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日月译解
有的人节义耿耿藐视高官厚禄,有的人文章高雅胜过阳春白雪,但节义文章如果没有经过道德的熔铸陶冶,终究只不过是个人意气、雕虫小技。
日月评谭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节义傲青云,没有德的节义,是固执,是虚骄,是沽名钓誉;文章高白雪,没有德的文章,是骈四俪六,华而不实,镂金错玉,全无心肝。
有一种节义,是可怕、固执的节义。方孝孺的节义,我不是无保留地赞同,总觉得他中了所谓名节的毒,可以在破城的朱棣面前咆哮骂坐,忍心让无辜的亲友一个个在眼前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方先生成全了自己的节义,却用837个冤魂垫底。史可法的节义,我也不是无保留地认可。扬州城被多铎重兵包围,身为督师史可法,守城拒敌,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当城破不可避免时,却只顾了自己的忠义节烈,没有顾上老百姓的死活,“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赴死尽节做忠臣,是何等坚决,“百万生灵不可杀戮”,是何等虚弱。果然,城破之后,屠城十日,80万扬州生民死于非命。成全史公节义的代价,是80万无辜的冤魂。与史可法、方孝孺等相对应的是五代的冯道。冯道历事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四朝十君,为相20余年,人称“不倒翁”,欧阳修骂他“无廉耻者”,司马光骂他“奸臣之尤者”,颇为正史所诟病。但是也有人认为,冯道处变乱之世,隐忍睿智与狼共舞,“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不动声色地规劝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王,保全了百姓,保护了文化,保留了国家元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菩萨精神,苏东坡称其“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称其“佛位中人”。窃以为,天下之大德,莫如好生之德。宁要千秋“节义”之名,还是要保全千万百姓之实?我倒真希望当年的史公能够背负千秋骂名下地狱,保全一城百姓不被屠戮。相信一家一姓的王朝烟云散尽之后,相信“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得到落实之后,历史自然会还那些无辜冤魂以公断:亿万草民的性命不会比一家一姓的利益更不值钱。
另一种节义是虚伪、虚骄的节义。南北朝文人孔稚珪,写了一篇《北山移文》,讽刺这号人,极尽挖苦之能事。骈文比较难懂,半文半白说几段:当今之世,有周姓高人,学问渊博,风度不凡。可他偏偏欺骗山中松桂,忽悠深谷白云,冒充隐士住在北山,心里却牵挂着高官厚禄。初来时,巢父许由他不放在眼里,诸子百家他嗤之以鼻,王侯尊荣他很瞧不起,慨叹当今真隐士除了他之外几乎绝种了。但等到皇帝派使者鸣锣开道,捧了诏书前来山中征召时,他立马手舞足蹈,志为之夺,神为之动,迫不及待地烧掉隐士所穿的芰衣荷服,露出得意洋洋庸俗不堪的形状。为此,我等山林感到非常羞耻,溪涧感到非常惭愧,秋桂不飘香风,春萝也不笼月色!像周先生这样的假清高的人,唐朝还有个卢藏用,为我们奉献了一条“终南捷径”的成语。
文人无德,文人无行,经常有人这样说文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人无德,但的的确确有大量文人无德无行,从古至今,莫不如是。无德不一定无才,有才无德的人,写出的文章一样花团锦簇,吐出的话一样金声玉振。北宋状元、《乌台诗案》制造者舒掸写过一首小词:“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雍不雍容,雅不雅致?最后两句,是向一位官员拍马屁:您以后“上高台”做了大官,可千万要提携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