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日月译解
人如至真至诚,可以感天动地,六月可以飞霜,城墙可以哭倒,金石可以镂穿;人若虚伪不实,那只不过是空有躯壳,灵魂已然消亡,与人交往,人家会觉得他面目可憎;单身独处时,也许他自己会感到羞愧。
日月评谭
真宰,古义有二:一是宇宙主宰,二是人的自然天性。后人在使用时,往往引申到宗教信仰、道德操守、定知定见以及真心诚意等等范畴。这条菜根中真妄并举,真是真心至诚,妄是虚情假意。
人要向善,人人都懂,社会也提倡。但若真心向善,则前提是少一些自己,多一些别人,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真心至诚;如果心存私欲,偏要向善,那所向之善多半是伪善,所谓虚情假意是也。这样的人接触久了,看穿他的内心,就会觉得他面目可憎,比真正的坏人还讨厌。
真心至诚,可以苌弘化碧,可以六月飞雪,可以哭倒城墙,可以死而复生,可以羽化成蝶,“真”的力量,真是感天动地。当我们读《窦娥冤》、听《孟姜女》、赏《牡丹亭》、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无不泪眼婆娑,哭得稀里哗啦;当我们读史,读到岳飞、读到杨琏、读到杨继盛、读到邹元标、读到林则徐时,无不心生崇敬,风神向往之至。但哭过之后,崇敬过后,我们又感到怅然若失。为什么呢?真情、真爱,往往在现实中容易毁灭,只能在毁灭之后才有一个缥缈的好结局;忠义节烈的真君子往往容易招来杀身之祸,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虚伪圆滑之徒,却能够福禄圆满。人喜欢“真”、赞美“真”、崇敬“真”,但为什么“真”总是没有好结局?
文本和现实相对照,道理和实际相对照,发现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比如,从情场来说,从古到今,基本上是物质对物质,容貌对容貌,地位对地位,这是绝对的“真现实”,如果要打破这个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真”,比如富贵家的小姐看中了穷酸秀才,那是绝对没门,如一味要“真”下去,那只有去化蝶。从官场上来讲,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睁眼就是瞎话,一见人就是好话,一开口就是套话,上级说子丑绝对不会提寅卯,领导说鹿绝不说马,这是绝对的“真现实”,所谓人情练达难得糊涂。清朝道光时代大学士曹振镛告诉学生做官的诀窍,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如果说谁要去较真,谁要去坚持真理,这个人基本上会被视为异类,这个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前程。人家内心可能欣赏你,但绝对不会接纳你,绝对不会重用你。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说,你要做到宰相的位子,眼里就不应有真伪,肚里就不应有好坏,说好听一点,要燮理阴阳;说难听一点,要善于抹缝隙,和稀泥。说穿了,为什么人间容不得“真”?因为“真”往往会触犯别人的利益;为什么人间风行伪善,因为伪善可以自我保护,猎取利益。人在世界上,究竟是要“真”,还是要伪?《菜根谭》也有些莫衷一是,按一些菜根来看,是要真,但不少菜根又教人作伪,估计菜根谭主比较认可的态度是:要真,但也要保护自己,所以不妨用一些伪。
绝对的真,需要无私无我的情怀来支撑,要绝对践行,就要绝对地付出,甚至要牺牲生命。但一般人都惜命,一般人都自私,同时一般人都知道要向善,封建时代要大家忠孝节义,西方国家要大家平等博爱,社会主义要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得好的,让你做模范,多么风光,说不定名利双收。由于一般人都是又想做好人,又不想得罪人,又想做好事,又不想失去,于是不免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当面是一套,背后是一套。基于人都有些自私的天性,不伤害大原则的虚情假意,不包藏祸心的巧言令色,比如有些领导动不动和下级、下下级称兄道弟,比如旧上海小市民之间你送一盒点心我回一条丝巾的小算计,理智上我们认为并不是不可以接受,否则就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了。而真正可憎的,是灵魂被利益所收买、真心被欲望染黑而又以真诚友好为掩护兜售奸谋攫取利益的伪君子。
人世间绝对有至真至诚、至情至性的人,绝对有为真情而殉身的人,绝对有为正义而献身的人,绝对有为真理而不屈的人,这种人是人群中绝对的少数,但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这个人世间才有清气存在,不至于过分龌龊,这个人世才有向上提升的方向,不至于过分堕落。
说了半天,其实总是说服不了自己,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面目可憎,罪大恶极。我将继续礼赞真诚,期许自己听从内心的呼唤,去伪归真,做一个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