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日月译解
当一个人事业功名达到鼎盛的时候,就像水缸已经充满得快要溢出来,这个时候切忌再往里添加一滴水;当一个人处在危险紧急状态的时候,就像树木已经折损得快要倒下来,这个时候切忌再施加一点点按压。
日月评谭
人有追求很正常,但追求如果永无餍足,那么这个追求就会毁了自己。一个人诸事盈满,与之相应的就是其他人的缺失不足;一个人位高权重,与之相应的就是别人的低贱卑微。所以,居盈满着,容易遭人忌恨猜疑,这是千古不易之理。此外,一个人诸事盈满,就容易自我膨胀,从而利令智昏,动止非常,自取灭亡,这也是屡见不鲜的事实。所以,人要懂得攫取,更要懂得缩手。否则,就会应了《红楼梦》里所说的那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古代的一些成语如:阳极生阴、物壮则老、盈满则亏、日中则昃等都是经典的总结。
从古到今,对这个规律看得清楚的聪明人,就会想方设法规避这种结局。以为自己是天大的牛人,对这个规律就会视而不见,从而走向自我毁灭。
郭子仪就是这种聪明人。郭子仪,中唐名将,在“安史之乱”时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功德圆满,子孙满堂,年八十五而寿终,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堪称异数。按理说,功业到了郭子仪这种份上,一点点倨傲,一点点不慎,一点点心安理得的表现,都会遭来不测之祸。郭子仪的聪明在于,越是圆满,他就越是如履薄冰;越是圆满,他就越是低调谦退;越是圆满,他就越是隐忍自持;越是圆满,他就越是勤勉忠恳。他从不把破敌立功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上奏说,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成为风尚,希望朝廷大兴礼让之风,而且就从自己开始。他还表态,自己懂得知止知足,惧怕盈满之患,所以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郭子仪越是这么谦让惶恐,皇帝越是喜欢,越是对他放心,然后就越要给他好待遇,所以他就越来越富贵长寿,子孙后代多得连自己都不认识,孙子来问安,他根本无法分谁是谁,只好一个劲儿点头。
曾国藩也是这种聪明人。他带着湘军勤王剿匪,屡败屡战,攻陷天京,挽狂澜于既倒,护持大厦之将倾,事业功名达到极盛。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被这绝大的功业冲晕头脑,他想到的是,怎样才能避免功高震主,怎样才能做到功成身退。搞帝王学的名士王恺运兴冲冲跑来鼓动曾国藩干脆自己做皇帝,被曾国藩连斥六个“妄”字,还写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陈心迹。而此时,朝廷在嘉奖的同时,对曾国藩的坐大也是不无疑惧。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一是写信给攻陷天京立有头功的弟弟曾国荃,劝他约束自己并伺机抽身隐退;二是向朝廷写折子,恳请皇帝裁撤湘军,自废武功。朝廷看到了曾国藩的心迹,于是顺水推舟对湘军进行精简,同时委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从此对曾国藩信任不疑。曾国藩由此也善始善终,成为道德、功业、学问并臻的一代完人。
与郭子仪、曾国藩相比,雍正时期名将年羹尧,就是一个眼睛长在头顶的牛人。他进士出身,文武双全,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平定西藏乱事,剪灭青海罗布藏丹增,战功赫赫,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可谓位极人臣,风光无二。但时隔不久,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钦赐自尽。是何缘由让年羹尧落得如此下场?原因有三:一是擅威作福。年羹尧自恃功高,在官场往来中骄横跋扈、气势凌人。赠送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对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当作奴仆使用;按清制,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迎诏,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二是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他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人称他帐下“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三是贪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试想,年羹尧这等作为,一向苛察、阴鸷、并不宽仁的雍正皇帝,怎能容得下他。
以上说的是古事。最近,党国一位封疆大吏被免职,震惊中外。人们分析说,此公从政近30年,拥有几乎令人嫉妒的、不可复制的一切:红色的出身,名校的文凭,俊朗的容貌,幸福的家庭,完整的工作履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他,却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独自拥有这一切的一切,按菜根用语,可谓“盈满”至极了。可此公却不餍足,要将人生的辉煌打造到极致的极致。按道理,作为一名政治家,渴望成就辉煌,出人头地,功追三代,本身可说是无可厚非。但应该遵循历史大势,经济规律,政治现实,通过正道来竞争来谋取。遗憾的是,从种种迹象来看,此公阴谋为体,“唱红打黑”为用,不尊重经济规律,不讲民主法制程序,滥用权威,以铁腕高压来谋取政绩。结果,在亢奋的追逐中,他似乎丧失了理性,做出了一些为法纪所不容的事情,坍然倒台,一切似乎都成泡影,让人一声叹息。正如他自己曾经在会上做报告说的那样: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处于盈满地位,不宜再增,再增就是死地;处于弱势状态,不宜再损,再损就是死地。人在危急状态下,最需要的是别人的援手。但是在一个成王败寇的传统中,在一个非白即黑的舆论环境中,痛打落水狗,把人踢翻在地,还要再踏上一脚,似乎成了一些人的嗜好。所以,一旦有人出事,国人皆曰可杀,一旦押上刑场,无数人前去看杀头,咔嚓一声,血溅当场,快感莫名,而且还要吃蘸血的馒头,据说可以大吉大利。中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看起来似乎称兄道弟,亲热无比,今日你请吃,明日我做东,其实,多是利用关系,真正到了身家利益受到危害的时候,冷眼旁观的有之,落井下石的有之,虚情假意者有之,不太会有人轻易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去施别人以援手。在你将折未折的时候,不给你再加一搦,就算品德高尚功德无量了。
中国千百年来,便是一个不怎么把人命当人命的传统,断人头颅,如砍瓜切菜一般,灭人性命,如捏死蝼蚁一般。中国的历史像发疟疾,每到一个什么改朝换代的时刻,什么农民起义的时刻,就要杀上一通,人口就会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地绝灭。所以,我们的传统,似乎从上到下,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大人们尊重的只是自己的生命;而小民们,作为砧板上的人肉,自己也是朝不保夕,如何去顾得上别人?一个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的传统中,人与人之间要产生真正的温情,真诚的人际,真正的利他情怀,谈何容易。否则,怎会出现一个小孩被车来回碾,一口气将断未断之际,路过的十余人,居然没有一个愿意施予援手的情况?可叹。此外,中国人以亲戚朋友为半径画一个圆圈,半径以内的,我痛痒相关,半径以外的,我生死不顾。这个国人的特性,也是不太地道的。也许,中国人太多了,只能顾及得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