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傩文化家园中,赣傩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赣傩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对于赣傩的起源问题,学者们曾进行过积极地探讨,如王水根、张来芳在《先秦时期的江西傩舞》中就通过文献及大量文物举证,认为江西傩产生于商周以前,其源头甚至可追溯至父系氏族社会;曾志巩据《史记》、《汉书》中对汉武帝出兵豫章的记载及地方志对吴芮的记载史料进行论证,认为赣傩起源于汉代;余大喜在《刘镗观傩与傩舞戏》中依据南宋刘镗的《观傩》诗分析认为,赣傩最迟产生于南宋,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还是难以获得普遍认可。对赣傩起源问题的准确认识,还有待于一次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1973年,在江西樟树吴城遗址出土了三件商代中晚期青铜器;1989年,在距吴城遗址不远的新干县大洋洲又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铸造精美,堪称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而且从造型和纹饰特点分析,大多体现了本地的地方文化特色。过去传统观点认为,商代青铜文化源于中原,广袤的江南地区,被称为“荒蛮腹地”,没有发达的青铜文化。新干大洋洲及樟树吴城出土的青铜器,用实物向世人展现了赣鄱的本土青铜文化,纠正了过去的传统观点。在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青铜双面人头像”面具,它可以说是赣傩最早的傩面具。“青铜双面人头像”的出现,对赣傩的历史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它至少表明了以下两点:一是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二是赣傩至晚起源于商朝,这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普遍认可。
自商代以来,赣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分布于赣鄱大地的各个角落,至今仍有25个县(市)有傩事活动。据统计,赣傩的主要分布情况为:
赣东地区。以南丰最为有名,清末至今曾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113个傩班在“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乐安有东湖的“滚傩神”、流坑的戏傩(俗称“玩喜”)和罗山傩舞(又称“打戏头鼓”);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宜黄亦有“跳傩”;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
赣西地区。数萍乡最多,且傩庙、傩面、傩舞“三宝”俱全,萍乡傩舞又称“仰傩神”或“耍傩案”。上栗县自古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现保存明清时期古傩庙20多座;湘东傩面具,现在仍能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芦溪亦有傩。万载傩又称为“跳魈”、“搬案”、“二十四炁”,分“闭口傩”和“开口傩”两种流派。宜春亦有“闭口傩”、“开口傩”和“旁白傩”之分。遂川流行“斗牛狮舞”,是一种伴有武术表演的面具舞蹈。
赣北地区。南昌和新建称“大傩”,清人钱时雍在南昌写的《正岁辞》(《寄圃诗稿》卷二二)诗就云:“鼓乐喧阗彩帜多,街头试听侲儿歌,先登共赛神船早,旧俗流传古大傩。”此外,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有“布帐傩”,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有“打野猫”的傩俗,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
赣东北地区。以婺源有名,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戏”,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亦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
赣中地区。峡江、永丰有“跳钟馗”,清江和丰城的傩戏也曾流传到云贵等省,万安、永新亦有傩的遗绪。
赣南地区。宁都中村的傩舞表演一般在每年两次的“禳神”期间进行,曾拥有面具多达108个,今仍保留有面具50来个;瑞金也有傩俗的记载。
赣傩虽然分布很广,但主要还是活跃于南丰、乐安、萍乡、万载、婺源几个地区。赣傩之所以在这些地方如此活跃,主要是因为:第一是这些地区大多与外省交界,如南丰与福建、萍乡与湖南、婺源与安徽等,如此一来,这些地区的傩在与中原傩文化融合之后,又与其他省份的傩文化进行交融,这就使得这些地区的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第二是这些地区大多都属于山区,且与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相距较远,因此交通不是很方便。傩文化传入这些地方以后,能够很好的扎根下来,并一直传承至今。这样就出现了赣傩的全而古特色,即品类丰富、原始古朴,因而被称为“活化石”,这是其他地方的傩文化难以与之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