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闽北游击纵队由福建开进上饶县南乡一带活动,并创建了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饶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党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进行垂死挣扎。在上饶县城乡,到处抓丁拉夫,征税派捐,这种大失民心的做法,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垮台。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4兵团15军45师解放了上饶。5月14日,2野5兵团直属支队2大队3中队接管上饶,宣布成立中共上饶县委员会和上饶县人民政府。
游击战争、革命组织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上饶县的
游击战争
一、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与扩展
正当全国人民欢庆抗战胜利,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蒋介石于1946年6月破坏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根据局势变化,中共福建省委提出了“背靠福建,面向江西”的发展方针,指令闽北地委加速向赣东北发展,以上饶、广丰、铅山等地为立足点,发动游击战争。1947年2月,中共闽北游击纵队副司令程胜福带领游击队来到禹溪一带,创建游击根据地。
游击队到禹溪后,广泛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深入群众讲解当时的形势和党的政策,明确提出“领导穷人翻身”的口号,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了革命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为密切游击队与群众的关系,游击队整顿了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处处保护群众的利益,还在青黄不接时期,借钱给群众救济生活,从而与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游击队在武装行动上,采取武装镇压反共分子的办法,捕杀了禹溪的叛徒、伪保长吴惠清,捕杀了毛楼的叛徒翁才波,捕杀了封禁山特务坐探小老熊、叶敏仔。铲除了这些反共分子,群众拍手称快,革命组织也迅速发展。不久,在禹溪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20多人,还在禹溪建立了乡村革命政权,建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群众组织。1947年8月,在花台发展党员4名,成立了花台党支部。由于游击队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便在禹溪、花台等地站稳了脚跟,创建了游击根据地。
1947年11月,闽北党委书记兼闽北游击纵队司令王文波率游击队主力和闽北地委机关从崇安突围,转战到上饶禹溪与程胜福会合,宣金堂在浦城石坡发动武装起义未成,也辗转到上饶县禹溪。此时,活动在上饶南部山区的游击队力量日益壮大,开创的游击根据地,迅速地从禹溪、花台、大东坑、桃源坑等地,向外扩展到毛楼、枫树底、麦里坑、斗岗、横排和广丰、铅山所辖的部分地区。
二、上饶县北乡人民的斗争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残暴统治,不但横征暴敛,搜刮民财,而且强行抓壮丁,向群众要人、要粮、要钱。当时属于国统区的上饶县人民,无法忍受国民党的残暴统治,首先在上饶县北乡揭竿而起,自发地同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
1947年6月,郑坊农民高举武装暴动的旗帜,迅速攻打石人、郑坊等地的国民党四乡警卫武装,缴枪30多支,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上饶县的统治。后虽遭国民党上饶、玉山、德兴、横峰四县联合武装“进剿”而失败,但留下的20多人武装,仍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1948年2月,望仙农民王丕兴等10人,为反抗国民党抓丁派捐,手操扁担、柴刀在古亭子砍伤国民党望仙乡公所干事3人,缴获步枪3支。
上饶县北乡人民的自发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上饶县的反动统治,在军事上有力地支持了上饶县南乡游击队的活动。
三、粉碎敌人对游击根据地的“清剿”
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在北方的重点进攻,开辟敌后游击根据地,1947年4月,闽北游击纵队20余人,依靠封禁山民众的支持配合,从游击根据地花台出发,袭击崇安县坑口炮台,俘敌12人,缴枪12支。同年12月,闽北游击纵队6人,在花厅的黄柏坑歼敌一个班,缴枪6支。闽北游击纵队在敌占区后方活动歼敌,给国民党沉重的打击和威胁。因此,国民党调遣武装队伍,对上饶县南部山区的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剿”。
1947年,国民党福建保安团、江西保安团,先后向封禁山、禹溪等游击根据地进行12次“清剿”,每次“清剿”使用兵力一个营或一个团,“清剿”的方法大同小异,首先镇压革命群众,用强大的兵力搜山;其次用碉堡推进的办法,封锁“清剿”游击队,他们在船坑、里湾等地筑起了许多碉堡,威逼游击根据地;再次,甘溪、里洋、鸟桥等乡公所组织“联甲兵”防范游击队活动。此外,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江西行动队和上饶行动队等特务组织,派出特务人员潜入游击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和刺探情报。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游击队实行“坚壁清野”的办法,采取跳出内线到外线打击敌人的策略,避敌锋芒,灵活转移,分散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敌。因此,国民党的武装“清剿”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游击队经多次作战,不但扩大了政治军事影响,还充实了自己的力量,巩固了游击根据地。
四、游击战争的胜利
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上的大反攻,中共福建省委于1948年提出“发动三十六路游击战争”的指示,活动在上饶县南乡的游击队根据这一指示,主动出击,频频告捷。
1948年2月12日,闽北游击纵队中队长徐福祠率领闽北游击纵队15人,在封禁山民兵40多人的配合下,袭击驻上饶县黄坑桥国民党保警分队,毙敌班长1人,俘敌15人,缴枪10多支,手榴弹30枚。2月下旬,又在十八排击溃国民党广丰民团,放走了全部壮丁。
同年11月,闽北游击纵队副司令程胜福带一个警卫班,在禹溪民兵10多人配合下,攻打崇安县黄土岭炮台,毙敌班长1人,缴枪6支,手榴弹8枚。
1949年1月15日,游击纵队在毛楼、禹溪民兵20多人的配合下,化装做小买卖的生意人,从禹溪深夜分三路出发,袭击铅山平阳炮台,俘敌6人,缴枪7支,手榴弹10枚。
游击纵队主动出击,在国民党后方不断开辟游击区,威胁国民党政府在上饶县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上的大反攻。
第二节 革命组织建立与发展
一、中共花台党支部成立
全国内战爆发,中共闽北地委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于1947年2月派遣闽北地委委员兼闽北游击纵队副司令程胜福率领游击纵队,到上饶县南乡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游击纵队到达上饶县南乡禹溪、毛楼一带,捕杀了一批叛徒,打击了一批欺压百姓的反动分子,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由此,游击队很快站稳脚跟,并逐步创建起游击根据地。
根据地的群众,经游击斗争的考验和共产党的宣传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对革命充满了热情。根据这种情况,1947年8月,中共闽北地委决定在地处偏远山区的花台村,成立中共花台党支部,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上饶县第一个党支部。当时由杨文中、徐福祠介绍朱礼荣、王文福等4人入党。党支部书记由王文福担任。中共花台村党支部成立,为以后各地党组织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共上广县委成立
1948年国内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防御转入全面反攻,而国民党军队转为重点防御,这一形势便利了游击斗争在上饶县的发展。1948年元旦过后,闽北地委机关从禹溪搬到封禁山的花台村,革命组织迅速发展到上饶县的塘里、范家坳、花厅、铁山、广丰县的鸡爪岗、千鸡山等地。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领导,1948年4月,闽北地委正式决定成立中共上(饶)广(丰)县委,书记杨石,组织部长杨金生,宣传部长黄知琛。县委下辖上饶县花厅区和广丰县小峰区,共有党支部17个,党员250名。上广县委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东北地区重新成立的第一个县级机构,这标志着上饶县乃至整个赣东北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革命组织蓬勃发展
上饶县南乡经1947年多次粉碎敌人“清剿”后,革命组织随同游击根据地日益扩展而不断发展起来。
1948年4月,宣金堂到禹溪发展了翁金元、汪金良、姚长福、姚元生等人为中共党员,成立了禹溪党支部,书记姚元生,此后宣金堂又在蓝家坪、石墈、寻司洋等地发展党员32名,建立起4个党小组,上禹溪为第一党小组,组长翁金元;下禹溪为第二党小组,组长何兴贵;蓝家坪为第三党小组,组长彭嘉文;石墈、寻司洋为第四党小组,组长江起龙。四个党小组属禹溪党支部领导。1949年2月,支部书记改选为彭嘉文担任。
1949年1月,宣金堂在毛楼发展4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杜福生为支部书记。3月,宣金堂又在毛楼、东坑两地发展4名党员,建立两个党小组,毛楼为第一党小组,组长为梁日来,东坑为第二党小组,组长为周日富。
自1948年至1949年2月,在封禁山一带的揭家、黄连坑、桃园坑、金竹排、梦里坑、塘里等地发展新党员37名,新成立6个党支部,加上1947年在花台发展的5名党员,成立了花台党支部,共有42名党员,7个党支部。与此同时在广丰县的鸡爪岗、坳头、千鸡山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3个党支部。
在党组织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它革命组织也很快发展起来。1948年冬在毛楼、禹溪成立2个农民协会,下设6个农会小组,会员120多人。农会组织是探听国民党军队消息,进行抗租斗争,帮助游击队搞粮食,联系中农参加革命。成立农会,使游击队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便利了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
1949年1月,在禹溪、封禁山等游击根据地,发展团员33名,成立了禹溪、塘里、花台、梦里坑4个团支部,每个团支部任命了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成立团组织,把优秀青年吸收进革命组织,使党有了得力的助手。1949年2月,封禁山游击根据地成立了妇联组织,领导妇女进行慰劳游击队和从事其它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