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日月译解
一个人只凭一时意气和兴趣去办事,情绪高涨则行动,意兴阑珊则停止,怎能成为干事创业的不退之轮。一个人只用思维和文字去探究真理,即使有所领悟,也会有所迷惑,终究不是永久明亮的智慧心灯。
日月评谭
凭意兴做事,随作随止,听凭内心的呼唤,其实蛮洒落的。魏晋时代名士风流,不少人有这个范儿。《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从生活上来讲,这种随性的态度未尝不可,颇为风雅,也有老庄的自然率真的生命态度。但放在世俗功利的追求方面来说,这就不对头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定是一事无成。“不退之轮”是佛语。如来说法,如车轮碾过,邪见都被摧毁。对佛家修行来讲,如果随作随止,则肯定是无法求得生命的解脱的,所以佛家修行也讲究勇猛精进,永不退转,永不放弃。
人本来智慧的光明是永久不灭的,所以称之为“常明之灯”。佛教对人本我生命的探求,实现生命的终极解脱,有解悟和证悟两种方式。解悟就是从语言文字求知解、从经籍言教中觅道理。证悟就是离开文字言说而直契实相,直接面对本来面目而得开悟,即所谓“真参实证”。解悟一向是禅宗大师所反对的,因为“解悟”粘带情识,情识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感觉和知识。通过情识解悟,就是用人的感觉思维、逻辑推理以及知识见解来求证佛理,所悟到的理,不过是语言文字中的理,逻辑思维中的理,与人内在真实生命并不契合,“说时是悟,对境还迷”,“才开解路,便落生死”。这便是谭主所说的:从情识之解悟者,时悟时迷,终非常明之灯。
所以,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现代社会学术繁荣,知识爆炸,知见翻腾,对于修证佛法者来说,沉溺其中,不免迷失真正的自我,所以要正确对待“解悟”和“证悟”。当然,禅宗诸德也不是说不要读经典,只不过是强调不能依赖语言文字去探求实相,认为这样探求到的佛理也不过是思维中的佛理,而不是内在的那个活泼泼的本心本性。所以禅宗一脉,标榜十六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真义在于要求修行人远离知见分别,当下获得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