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日月译解
太阳虽将落山,可西天的云霞却依然绚丽缤纷;一年虽到晚秋,可成熟的橙橘却更加芬芳四溢。所以一个有德的君子,到了人生晚景,应当更加振奋精神发挥余热。
日月评谭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是谁也挡不住。而与老相应的,是青丝成雪,精力减退,病痛折磨,死之将至,是一件令人痛苦和烦恼的事情。佛家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老苦有五:一是盛色衰退。谓人老后,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满脸,逐渐变成不悦意之相。二是气力衰退。坐时像吊着的袋子断了绳索,站起来像拔树那样艰难,语言迟钝,行步缓慢。三是诸根衰退。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功能减退,眼花耳聋,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四是受用境界衰退。比如吃了东西后,极难消化。五是寿量衰退苦。一生大半的寿命已经用尽,很快就会趋入死亡。由此可见,“老”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孔子骂他的老朋友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周作人经常引庄子“寿多则辱”语以自况,巴金老人生前则经常说长寿也是一种惩罚。
由于老的种种尴尬和烦恼,从古到今,叹老嗟卑之音,不绝如缕。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白居易写诗叹自己的老状:“晨兴照青镜,形影两寂寞。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李白在《将进酒》中浩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由此可见,几乎人人都怕老,有的甚至避讳老,不愿意直面老,越老穿戴越花,越老脂粉越厚。面对老,人们总是悲凉无奈,不乏混吃等死的消极想法:人到中年万事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其实,凡事都是一体两面。佛家揭示老苦,是要证明给大家人生一切都是苦,所以要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苦海,因此佛家只说老的苦,而不说老的好。一般人叹老,也只是叹息老带来的红颜衰减,精力衰退,叹老之后接踵便来的死亡和幻灭,叹人生功业的来不及实现等等。实际上,人到老年,虽然老眼昏花、记忆衰退、体力不支,但由于岁月的打磨和事功的历练,累积了年轻人所不具备的经验优势、理性优势和心智优势。要看到,很多普通的老人,越老越睿智;很多辣手的政治家,越到老年越老练;优秀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多半是在老年的时候成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老年人有经验优势。人生好比一匹骏马,年轻时昂首腾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马老了,虽然不能再纵横驰骋,但哪里是坦途,哪里是崎岖,哪里有鲜花,哪里有陷阱,“老骥”了然于心。所以,老马可以当向导,可以指点年轻的马,引导年轻的马趋利避害,一往无前。这就叫:老马识途。
老年人有理性优势。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大事业的成就不是靠筋肉、速度或身体的灵巧,而是靠思想、人格或判断。现代画家郁风说,老年人可以智慧、理性控制自己。人之一生,从幼到长以至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受一种自然法则所制约,但人在这个过程中,从“富于直觉”到“长于深思”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出现的内在过程。所以对于老年而言,除了保持“少年气象”而外,更应发挥其“长于深思”的一面。
老年人有心智优势。林语堂《人生的自然节奏》中说,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的叶子颜色金黄、成熟、丰富,表示老年的成熟与蔼然可亲的智慧。苏雪林在《当我老了的时候》中说,少壮和中年不易得到闲暇,即使偶尔得点闲暇,心里还是营营扰扰。唯有老了,是由人生的战场退到后方,尘俗的事,不再来烦扰我,我也不必再去想念它,便真正达到“心迹双清”的境界。睿智的老罗素,在晚年之际悟到生死之真谛,从而面对死亡豁达坦然。他在《论老之将至》中说,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所以,除了叹老嗟卑之音之外,人世间还有一种旷达豪迈之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