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63节 手舞足蹈,是为真得;心神融洽,是为真见

  菜根原文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日月译解

  善于读书的人,要读到手舞足蹈心领神会的境界,才不会掉入文字陷阱;

  善于观物的人,要观到心与事物融为一体的境界,才不会拘泥表面现象。

  日月评谭

  “得意忘言”是中国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语言文字是表达内容的工具,但内容并不等于语言文字。道家的最高本体是“道”,佛家的最高本体是“佛性”,儒家的最高本体是“理”。语言文字可以近似的描摹它们,但语言文字绝不是它们的本身。中国诗学深受庄禅哲学的影响,认为好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钱钟书先生诗云:“诗欲宣心词达意,筛教盛水网罗风。”人的模糊、朦胧的意念,人的直觉性的经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完整准确表达出来的。如要表达,也好比竹筛盛水、鱼网捕风,挂一漏万。

  “得意忘言”语出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发挥:“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意。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禅宗的证悟方式与“得意忘言”类似。禅宗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说法三十九年,弟子们整理出经义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但经义能不能完整表达佛性呢,答案是否定的。佛祖说自己说法三十九年,不曾说得一字,意在破除弟子们的文字执、法执,怕弟子们拘泥于文字经法,而悟不到真谛。禅宗所说不立文字,也不是说不要经义,而只是强调不要拘泥于经义。经义如筏,筏至彼岸,舍筏上岸,经义可弃。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牧牛图颂七:“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空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前。”

  “得意忘言”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唐司空图论诗:“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宋严沧浪论诗:“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严羽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认为诗歌不可执着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而要深入探求并体会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同样在创作上也就不应局限于表面的形似,当追求其内在的神韵,有寄托,有深意,做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观物,是古人认知宇宙人生本质的一种直觉方式。这种本质,无非就是道家的“道”、佛家的“佛性”,儒家的“理”、“性”、“命”等。所谓“物”,是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象。北宋理学家邵雍有《观物篇》专论这一问题。邵雍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观物,不是用眼去观,而是用心去观,不仅是用心去观,更是要从理的角度去体认。邵雍认为,“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它们都带有主观性,主观投射到客观,客观就蒙上了主观,认识到的就不是真知。只有“以理观物”才能“见物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以目观物、以心观物,可称之为“以我观物”;“以理观物”可称之为“以物观物”,又叫作“反观”。邵雍说:“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人是万物中之一物,只有避开主观因素,从万物的立场去认识万物,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人所以能够通过反观认识本质,是因为人是“物之至者”,即万物之最灵者,人一身兼备万物,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所以人只要反观自身就可以通达万物。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以物观物”有三个特征:一是认识事物要排除主观,打破物我界限,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二是人是万物之灵,通过反观自身体悟宇宙人生真谛;三是不能用感官和思维认知世界,而是要通过直觉体悟。

  以物观物,亦称之为“物化”,物化的过程,就是主体自我隐退的过程。庄周梦蝶,栩栩然不知庄生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生。人认识世界,以主体作用于客体,于是就产生了物我分别和人我是非。物化,就是在认识过程中忘却主体自己,随物而化,达到物我两忘,能所双忘的境界。王维《辛夷坞》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无我之心写自然之境,主体与客体冥然契合,融为一体,深得禅意,深得观物真谛。

  “观物”的哲学意蕴用到诗歌艺术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拈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及“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观点。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以我观物所形成的作品,就是“有我之境”,由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物观物所形成的作品,就是“无我之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诗歌有禅意。

  宗白华先生提出以“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方式来抵达山水诗的意境。“澄怀观道”,就是清空自我,让内心变得空灵澄澈,在这样的状态下体悟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静照忘求”,则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淘洗自己在世俗中沾染的尘滓,以这种方式在山水中返观自然本真。

  善观物者,一是不以目观,以目观则只见其形;二是不以心观,以心观则主观蒙蔽客观;三是要以物观物,观到心融神洽,物我两忘,臻于物化之境。手舞足蹈,是为真得,有真得方感其妙而舞其足,不舞足不足以抒发情怀。心神融洽,是为真见,有真见方超象外而融其心,不融心便无以发明本心。见象外之象,方是真见;得身外之身,方得本身。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