现之一。
对人采取宽恕、宽容的态度,不计较别人的过错,遇事先替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强求他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强加给别人,这是个很高的境界。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这个世界一定不亚于西天净土。但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能给我带来什么?儒家高推境界,但可惜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圣贤,对普通人来说,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应该有理由的,没有理由的道德、宽恕、仁义、奉献,我可做,也可不做,我会做,也许不会做。儒家思想和统治者搞到一起,成了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老庄所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圣人出,大道废,这个世界后来充斥儒家之徒,但绝不是儒家信徒,而是功名之徒,孔方兄之徒,登徒子之徒。恕道恕道,现实生活中,几千年来,谁宽恕过谁?高推程朱理学的朱元璋,宽恕过谁?难道这些睚眦必报的人,难道那些一天到晚斗来斗去反来反去的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他们都是儒家熏陶出来的后代。
人,都是父精母血的产物,如佛家讲的那样,人从淫欲生,都执着于一个“我”在,自私利己,趋利避害,几乎是人的天性。所以一般人做任何一件事,其背后都有一个“回报”的诉求,尽管嘴上不肯或不屑明说。佛家提倡施恩不图报,不图现实中的名利回报,但不是不图那个对终极解脱有帮助的功德之报;不图脚下这个世界的回报,但不是不图另外一个世界的回报。佛家图的是无报之报,而儒家却拿不出一个有体系的回报承诺,难怪孔子总是到处碰壁,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儒家的学说,确实美好,大家都能这样做,一定没有人会造反,所以后来统治者就拿儒学来教化人民,而且把儒学和功名结合起来,有道德者会被推崇,就有名有位,这就是回报。但名位毕竟只有那么多,所以有道德的,没有道德的,纷纷饰道德之厚貌假道德之令名明争暗抢,这就是流弊。儒家与统治阶级合伙,并没有让绝大多数人民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水准。个人还认为,儒家精神统领影响下的人民总体道德水准比起基督精神统领下的人民要低得多。这并不是儒家倡导的东西不好,根源在于没有一个有吸引力而且与俗世没有冲突的回报体系,同时又没有一个真正完善的法治来规范约束。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恕道,也是基督教大力提倡的,博爱与宽恕,是基督最基本的精神,而死后上天堂,是基督对善者的承诺回报。南非曼德拉,因反对白人的种族隔离政策而坐牢27年,每天做苦工,三个白人看守一直找各种理由虐待他。他于70岁那年出监狱,并当选为南非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特地邀请了虐待他的三个白人看守参加,而且谦恭地向三个看守致敬。曼德拉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把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的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曼德拉被关了27年,受尽折磨,他不但宽恕了虐待他的白人看守,也没有利用总统的权力报复白人,所以南非才有今天。曼德拉是虔诚的基督徒。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就是胸怀。”曼德拉能当得上这句话。
第二句,讲的是恻隐之心。孟子讲性善,讲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也称不忍之心。孟子认为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义道德”四端中的第一端;他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之心”是实施“仁政”的基础。
人性应该是有善有恶。人从欲中来,形成一个“我”,所以人执我,有欲。但人天性中也有恻隐之心。其实,恻隐之心也多半是由我而人推及的。
孟子举例说,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人都会颤抖一下,这就是恻隐之心。把自己当成那掉到井里去的孩子,会不会颤抖?将心比心,人同此心。所以,对井中小孩的恻隐,其实来自失去自我的恐惧,从这个方面来考虑,人性自私自我的因素还是多一些。自我自私过了分往往发展成恶。比如,我想,我要,想不到,要不到,就会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佛家认为最终的我是清净的我,儒家认为最终的我是良知的我,但这是最深层次的了。第二层次应该是善恶同体,第三个层次就是形形色色的好人、坏人、不好不坏之人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善恶之性受到外在环境的熏陶、教育的影响,就会变成不同程度的好人坏人。所以,后天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你要把一个孩子当成坏人,那你就强化了孩子心中坏的认同,好孩子或许真的就变成了坏孩子;你要把一个坏孩子当成好人,那就催生了孩子心中善的萌芽,坏孩子也许就变成了好孩子。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多夸一夸,让孩子们多读读岳飞、文天祥等先贤的著作。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但佛山女孩被车轮碾来碾去而无人问津后,网上曾有人质问道:“今人乍见孺子入于车轮之下,怵惕恻隐之心何在?”确实,这个世界好恶参半,有时可能觉得恶的超过好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多看到好的一面,多熏陶自己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念。所以周立波说,每当他自己郁闷难解的时候,就去恶狠狠地看他十天半月的“新闻联播”,让自己的心情在祖国上下形势一派大好中亮丽起来。
人之过误宜宽恕,人之困辱应不忍。其实,宽恕也好,不忍也好,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应推崇的好东西。但要让这些好东西发扬光大,还要有两种好东西与之匹配:一是信仰,二是法制。否则,上帝还是上帝,恺撒还是恺撒。个人觉得,新加坡那种东西方糅合的、儒家与法制结合再加上宗教的信仰,才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社会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