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佛道南丰 唐宋的回眸点燃皇家寺观血脉嗣承

  佛说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南丰成为佛道文化璀璨之地,唐宋皇家寺观文化根植南丰,让南丰回眸千年仍追思擦肩而过的造化。

  唐代有一箴语云“求官去长安,求佛来南丰。”南丰是南禅五宗七派的兴盛之地,这里是唐代新建寺庙最多的县境,江西仅唐代所建寺庙即达875所,居全国之首,江西建有10所以上寺庙的有27个县,其中南丰县竟建有71所居全省之首。禅宗五宗七派中,大多直接或间接造访南丰,且多与唐宋皇家王孙贵胄血脉相连。

  求佛到南丰,等于游历禅宗五宗七派,因此,求佛到南丰最灵应。求佛到南丰,等于游历唐宗宋祖的皇家寺院,因此,求佛到南丰最正统。

  最早云游至南丰的是如石大师其名讳永发已很少有人记得,但他在唐武德二年(619)创建的南丰第一所寺院永安寺院(后改为寿昌寺)至今仍香火兴旺,成为南丰拜佛的首选。

  这个座落在县城西隅魁星坊直钟巷的古寺,供奉着一尊巨大佛像,号称“江右第一卧佛”,成为古寺的象征。古寺初建时山门面水(今上水关口)方丈背山(今廓背园),规模甚大,备受皇恩宠赐,历代高僧辈出,如曾获宋仁宗御赐黄绫大袍与厚礼的圆觉禅师和受到宋哲宗召见、赐予真如法号的真如禅师等高僧,因此,它成为唐宋皇家寺院佑庇黎民的象征,寺名永安,即为此意。然古寺于宋绍定年间遭寇毁,咸淳中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归并西林寺,正德六年(1512)寇毁,嘉靖二年(1523)再造,清初改名永安山寿昌古寺。虽历经多次损毁,古寺仍屹立西关,正如寺门楹联所道:宝塔启神僧古剎青灯历唐宋元明而并永;梵宫邻道宇宏开净土越东西南北以长安。而宋人题壁诗则颇有禅机,其云:“尘埃终日享无穷,不得探真问远公;莫讶殷勤题粉壁,重来应见碧纱笼。”慧远公禅定已久,永安乃寿昌,诗心雅韵碧纱笼罩,求真问佛享无穷,诗意与玄哲竟如此归一,于无心处增添古寺诸多妙悟法力。

  永安禅院最初为五宗七派的哪一派别,关乎南丰最早佛教文化传承与起源问题,的确值得认真考证一番,可惜现已找不到如石大师的法门传承体系史料记载,只能借鉴旁证材料推测了。

  与南丰永安禅院同建于唐武德二年的江西兴国大圣寺,初名万年寺,亦建在县衙门旁,旧有飞来殿、石佛、铜钟等古迹,类同南丰永安禅院,可见永安与万年之名,均与唐初县治政教合一的思想相关,即祈祷江山社稷的平安永固之意,也有保一方平安之图。又唐初尊崇佛法,其兴佛教多借以安慰亡灵,则永安禅院之名,如西晋武帝司马炎追封其母为永安太皇后,而改汉之永乐寺为永安寺,可推测永安之名蕴涵追封与安慰亡灵的主题意义,如此,则永安禅寺属净土宗的流派。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彭乘作《重修大中永安禅院记》有云:“成都郡有宗西竺教者,曰徳元,真性圆明,幼龄解悟,精练行业,能济众縁,勤至一心,逮越四纪,咸平辛丑歳,得今永安禅院居之。”则可知永安禅院有源于西竺教者的渊薮。而先仕南唐后归北宋的徐铉撰《抚州永安禅院记》载曰:“抚州郡署之左,里而近有禅院焉,干符中署曰宝国,天佑中改名永安,方志失传,莫知肇兴之始,高人递处,咸为燕坐之场,夫经像之所居,必馨之所荐,必将据郡国之形胜,袭川原之气。”则印证永安禅院建于州县署治旁,具有保地方平安的佛法意义。因此,从佛法意义上讲,南丰永安禅院和各地永安禅院等实为靖忠护国祭坛。

  以净土宗作州县治域靖忠护国寺院,既是护国安民的策略,也是南丰先贤寓佛法靖忠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良谋,南丰地产嘉禾而物阜年丰,且居七闽南越之要冲,历来为兵家窥睨之地,而匪寇多扰侵攘掠,永安禅院屡遭寇毁亦为佐证。旧史载永安禅院俗称弥陀院、头陀寺,则知永安禅院最早供奉的是弥陀。净土宗开创者善导大师曾云:“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则似乎有劝诫贼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后世称赞善导大师偈云:“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称赞善导大师为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这也多少解开了南丰至今仍有山寨名曰头陀尖源流之谜,其实为净土宗教化的遗韵。

  往生净土的故事,至今仍在南丰广为传布。

  唐朝有一个名叫比丘法藏的僧人,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于隋开皇十三年,买卖衣钵、佛像等物挣了一批钱,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余间,青砖硫璃瓦修建的宏伟大雄宝殿,一丈六尺高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严,并且书写了八百卷的佛经。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月,梦中曾见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买卖衣钵等造下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将堕入恶趣。若能发愿书写我手上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发愿抄写此经,因为病情严重,便交代弟子说:“将衣钵卖掉,书写一百遍《金刚经》,施送一切僧俗读诵。”说完去世了。来到冥府,阎罗法王在高高的宝座上面严肃地问道:“师父,你一生作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说:“建造塔寺,书写一百遍《金刚经》,送给一切僧俗读诵。”阎罗法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亲自查找,记录的功德与法藏比丘所说一致。阎罗法王欢喜赞叹地说:“希望法师返阳后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比丘复活之后,昼夜六时精进,广泛弘扬此甚深经典,引导善男信女读诵授持。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请很多净戒僧人书写《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一生中所为功德圆满,离开人间之际身体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纭香气弥满,阿弥陀佛灿燃而现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劝世尊佛与宣扬地藏法力,且能见解净土宗的主旨,南丰西关地藏寺颇得真谛,香火鼎盛为一方之最,则实为永安禅院之衣钵传承与弘扬。

  南丰在盛唐时创建的寺院很多,且按时间顺序列如下。

  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9)的寺庙有多达二十九座,如:

  金仙寺:在县北二都,唐开元(713-741)二年建。

  保国寺:北一都,二十里,即兜山寺,唐开元二年建。

  崇法寺:西五十里,五十二都,唐开元二年僧黄公建,火毁。万历年间僧宜旦重建。

  大圆寺:西南九十里,四十四都,唐开元二年。

  瑞相寺:西南一百里,四十六都,唐开元三年。

  清凉寺:在县西北三都,去城二十五里,唐开元二年建。旧志在峰岭耆,名紫鸡姑,曹仙禅师饮溪水叹曰:此中必有香花之地,寻流而入葺庐居之今寺有饶禅师道场,祷雨辄应。

  正观寺:在县北四都,去县四十里。唐开元三年建。

  宝峰寺:十六都,东三十里,唐开元三年诸禅师建。

  无垢寺:十五都,三十里。唐开元四年建。

  甘露寺:县东南七十里,二十九都,唐开元四年建,其地有温泉。

  慈云寺:在县西五都,去县二十里,旧名齐云寺。唐开元四年建。宋乾德中筑室,得白石观音像,覆以铜钟。治平元年赐今额。

  灵济寺:西南一百里,四十八都,唐开元四年建。

  兴福寺:西九十里,四十八都,唐开元四年建。

  东林寺:南七十里,四十二都,唐开元六年建。

  净梵寺:东十三都,三十里,唐开元六年建。

  广胜寺:南五十里,三十八都,唐开元八年建。

  治平寺:南六十里,四十一都,唐开元八年建。

  延福寺:南六十里,四十都,唐开元八年建。

  幽真寺:西五十里,五十一都,唐开元八年建。

  延福寺:南四十里,五十四都,唐开元八年建。

  宝相寺:西五十里,五十二都,唐开元十年建。

  永觉寺:东南六十里,二十二都,唐开元十二年建。

  慈尊寺:南五十里,三十八都,唐开元十三年建。

  西林寺:西七十里,四十九都,唐开元十三年建。

  东林寺:县东八都,唐开元十五年建。

  定光寺:县东北九都,十里,唐开元十五年建。

  延福寺:南十里,三十六都,唐开元十五年建。

  资福寺:南六十里,三十九都,唐开元十六年建。

  俱会寺:南七十里,四十二都,唐开元十六年建。名俱会堂。洪武八年(1375)告闻改寺。

  以上29座寺院建于开元二年至十六年的15时间里,即公元714-728年间,也就是开元盛世之时,值得深思的是,唐玄宗即位之初,紫微令姚崇上淘汰僧尼之奏,使一万二千人还俗,且命百官禁建寺、铸佛像、写经典。是时又行度牒制,凡僧尼出家,必经有司考验合格,乃给以凭,谓之度牒者。得度为僧尼,免其地税徭役,此因当时贵戚富豪,往往借僧尼以避徭役。由是观之,在佛教禁令如此严格的开元盛世,南丰的寺庙却忽如一夜梨花开遍山乡四野,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者南丰寺庙文化为中原皇家寺院文化的延嗣;二者南丰寺庙蕴藏唐代贵戚富豪的信息。如此,解开南丰先贤基因渊源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丰寺院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关注。

  唐代后期,即公元841-847的6年间,南丰的乡镇又建庙宇11座,而此时正是唐代佛教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时,唐武宗会昌年间破佛拆庙之际,南丰的偏远山区却成为佛祖的栖身安生之地,这些庙宇是:

  法兴寺:县北一都,唐元和十三年(818)建,即唐宪宗李纯年号,公元818年。

  妙源寺:十四都,东六十里,唐大和二年(828)建。

  常乐寺:在县西北三都,去县二十里。唐大和三年建(829)建。正德间西林僧道林重并后锪钊重修。

  西林寺:在县北门外二都,去城里许。唐会昌年间(841-846)建,是为张圣者道场。在寺之右,所谓张破陂是也。竹树森萧,庙宇清密,近郭胜处,后正德间僧师纲重并殿塑佛像,左轮藏殿有记。

  兴福寺:在县西五都,去县十五里,唐会昌二年(842)建。

  兴道寺:十八都,东四十里,唐会昌二年(842)建。

  福林寺:二十都,东五十里,唐会昌四年(844)建。

  宝林寺:东南七十里,三十都,唐会昌二年(842)建。

  法林寺:东南七十里,三十都,唐会昌二年(842)建。

  宝幢寺:西九十里,五十都,唐会昌二年(842)建。

  慈相寺:西五十里,五十一二都,唐会昌二年(842)建。

  崇觉寺:在县东南七都,去县十五里,唐会昌二年建立(842)建,名禅师院。宋绍圣元年(1094)曾巩在政,府援,故典奏请为功德院。以祠其先,得旨赐曰崇觉报慈禅院,崇宁间改寿宁,大观年复今额。有蔡相京所书院额,甚伟,今僧徒屡易改禅为律矣,院傍岚翠深密,多曾氏丘陇,殿宇犹存。

  金绳寺:在县北门外二都,去城三里,唐会昌四年(844)建,旧名精蓝。宋治平赐今名。有明月桥、清风阁、松风轩。

  真修寺:东南四十里,三十二都,唐大中元年(847)建。

  崇福寺:西七十里,四十九都,唐大中六年(852)建。

  安仁寺:南三十里,五十五都,唐咸通二年(861)建。

  资福寺:在县东门外,唐咸通二年创(唐懿宗年号,公元861年),即潘禅师道场,南唐赐金书法华经七卷进,寺有翠光亭、静观轩,滨江为门,门前龙王庙,宋嘉定壬午水,庙圮,经与亭亦不存。元大德丁酉水,佛殿又圮。洪武二十四年归并法兴等三十寺以为业林。

  护国寺:县西五都,三十里,军山下,潘禅师寓此。

  安禅寺:在县西北三都,去县三十里,唐咸通二年(861)建。嘉靖间旧僧罄产县胜西林僧永锪住持,并殿置田,万历癸未德惠修。

  安禅寺:在县西理坊,近江旧名禅丘,宋治平守赐今额,洪武十七年(1384)并金仙二十寺为业林,嘉靖癸亥毁。时邑方建,参将府遂迁,便民仓于寺基左,中建林公祠,后仅存址。万历乙亥佛像制新而基狭矣。

  崇真寺:在县西门外,唐咸通二年建(861),榜曰龙兴寺,屡修辄圮,元庚辰榜溪山第一。明洪武八年(1375)重并。

  定心寺:县东十一都,四十里,唐咸通三年(862)建。

  大通寺:县十二都,五十里,唐咸通四年(863)建。

  普照寺:南七十里,十三都,唐咸通六年(865)建。

  正觉寺:南三十里,三十七都,唐光化二年(900)建。

  觉源寺:十四都,唐天右二年(905)重建,旧名桃源。宋治平赐今名。孟太后经过此。

  香连寺:西五十里,五十三都,唐天祐二年(905)建。

  法林寺:二十一都,东五十里,唐天祐二年(905)建。

  福海寺:十六都,东三十里,唐天祐四年(907)建。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破佛令行,天下佛庙几乎尽毁,而南丰却成为佛教的乐土。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丰,就寺庙创建的年号,可辨析出吴、南唐政权统治下仍然出现佛教兴隆的局面,其中杨吴时代建有七座,南唐时建有四座。

  万安寺:东南五十里,二十五都,伪吴顺义二年(922)。

  大仁寺:在县西隅魁星坊后街,旧名安仁,伪吴顺义二年(922)创,宋治平间改今额。有道流伍之奇善飞升之术,里善士谢安道尝叩之曰:汝飞神谒帝名术,何徵以信?伍曰:居士好布施,家有金,请施,贫道以为质。谢欣然与之,道士线卦……字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寺吴启至乾道门……主启封,其中已书大仁寺某年火,谢施金塑神像。谢大惊,倾赀建。元末毁。嘉靖间僧师纶并刻诸品经谶普施寺庵,板藏慈云后产罄,僧逃止存一殿。

  皈信寺:县东北十都,三十里,寺有曾文昭公墓,伪吴乾正[贞]元年(927)建。

  净真寺:县东十二都,五十里,伪吴乾贞元年(927)建。

  泽心寺:县十三都,东三十里,伪吴乾贞元年(927)建。

  广教寺:在县西六都,伪吴乾贞二年(928)建。

  正因寺:十五都,三十里,伪吴太和七年(936)建。

  宝坊寺:县东北九都,十里,南唐升元元年建(937)建。

  净戒寺:东南四十里,三十三都,南唐升元平元年(937)建。

  曾明寺:县东北十都,三十里,南唐保大四年(946)建。

  保福禅寺:在县东门外,南唐保大八年(950),僧志因立。宋治平年间赐额,西庑有经藏,盛神若灵,厥后寺毁,而藏犹存。寺虽重构,惟一堂一殿而已,非复旧观寺,基比倚乌石岗,宋承赵公崇嶓大书“乌石山”三字表其门,元圮。国朝洪武初复建,洪武十七年(1384),南城僧宏果构大殿于故址,洪武二十四年(1391)归并福惠等12寺,以为业林,复毁于炎。永乐癸己,广教寺僧宋举授僧会,慨然悯前业之已废,于是倾衣钵,竭心力募缘,众建大雄佛殿,增修讲堂法席,成禅林一巨刹也。

  宋以后的南丰寺庙文化走向顶峰,以宋仁宗年间获御赐黄绫大袍与厚礼的圆觉禅师,和受到宋哲宗召见赐予真如法号的真如禅师等高僧为突出代表,成为具有皇家寺庙文化的法相,其寺庙有:

  不二寺:十六都,三十里,宋开宝五年(972)建。

  天真寺:东南七十里,二十六都,宋开宝五年(972)建。

  净土寺:县东北九都,十里,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明成化壬寅(1482)寿昌僧师绶创殿赎田。

  三圣岩:西门内,傍岩结屋,宋崇宁间(1102-1106)建,元初里人陈和丰曾并,更名三佛堂,元末废,大明嘉靖间重建。万历重修。

  祥光寺:在县南,隔江七都南台山之左,初觉圆禅师于南台建塔,名曰宝岩塔院,宋大观元年(1107)启建天宁圣节道场,有神光发现,事闻,明年赐名祥光,绍兴二年(1132)改为禅寺,淳祐癸卯六月九日雷雨火,浮屠及寺遂废,景定中即基立镇安寨,久废,惟塔存。元至元二年(1336)重修。

  妙觉寺:十九都,东五十里,宋嘉定二年(1209)建。

  妙智寺:东六十里,二十三都,宋嘉定四年僧月潭(1211)建。

  栖真寺:八都,十五里。宋嘉定四年(1211)建。

  灵泉寺:西南五十里,五十三都,宋嘉定四年(1211)建。

  寿昌寺:十七都,二十里,宋嘉定五年(1212)建。

  福胜寺:在县西门六都,去县五里,宋嘉定七年(1214)建,名曰菰蓝。治平元年改今额。

  化成寺:南七十里,四十三都,宋咸淳二年(1266)建。

  护法寺:县北集贤坊,成化间(1465-1487)寺入官,后建布政分司。

  净严寺:东南二十里,三十五都,宋宝祐间(1253-1258)建。

  灵峰寺:西南五十里,五十三都,元至正间(1341-1368)建。

  福惠寺:在县东隅,近城水关。

  广慈寺:县东隅中和坊。

  东禅寺:在桂华坊。

  护仁寺:在七都。

  法泽寺:九都。

  上坊寺:十二都。

  石井寺:十四都。

  长清寺:十二都。

  化成寺:十四都。

  宝岩寺:七都南台山。

  灵泉寺:十五都。(后三十余寺名略)

  佛祖青睐南丰,唐宋王孙贵胄青睐南丰,宋孟太后凤栖南丰觉源寺。佛佑南丰,虽然没有四百八十寺之多,春和景明,若杜郎俊赏南丰,且需重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之章。

  宝塔沉香,风铃翘檐,南台应相,天公或可期。

  南台寺,旧有南台寺显灵光,后并曾布出任宰相的谶语。南台寺旧名祥光寺,初为觉圆禅师建塔名宝岩塔,故又名宝岩寺,亦有宋皇之赐额题祥光,南宋诗人戴复古作诗并序云:

  南台寺长老,乃福州士人,陈其姓,语及光拙庵,遭际寺,乃石头和尚道场。

  元龙湖海士,参得石头禅。

  卓笔翻千偈,住山今十年。

  安心一丘壑,过眼几云烟。

  莫笑拙庵拙,声名动九天。

  南台寺为石头和尚道场的传承,即南岳石头和尚。按禅宗的传承衣钵:

  达摩-慧可-僧灿-道信--弘忍-神秀(北宗之祖)-普寂(传到日本)

  慧安(老安禅[圆觉经疏],六祖辈)、慧能(六祖,南宗之祖)-南岳怀让(洪州南岳)-马祖道一(江西之宗)

  六祖慧能创南宗,其嗣法之怀让,居洪州南岳;行思,居吉州青原山;此外则有马祖百丈(洪州大雄山)、石头(南岳)、曹山(抚州)等。然而,洪州南岳在哪里?按东南西北之方位推测,则石头和尚承续南岳怀让禅道的道场,很有可能就在南丰境内寺院,而与六祖同辈的慧安所创的老安禅注圆觉经疏等,南丰境内诸多的安禅寺即是其衣钵传承。

  唐开元时(713-741)佛教在南丰进入鼎盛期,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城地藏寺建成时止,县境内先后建起大小寺院、庵堂178座,其中唐朝代兴建的最多达71座,以县城直钟巷寿昌寺最为庄严和受朝廷重视。

  虽然不能够一一辨识南丰境内所有寺院的衣钵派别何如,但同归南宗禅道的根本是一致的。有一则简单的辨识方法:曹洞宗以敲唱为用,即徒敲师唱法;密教最重仪式,且事多神。其实,对于信众而言并不十分在乎派别宗系,在乎的是佛在心中的分量,佛佑信众的启迪,即修道成正果的层次。

  佛学禅道需妙悟,顿悟自心至最上乘即成佛,成如来佛,一般信众能至第三层小乘就非常了不得,进入第四层大乘者便是得道高僧,高僧的境界说起来也简单,即无我无法但有佛。唐宋以来南丰佛教禅师大多达到这种境界。史传南丰佛教十大禅师均从闽而来,尚不清楚的是唐代中后期佛教徒纷至沓来南丰的根本原因。究竟是王孙贵族借寺院转移田产,还是福建南少林等遭遇变故而隐逸周边山林?至少,南丰保福开山禅师继承南少林面壁功力的事实证明,南少林至少在唐代已在南丰立足生根。

  传说中,南丰十大佛教禅师的法力不可估量:

  谢禅师,名字逸,唐天祐间至自闽,实觉源化成二寺开山僧。初,居觉源,忽一日,以二缸相合坐化,遗言七日后开缸,其徒才四日即开,视,师复起,如化城,跏趺而逝。洞口有师藏骨之塔,石泉出其右,喷涌与涧水,左流溉田十余顷。师尝手植双松于池上,誓曰:松枝拂水,当以法雨苏旱。后一松已仆水中,一松犹存,寺有塑像,祷雨立应。

  王禅师,名省真,五代之季居圣容感通院,事圣容观音甚崖,尝谒伪唐临川牧齐王(景逵),赠以诗。道还南丰,适祷雨未应,师曰:遗我豚酒,可得雨。众如其请,遂饮酒食肉,浴桥下,俄,雨大至。院今属广昌。

  黄禅师,佚其名,唐末十僧自闽来,今觉源、东林、福林之出主,及塘源之大圣,随所驻锡,皆有显迹,而师独塔于五十二都崇法寺之山巅。

  程、罗二禅师,佚其名,唐末偕黄禅师自闽来,得道于五十二都宝石岩,就蜕焉,乡人塑骨祠之,崖中有二石,几岩上有石钟石鼓,前有石牛,俱逼真。

  潘禅师,名德齐,宣城人,祖父历宦长安,唐季兵乱去乡里,师七岁出家,二十受具戒。杨行密僭淮南,改年顺义,师至南丰,得白田里之宝峰,建寺居焉,顷之邑民请住资福;伪唐保大六年戊申,抚州团练使查延辉牒补焚修,保大十一年癸丑,去资福,住持慧云禅院,不出山三十余年,形如槁木,飞走驯伏。伪齐王景逵帅抚州,尝走,使者遗粟帛,至图其像事之,请以慧云为护国禅院,实李后主之五年,而宋乾德四年丙寅也,后二年示寂,葬院南五里,朱侍郎(彦)铭其墓曰:军山长老。师尤精地理之学,曾朱二家之坟,多所卜葬云。

  樟木禅师,姓李氏,名实,字介福,淝水人。幼从其祖骠骑将军(澈)游宦,庆历五年己酉,至三十七都禅岭结庵修道。尝咏月有云:“月轮端似古人心,皎洁高深处处临。纵在波涛圆缺定,照尘尘亦不能侵。”又有吴和尚、王行者俱来往山下。元丰三年庚申,有老妪寻彘至岭,忽见师坐一樟木,吴与王立其旁,蝼蚁运土拥之及腰,熟视惊走,报其乡邻,皆往,则三人者不见矣。次日,乃在岩源之圣峰趺坐而化,蚁运如前里人犹及见其面,遂为立龛宇,塑肉像而祀之,后数十年,闽人窃舁去,不知所在,乡民塑泥像祀之。

  圆觉禅师,逸其姓,初得业永安,后住持祥光,喜儒业。章邰公(得象)微时与师善,及当国,邀至京师,奏请赐紫衣方袍,又欲厚报之,师固辞,惟以监书藏经为请,公为置经一藏儒书一监送还。道淮泊舟,礼大圣僧伽塔,发愿图像。归,率众建造,既经营十余年,塔成,下临大江,上据南台,金碧璀璨,为江西冠。师灭后,元祐七年壬申,院遭回禄,藏经煨尽,惟塔存。淳祐三年癸卯,塔毁于电火。

  真如禅师,名慕哲,临川人,姓闻人。母梦神授以宝镜,觉而有娠,师生之夕,有异光照室。年十四,出家于南丰之永安,即今寿昌也。嗣圆觉禅师,不茹荤酒,敝衣粝食,以试经受度,久之叹曰:“是非究竟法数。”欲游方,其师辄止之。师度,终不得请,乃遁去。其师遣人追之金,师笑曰:“宗门以乞食为事,安用金为?”却之,趋洪州,从黄檗(南)禅师,又从上蓝(真)禅师,真奇之曰:“有是子,吾宗不坠矣。”真从翠崖,复与之俱所至,皆为高第。尝客庐山,选为化主,获施金数十万,过省其母,家贫食粥不继,师终不私以一金遗母,于是祥林推伏,请住大愚龙王,皆不赴,后住长沙岳麓。未几,推请住大[氵为]山,戒行益高,平生身不衣帛,背不沾席者四十余年,寒暑不懈,朝廷赐紫衣方袍,赐号真如。绍圣中,召见延和殿对御,称旨敕住智海禅寺。师之去大氵为也,其夕风振林木,鸟兽悲鸣,巨蛇猛兽出而当道,及居智海,未几,卒。一日索笔作偈曰:“昨夜三更风雷忽作,云散长空前溪月落。”趺坐而逝,火化于国门之东,烟焰所至,皆为五色舍利。薪尽火灭,目睛齿爪不坏,其徒即火所建塔,以藏舍利,而归骨于大氵为山,文肃曾公布作塔铭。

  保福开山禅师,姓林氏名志因,福州人,其母方娠,即不喜茹荤,既生,顶有奇相。少长为学精进,凡书一见,疾读如素习,授室有期,忽弃去,径趋衡山。又事南台,试所诵经得度,往依番阳正觉禅师,正觉示以少林面壁因缘,师数陈所见,辄不契,又之荐福如栖贤。一夕,举正觉颂慈明水出高源语,豁然有省,始自悔悼,遂还番阳,会保福革律为禅,请师住持,既又迁黄檗,又还保福。政和初,自为书别县官,易衣净发,安从而化。茶毘得舍利无数,齿坚而绀不坏。朱侍郎兄弟与师为方外交,各序其语录传世。

  由此也可大致了解唐宋时期的南丰佛教文化之一二,佛与道、儒等三者相互渗透,甚至清规戒律亦不如后世严格,人性化更强些。

  由此说到南丰的道教。

  南丰的佛教十大禅师的诸多功力其中呈现出道家的特色颇值得关注。祈雨、兑化、食荤等,与唐宋时皇家道观鼎盛,特别是李唐王朝视老子为祖而崇道、宋徽宗以来极力标谤道教以求长生不老等追求,道教成为显学,并点染着其它宗教。

  南丰境内的山水多浸染着仙风道韵。

  仙人石,在飞猿岭下水岸,相传春月神仙尝来游,人或见之,有石方广三尺余,上有脚指模,全其迹倍于常,俗呼为仙人足迹。

  军山,又名南山,县之望也,旧传吴芮攻南粤,驻军山下,其将梅鋗祭焉,礼成,有云物如士骑麾甲之状,今其上有三仙祠,王母池,其西趾有山茶洞,桃花源。山之西又有屏嶂山,宋蔡柟诗:远岫回环碧四围,一峰清绝万峰低。

  莲花峰,在南丰县西北四十里,状如莲花,上有雷公石。

  金华山,在南丰县西南四十里,夜有神光如金华色。

  壶公岩,在南丰县紫霄观后,有悬壶先生者,不知何许人,委蜕此岩,岩极高峻,人迹罕至,中有一榻,其木坚如沉香,又有石函丹灶在焉。

  石仙岩,在南丰县西一十五里,即冷真人委蜕之所,岩有汉张道陵十八世孙张洞宣冢。

  仙君岭,在南丰县揖仙门外,宋曾致尧读书之地,一日忽有羽衣七人被发自外至,环坐室中故名。

  龙母墓,在南丰县南八十里。宋吕南公记,熙宁间,农夫游贱妻刘浴于溪,遇黄犬,迫而有娠,产两鲇鱼,以大缸贮之,须臾雷电晦冥,鱼失所在,后三日,刘亦死,葬溪东矶阜之上,数日雨,溪大涨,众见两鱼循绕墓,所疑以为龙也。

  桃花洞,在南丰县西南五十里狂风障上,昔传王郭二仙夤夜堆结未就,闻鸡声而罢去,至今叠石欲堕不堕。

  旗鼓山,在南丰县西南三十里,右如展旗,左如仆鼓,又西南二十里为福善山,宋元丰间,吴禅师号樟木者于此坐化,其山高峻,与军山对峙,山顶山腰皆有庵,产茶,味佳。又西南二十里为石龙山,山如游龙缭绕,数百丈。

  蕨冈山,在南丰县西四十五里,山产蕨,人多采之,又五里为紫云山,其上时见紫云,又杜家尖山,上有翠云峰,浮邱仙坛。

  华盖山,一在南丰县西八十里,又名金盖山,三十里峰顶圆耸,如盖,宋宝祐丁巳僧惟玠至此,以水饮病者,多愈。

  总揽道家对南丰景观的影响,多为三仙祠王郭仙道,其中较为特殊的道家仙风,一为仙人石春月神仙,一为仙君岭七羽客。最为神奇的传闻也有二,一为金华山的夜有神光,一为龙母的故事。而华盖山之僧以水饮病者多愈的故事,说明僧之医道的高超,更说明南丰山间清泉的水质对人体多益。道家在南丰,多涉及仙、鬼、雷、电等神秘现象,难怪元末隐士刘埙跋道堂壁间诗云:

  门前尽日走黄尘,夜叩山房寄此身。

  在太极先元有道,除神仙外少闲人。

  沙填方石千年梦,水绕南台几度春。

  纵得桑田谁解守,海枯尘起更伤神。

  桑田谁解守?除却神仙少闲人,岂凡夫俗子能领悟得到的。

  道教南丰,故事很神奇,也很玄妙深邃。

  相传西汉初年有一个名叫王探的人,云游至南丰时,在军峰山结观而居,道行高深,经常行善广济百姓而得民众爱戴。后从赵姓师尊学得黄庭内景之法以及及泽泻丸方,并遇九天玄女,学得变幻之术。又从早年的司马师傅处学得神化无方之术,本领顿时倍增,一会将身体散化为云,一会变幻为雾,或立地成耸立的高山,或化为平川等。

  还有一则组合的故事。一个名叫王传的道士,长年服用黄连,寿高140岁,精气神却如40岁壮年人。又主簿花王兴罢官归隐军山,九载,见山下洞穴有千岁金蟾,又见山顶琼花叶若白檀,旋即琼花吐艳,金蟾跳跃,云车来迎,白日升天。后人相传为主簿花。再一村民王玄芝,夜遇一道士,因随之出家,行在旴江水底,月光中不见泥沙,水随步自开,见路旁有一物如龙,又像蛇,长有十丈许,王玄芝觉得有些怕,道士告诉他说,这是水母,能看见它的人都会长生不老。

  南丰乡贤隐士刘埙,是个记载道教鬼神故事的高手,但他笔下的道教神奇故事,不是一味地追求神异,多借道教风尚作为村民道德教育的精神力量。他记录平生所见的三件神怪之事:

  神怪之事,吾素不信,但即今数事,乃吾目击,而身亲者,殊未有以自解。

  南丰石仙观之前,有巨樟一株,世传宋延平辛丑岁,有方士冷道者在彼修炼。一日叱木使开,则木腹中虚,因入其中,坐化而逝,未久生合,里人相传以为神。后治平丙午,令公胡若者不信,斧而验之,则见道者兀然而坐,俨然如生,欲后来取信,传以塑绘焉。自是历二百年木不复合,予亲见所斧木,窍长盈尺,阔数寸,中虚而枝叶茂,冷道者兀坐犹故也,心窃怪之。越宝祐癸丑,寒食后一日,大风拔木,木虽仆,而冷道者犹兀坐木根之上,屹无所伤,屋而覆之,至今犹存。此不可解者一也。

  丰之军山,险峻倚天,号江南绝顶,上有石室,祠浮丘王郭三真君,曰三仙。祷祀者归焉,时见云雾滃欎,中有光如日晕,大如车轮,乡人称曰圆光。光中见三仙冠服貌,像隐隐可辨,其飞行翕忽,或升或沈,顷刻不见。此不可解者二也。

  咸淳癸酉岁,余家旴城中,闻南丰母舅家为鬼所侮,每当昏时有声,歘然于屋前后,或棂或庖,湢环绕而鸣,老幼皆缩颈灭烛,噤不敢声,达旦乃已,明日复然,如是者逾半年。已而妗氏病且死,予闻讣往吊,将就寝,忽闻鬼声去卧榻三五尺,去地仅二尺,且行且鸣,予叱之不止,已而其声或远或近,予亦困且睡矣。礼毕,余遄反旴城,后乃闻其声渐息,而舅家亦迁别居。越三载,北兵薄旴城下,予奉亲还南丰,无所于居,因假舅氏旧馆寓焉,则昔之鬼声无闻矣,每独坐至夜分,亦汔寂然。未几,此屋遭兵毁荡尽,然当时何其怪也。此不可解者三也。

  神鬼有无,当必有知者,今纪目击身亲者如此。

  刘氏虽云不信鬼神,但言语间却非常神明化,以亲身历言鬼神之事,焉有不信之理,但刘氏记录鬼神却另有原因,刘氏善假鬼神教化道德,则中旁他所不可及也。如他的《隐居通议》中所记载的雷击神灵故事,在南丰道教文化中颇具典型性。

  故事之一:

  吾州梓源李规可,圆孙有子因事微忤规可,明日,规可出州诉之。行至广沙坪,众劝以反,乃拜天诉子。扺家,以原词置灶中焚之。未几,其子入州,行至父所拜处,迅雷一声殛死,衣裳破裂如丝。是日也,余在郡庠堂,窃怪霹雳非常,已乃闻霹死其子,身有至元钞两张,雷火不焚,朱墨焕然。秋麓叔父镗尝言:京源曾氏有婢,常弃擿米谷于粪壤,往往不加爱惜,或劝止,不从。一日婢正撤米谷,忽雷火焚,婢自顶至踵炮其半体,余半体无所伤,幸不死,盖亦怜其愚而警之。

  故事之二:

  罗济翁公让,言其乡中有职役人二,其一纯实,其一凶狡,纯实者因某事聚少米,其凶狡者缘怒,悉以米弃沟渎中,狼籍满地,纯实者劝之不从。一日,二人同行,暴风急雨忽至,雷电随之,渐觉晦暝,二人者将避之。而无其所,遥望前途有社林焉,拟造树下避雨。既至,则见社林中有数人,若吏卒,或衣绯青,或黄帕首,急禽凶狡者,捽之。俄有一人若功曹然,张帏幙及榜挂之,命左右扶纯实者去,且令勿损其身,俄迅霆一声,俱无所见,惟见凶狡者横尸在地,此人惟头发被焚,病哑三日,而后能言所遇如此。

  上述两事,刘氏借雷电报应之事,假以劝人行善与孝敬双亲以及珍惜谷米粮食,实在用心良苦,其笔下的鬼神成了正义与道德的化身。但以下一则道教鬼神故事,则或多或少有猎奇之心,作为元明之际主修南丰旧史的大儒隐者刘埙,崇道重礼却借以鬼神之事,实在令人费解。

  大儒陆象山先生常言:“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

  真是一语道破真谛,刘氏以传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将道教鬼神文化与儒教之礼乐相提并论,并同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可见道教文化在他心中的位置,南丰重巫鬼的人文环境只不过是借鉴的手段而已。乡贤大儒隐者刘埙,道教诠释儒教礼仪,是正是非?恐怕一时也难以说得清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刘氏所道者并非南丰道教文化的本源。南丰道教与佛教一样,有着皇家贵族的渊源,有着唐宋以来千年的文化底蕴。

  南丰的道观大多起源于唐代。始建于唐代的道观有:

  灵都宫:东南隅中和坊,唐武德中,有群鹤翔集宫,所仰人神之,祠焉,祈祷辄应。旧名贞元观。至宋改名灵都宫。洪武二十五年归并清修行一十三观为业林。后改为便民仓。

  清修观:县北门外有许吴二仙丹井,初名仙君观。唐太中初改名福寿。宋嘉祐六年下元日基,露降殿前松上,因名甘露松,治平元年赐名清修观。元符三年五月丁卯,有鹤百余翔舞观所,至暮而去,是冬观毁。元元贞大德间渐修复。明正德辛未寇毁。宋代诗人作甘露松诗:绿晕苔花石策坛,萧森松露滴人寒;步虚何处迎仙仗,信佛云间建紫鸾。

  长安观:县东北集贤坊。东岳祠之右。唐开元十八年建。旧在十七都,地名白田。宋绍兴间建于今所。

  妙灵观:在县东北九都,五里,神龟岗,王待郎墓侧。唐开元中道士王宏逸开基。洪武二十七年(1394)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命南城法士张?募缘重修。

  石仙观:县五都,南唐升平元年,汉天师十八代孙张洞宣开山于此。面南石岩高耸,殿宇半依岩构,岩石有白点布列,如北斗,俗传岩上残屋数橼,人不可到,为洞宣炼丹之所。岩左有冷真人祠。前有古樟数围仆于地,世传冷真人蜕骨其中,观所山环木幽,景致奇绝,南丰一佳境也。

  灵祥观:八都。南唐保大二年。

  灵济观:八都,南唐升元元年。

  栖真观:三十四都,南唐升元元年名真游,宋治平间(1064-1067)改今名。

  长生观:三十四都,南唐升元元年。

  洞阳观:四十一都,唐开元二年。

  紫霄观:四十四都,唐开元间建,名妙仙。宋治平改今名。宋代诗人有云:长恨桃花太漂泊,愿随流水到人间。

  丹阳观:四十九都,甘坊伏虎岩下,旧传甘仙师炼丹于岩中。

  洞真观:二十八都,宋熙宁间建。

  上真院:南门隔溪登高山下,旧址在且东南灵都观之东,名玉虚堂,宋嘉定中建。

  灵宝坛:五十四都,地名京源,元大德三年建。

  林泉道院:五十都,地名山麻,明洪武间建。

  崇道观:二十三都,南唐升元元年。

  七星观:二十都。

  崇仙观:五十一都,军山下十里。旧老观去山五里。

  南丰道观最早的灵都观,在县城东南隅的中和坊,为唐武德年间建。作为皇家道观的象征,灵观宫具有护国与祈雨佑民功能,故在此出家的道士都颇有来历,如魏真人,为唐郑公徵之裔,宋枢密岑文之侄,幼时即通经史,长于诗歌,未满二十岁时曾对父亲说:“人生变幻无常,不过是寄遇在天地之间的一会儿时间罢了,不如去求长生之道。”于是披褐蹑履遍游名山大川,至南丰灵都观,开山住持,全神保精,风闻远迩,南唐时召至宁都府紫极宫讲《道德经》、《黄庭经》。后宋真宗诏求天下有道之士,被召入玉清昭应宫,多年后乞请归至妙灵观。91岁时,忽一日,他对徒弟说:“已奉上帝召为仙官了,明天就走。”等天明留颂偈道:“无量度人,皆由于身;去来无踪迹,大块一飞尘。”尔后仙化而逝,逝时童颜鹤发如生平,周身异香阵阵袭人,后葬在白石田虎潭。

  南丰道观最负盛名者有两处:一是石仙岩,一是紫霄观。

  紫霄观建于开元年间,最早来到南丰紫霄观的道士属于何种派系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元初列入茅山陶宰相系列,因为宋末元初的刘埙曾作《紫霄华阳岩三茅真君祠记》有载:

  仙道行世远,远迩有人焉。慕尚崇信之,弗懈即远者,迩矣江左,有郡曰金陵,金陵属邑有山,曰三茅,盖茅仙兄弟成道之地,道书所谓华阳洞天者也。

  吾州僻左无知者,知亦惮远无游者。延祐甲寅岁,里善士谌济川檝慨慕元虚,始独造焉。重湖航大江,一往复凡三千里,受经箓于宗坛,分炉薰于灵琐,严奉以归,归而谋卜地以祀,未获也。其里之紫霄观侧,古称道人岩者,临流绝险,岁久榛芜,而地幽尘淸,堪驻仙驭。观主张惟善启之,济川是之,乃铲、乃芟、乃辟、乃镵,乘夷旷而祠三像于中构,别馆而祀,锺吕于后,苍翠环合,风露萧爽,咸稽首曰:“茅仙远在,是何其近也。济川征予记。”……济川之于道也专且勤,故履危涉险而无倦心,道远费侈而无靳色,卒能使江左仙真之祀延逮乡邦,使一方寡闻之民翕加礼敬,茅峰烟霞歘其在目,岂吾徒儒迂不化者能及是邪?是宜记。延祐四年岁在丁巳十有一月吉日记。

  按刘埙所记,紫霄观在元初时早已荒榛,里人谌济川远涉茅山经箓而再构道观,时间为元仁宗延祐四年,即公元1317年。

  而明代乡贤章潢撰《紫霄三岩源流》,则将道之源流又向前推至后汉的壶公先生。他记道:相传垂壶先生仙蜕在紫霄观的仙人岩,此岩在高耸的绝壁之上,凡人均不得而上,有一道士拜黄箓斋戒后,以峻梯登上岩顶,看见有一木榻,榻木坚硬如沈檀,旁边有一石函贮着一把七星剑、一把木匙、一把五色锁子骨,另一旁还有一小木船及桅杆,但不知垂壶先生姓氏名谁氏、是何代人。

  还有传说更神奇者,说壶公先生修道为仙,观前悬挂一葫芦,白日在岩中修道,晚上则跳进葫芦中休憩,变幻莫测,道行甚深。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壶公先生兑化后,这种以小木船及桅、七星剑等特色的道家法器,与龙虎山中的悬棺文化是一致的,因此,可视为同宗同源。

  另据章潢所记:

  南丰县西南八十里,有紫霄观,相传仙者壶公于此得道。壶公者,后汉费长房师事者也,宋嘉定五年来游。紫霄所谓三岩者,盖下岩、中岩皆干戸,而上岩兑户也。下岩在山半,屋三分一在岩中,屋显石壁峻立,有窦横袤寻丈许,中有仙床丹匣及蜕骨,或者壶公之遗耶。观旁老松一株,大三抱,夭矫腾上如苍龙拏云,恐汉时物矣。从旁得路数百武,为中岩,横袤不十寻,然益怪奇清远,疑壶公得道处也。又从旁得路数百武,为上岩,则山之巅矣。山益高势益,峻不可得栖止,及山之巅,肆望远焉,则军峰插天如玉笋出其右,旴江泻汉如玉绳维其左,金嶂鹰石朋从友列如屏帟遮其前,而其后则山驱羊而随之水,束带而归之,首不知来,尾不知去,遡游二三里许,两崖皆峭壁,岩窦峙列,上头露青天一线,下皆澄潭百丈,岩上仙馆棋局历历可辨数,然四壁峻绝,梯凳绠梁无所于施,人迹不可登到,大江以南一胜处也。

  石仙岩在南丰县西,即今车么磨岭水库,岩有汉张道陵十八世孙张洞宣墓。而张洞宣为龙虎山道教的重量级人物,即汉天师道陵血脉延嗣,则可知石仙岩道教传承的正宗。

  旧志云:

  张洞宣精通道术,始唐开元中军山神发迹于石仙岩,既百余载矣,南丰升元初,师自龙虎山来,欲得岩为观,乃聚石作坛,神遂逊于旴水之阳,曰考步。师因开岩,方广二十丈,星坛石室神剜鬼划,宛然洞天也。岩下初苦飞石掷人,人迹莫至,师亲笔篆符于石壁,飞石汔息,其符今存。师后委蜕,葬于山腹。

  其实,在张洞宣天师元初来之前,石仙岩已早负盛名。

  宋太宗时就有冷真人来石仙岩:

  冷真人者,逸其名,寄迹石仙岩中,罕与世接,惟王县尉博文与之密。一日诣王别曰:“欲有所往归。”即凿开岩前樟木坐蜕其中,时咸平四年辛丑岁也。王往视之,死矣,复作文祭焉。岁久,木复合。治平三年丙午,如县胡公若,疑传之者妄,斩木而视,貌如生,后被风日,渐枯寂,里人加泥塑其像。宝祐元年癸丑寒食后一夕,大风雷雨,拔木仆地,翁像俨然不动,乃构亭祠之。宝祐中,宋参政陈公宗礼为文以记之,未录。

  另一位在石仙岩得道者为王博文,旧志载:

  生而神异,少长志趣不凡,尝梦至一所楼观,森邃有巨蛇盘地,试喷其首,蛇奋起入霄汉,觉而白其父,父曰:“子当续仙宗也。”于是幅巾云游。将渡杨子江,行树泽中,雨暝失路,若见灯前明者,至则一老妪馆之,落异书,因录之,纸尽继以木叶。天明,乃息大树下。初无馆舍,及渡江,遇异人,叩其姓名,答曰:“吾乃玉府大师也。”授以秘文,竟失所在,自是法术益验,名闻江湖。

  徽宗遣道流,董冲元同本路监司守臣诏入殿,陈玄化无为之道,上大悦,授冲虚通妙先生,累加太素大夫,金门羽客……扬州大旱,诏求雨,巽水曰:“皇帝命我行,借黄河水三尺。风要拔木,雨要滂沱。”扬州境千里沾足,奏得雨黄浊。师曰:上帝尽禁不住江河,黄河无禁,故可借尔。后乞还。一日将去,持法书剑印入军峰石室,藏之。谓其徒曰:“已敕山神守护,待有道者遇之符化。”书其棺曰:“此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书毕入卧棺内。葬神龟岗。

  真正与宋代皇家结缘的是杜法师。

  杜法师,名永期,字子安,得道于福寿观。法师游惟谔,行符咒术,道术流行,因从之,往石仙岩居焉。宋神宗建中太乙宫,选天下有道之士三十人,师与焉。对问合旨,敕住持中太乙宫,赐崇教师号,常召入禁中,行法罢,遣中使以高丽贡木癯樽,盛御酒赐之,并授以器。四方闻名,争求符篆,师厌之,乞归旧山,累表奏恳,始得旨。遂买舟南下,王介甫、曾子固、蔡元辅皆尝与之游,各赠之诗。

  杜法师被宋神宗召入皇宫长达几年之久,深得神宗青睐,神宗将从高丽进贡来的上等木樽赐予,且盛御酒相赠,感情已超出平常者。而往来求符箓的王孙贵族又快要踏破门槛,后求归隐回到南丰石仙岩,又成为求仕途者的一条终南捷径。曾巩归乡时常拜访石仙岩,并作诗《访石仙岩杜法师》云:

  杜君袖衔丹砂书,一顾诃斥百怪除。

  声如翻河落天衢,四方争迎走高车。

  方瞳秀貌白发垂,买船东南寻旧居。

  石岩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君琴一张酒一壶,笑谈衮衮乐有余。

  我今归来尚踟蹰,羡君决发真丈夫。

  后来身为宰相的曾布造访石仙岩,杜法师已鹤驾西归,曾经名喧一时的石仙观平寂而闲。遥想杜法师与曾氏家族的恩情,曾布只能凭岩吊思,但求与猿鹤为伍随法师皈归山林,在古木苍翠的山岩纵情山水。其作诗中有云“君恩何似雀衔环”句,雀衔环之典,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弘农人杨宝,少时救了一只黄雀,后有一黄衣童子送白环四枚相报,谓当使其子孙显贵,位登三公。后因以“杨雀衔环”为报恩典实,谓感恩图报。则可知杜法师在推荐曾布时,或曾布在王安石改革遭受挫折时,是给予很大帮助的,至少在神宗面前说了许多好话。曾布诗因而较曾巩多几分感恩怀旧之真情,其云:

  古木苍苔翠雨颜,仙崖咫尺近乡关。

  人随天上玉棺去,云掩洞中丹灶闲。

  禄养不容鸟反哺,君恩何似雀衔环。

  北山猿鹤真吾侣,盍卜幽栖谢往还。

  追溯南丰道教源流,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仙师,他的后人定居南丰,且成为白舍甘坊村等地的一代望族。

  甘仙师,名凝,晚唐人,世居浙之丹阳,少有奇操,举进士不就,入三茅山,修真炼形,为方外之术,既乃挈家游江南,卜宅军峰下,开荒榛为良田,振贫恤孤,皇皇然以济人为心,岁当旱,叹然,驱役风雷,其法以破竹为圜,画地为坛,各置其方,令童男女转之,随所转而雷声发,已乃大雨,或久雨妨获,则为丹书画焚之,立霁。有疾者为篆符使服之,无不愈。其逝之日,雷风大作,师召家人来前曰:“后四十年,当有圣人出,天下复平,汝等无忘忠孝,必有大吾门者。”言毕,沐浴正衣冠而化,既而,里人有遇之傍郡者,始知其尸解,至今土人崖祀之,水旱疾疫祷辄应。宋季曰(子则)曰晋曰开曰希圣,明代曰霖曰来,掇科第跻入仕,皆其后也。

  无论茅山道家的山中宰相,还是龙虎山张天师嫡传符箓,南丰道教结缘王孙贵胄,特别是宋神宗朝杜法师被赐崇教师号,则将南丰道教推向顶峰。第四十三代天师明代张宇初相中南丰道教宝地,特率弟子造观南丰,他是明代正一派道士,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为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嗣教,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敕受“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永乐八年(1410)羽化。其著作《岘泉集》中之《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辨荀子》、《辨阴符经》诸篇成为道教经典。其作诗《南丰舟中》云:“春寒啼鸟怯西风,小艇江波湿雾中;并坐短篷樽酒尽,一片烟雨到城东。”对南丰道教发展的欣慰之情跃然于纸上。

  道教南丰,至少在明初仍然为天师的正统嫡传派系。

  除却道观,南丰的神庙也异常发达,几乎涵盖唐宋元明清以来相邻县市神庙的全部内容,以至于南丰傩神请神辞中所罗列者有长长的一大串名符,兹列以下,仅供参阅。

  军山庙:在县西之石背考步,元符三年建功立业……执政以神,能出云雨、利民物丰,乞封勅赐庙额曰灵感,累加封为嘉惠顺济仁王。明洪武二年知县程瑞重修,新于地址,每岁七月十五日,有司致祭,仪用豕一瞥一。

  东岳庙:在县东北集贤坊,神曰泰生天齐仁圣,寺宫数泓,修縻费巨,为江右祠庙之最。正德六年寇毁。悉几为民居,存一小殿以祀。

  嘉济庙:旧在朝天门,即今宜春门外之江滨,神殿石名固,发灵于赣城之江东,俗号江东大王,今废改紫阳书院。

  五忠侯庙:在西理坊安禅寺右,俗名五倡庙。

  灵查庙:在西隅西里坊,县前上街,神未详,所始为通天兴福于惠之神,素著灵异,衙舍公署多其所栖,他如万家巷濠头铺背等处,及乡落林麓多有其祠,祈晴祷雨,神则不与而忽之者辄有微谴,故人多敬而祀之。

  英泽庙:在县揖仙门外西林寺之傍,初有童子为神言曰:整形当庙,食于斯,为尔众福。寺之僧肉齿和尚,一夕梦至大官府,望见一人冕者如古方伯,又二人戎服抚剑侍,僧整衣进,冕者曰:徜徉天地间,无不知也。乐兹山之秀,将寓吾灵而佑兹土,向童子所告吾意也。僧勤够问之,应曰:吾朱森秀才是也,遭世不靖隐德于此,能庇斯人,今得命于帝,惟师识之。乡人信僧言,为立庙祀,今将军祠是也。

  将军庙:一在总铺,一在中巷寿昌寺左,一在北门外西林寺右。相传发灵于金溪毛陶峰,所谓威灵显化赵大将军者,失其名,为县吏,二死囚以候母,请许之,至期不来,乃祷于峰,誓用人祭,遂见白兔走入空墓,执二囚以归,竟死于誓,谚云:为贼者祀将军,拘贼者祀将军。然则非聪明正真之谓矣。况五牲六畜不相为用,而用人乎。

  鸣山九郎庙:在九都渔湍山上,神姓石氏,发灵于信州之自鸣山。

  苏湖庙:在八都黄满,弗详所始,绍兴间重修。

  汉帝庙:在六都考坑,邑西山隈水曲皆有之。水村刘公埙有赋。

  营神庙:在方家坪,神姓柳氏,世传五代乱离,置营三十二都,三十四都之间,号猛虎寨,以保聚乡里,里人祠之。

  神岗王庙:在县八都小莱,每于三月三日迎神。明惠嘉应神冈王庙,一在八都小莱,每岁三月三日迎神赛会,浇大烛如桶,各姓争列之次,正庙在宜黄之神岗。神姓柳,名毅。一在五十三都,狂风障下。

  惠应庙:在五都官塘饭罗峰下,神姓阳,泉州太守,发灵于邵武大乾坟,墓在焉。

  崔府君庙:在县东门外接官亭之下,地名府君段,其神或曰后汉崔子王也。

  黄司空庙:在中和坊花心巷,神姓黄,讳法敷,字中昭,巴山人,即今崇仁县也,梁侯景之乱,于乡里合徒众。太守贺诩下江州,司空监郡事敬帝,太平元年割江西四郡置高州,以司空为剌史镇巴山,后以功封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昌民熊云朗于金石害同文育,司空率南城人周迪共讨之,位至侍中,陈文帝天嘉七年死,葬崇仁,以其有功于江西,故诸县皆祀焉。

  威济公庙:在白舍镇之西,神姓康代,庙乃故民谢氏居也,冬夜宿火地炉有香,菌生火中如盖,次夕梦一神人谓曰:予康太保,种菌于子之炉者,子若能为问,予当福汝,谢徙居立庙。

  朱宣王庙:在龙池乡刊都大街大源山,姓朱名从立,唐禧宗时为云麾将军,唐末盗起,为保全其乡里,寇不敢犯。欧阳文忠作五代史书为贼帅朱[从立]。宋景德二年乙已立祠,元末废。

  又,南丰祠堂祀奉列如下:

  南丰祠:在县治南,隔江读书岩,内祀曾文定公。

  林公祠:在安禅寺前堂一大间,有台有门及报德坊,均祀林公润何障殊勋。

  节妇祠:在县东城外新桥头,内祀诸节妇烈女,各载本传。

  旌阳祠:在县隔江南台之巅,傍有仰高观澜二亭,嘉靖癸丑年建立。

  三应真君祠:在军山绝顶,晋有一翁得道于浮丘山,王裒郭姒共师之,相与出山,约于江南绝顶会聚,未几,二仙遇于孤荷桥,同往军山寻师,不遇,岁会于华盖山玉亭馆,复同飞于至军山居焉,宋熙宁樵人闻钟音响于林表,乃寻绝磴而上,得香炉,视矣,识有曰华盖仙坛,樵人神之,鉴石为殿,范谶为像,严奉之灵响其上,远近处趋有登山而不敬者,辄有众……僵仆时有光影环山岳,大如车轮……真君者,俨然衣冠其中,其修孝于亲者……有请分其灵归,乡之山峰而奉祀者,故金嶂灵峰东华诸山皆有三仙祠,即兹山分灵也。

  观音祠:在处有之。如三圣岩,新桥上,滴水岩,冷水坑皆为像,祀之若有灵应。

  龙堂祠:在三都军山之麓,唐开元温士奇建,近行脚并庵然,穷山僻谷捕逃渊薮不可知矣。

  望夫祠:在三十七都,昔有一妇因夫外出不回,便至石上望而坠死,乡人怜其节葬而祀之。

  伍子胥祠:在四十一都白舍镇相公潭上,开元四年建,里人立祠,居民岁为修葺。

  甘仙师祠:在县西七十里,四十九都,甘坊崇福寺之右,祠旁甘氏皆仙师之裔环居焉。

  如上所述,可列出南丰神庙与祠堂所祀的几则特殊现象,一如上文所言的春月神,古诗有“有情人戏于春月”,则推测其为爱神之类;五倡庙原为五猖庙,与目连救母故事相关;英泽庙与朱森秀才故事相关;还有将军庙,为贼与民共同祭祀,更有朱宣王庙祭朱从立,原本为农民起义领袖,被官府捕杀后竟然广为供祭,恐怕在全国范围也很难再找到相类同者;另有九郎庙、营神庙、苏湖神庙等,所祭祀者亦奇特,已很难考究源流了。

  南丰佛道与神庙家祠等自唐初以来,即载誉满郡,千年的文化底蕴薰染着南丰先民的乡土记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