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目睹财产被拍卖后,伦勃朗全家就此一无所有。他们剩下一个热爱父亲的儿子(提图斯),一个美丽、善良但没有钱的女人(亨德克里琪),一个说话还奶声奶气的孩子(小科内莉亚),以及伦勃朗那换不到钱的名誉,以及那一腔要到二百年后才会被世界认识到的才华。
1659年,他又照惯例,画了幅84.4厘米高66厘米宽的自画像。画中他依然保持一贯姿态,沉稳侧坐,戴着帽子—美术史家会分析说这是拉斐尔或提香用过的构图模式。那年他53岁。年轻时圆白丰润的脸颊,这时已现昏黄褶皱,瘦得颧骨突出;破产和衰老,在他的眉心和眼角投落阴影:这层次感,是用厚笔触勾出来的。画色调褐中带灰,唯一的亮色是角落的红色背椅和桌布。与他此前的画一样,整体幽暗,光芒依然落在他脸上,虽然那光芒已经暗淡得仿佛黄昏。
这也是伦勃朗到此时,唯一一幅身子朝向左侧的自画像。你无从知道他在暗示什么。也许是因为作这幅画时,一切都已颠倒,他不复从前。但奇妙在于:这幅画里丝毫不隐讳他遭受的打击,但丝毫没有颓唐或憎恨。他沉静地接受着这些,独自在越来越暗的光线里坐着,就像一个—虽然宗教裁判所的老头们不会承认—一个受难的圣徒。
当此绝境,亨德克里琪展现出女英雄的本色。她照料小科内莉亚,照料日常家务,节省每一分钱,鼓励伦勃朗继续工作。她依然不是伦勃朗的正式妻子,但到此已经无所谓了。全家住在出租屋里,她反而觉得自在些:以她少女时的穷困生活,在小市民住的出租屋里,她更得心应手。
她爱伦勃朗,也知道他一谈到金钱就是个白痴。她知道伦勃朗必须不断画画,不能指望他资给家用;她还知道阿姆斯特丹画家行会和债权人合伙,出了个卑劣的主意:不让伦勃朗亲自卖画。于是她想出了两个主意。
她和提图斯(这时17岁了),合伙开个店铺,卖伦勃朗的画及其他东西。这样,家里至少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能绕开阿姆斯特丹画家行会的诡异刁难。
第二个主意之妙,则显示她把宗教裁判所那群笨蛋老头不放在眼里,是有道理的。
她决定雇佣伦勃朗,让这老头,她的情夫,来当她的雇员。如此,伦勃朗将给情人和儿子打工。这里有一个微妙的法律空子可钻:伦勃朗是被雇佣身份,所以他那些吸血鬼似的债权人,没法去问他讨债了。倘遇债权人在门外等候,他也可以光明正大、厚颜无耻地说:
“又不是我开的店!老板是我儿子!”
他们在鲁森街找到了租住的房子;1660年,亨德克里琪和提图斯联合经营的店铺开业。最重要的是:伦勃朗又开始画了。
以往差不多一年一大幅的自画像,在1660年多产到了三大幅。第一幅可叫作《皱眉图》的自画像里,他歪戴帽子,毫不掩饰露出苍老的额头,眉毛揪着,仿佛不耐烦;半边脸没在黑暗里,仿佛不高兴;但嘴抿着,眼中光华闪亮,又暗示着他的倔强。比起此前的默默承当痛苦,这一幅的情感流露要多一些。一般认为,这幅是他技巧最成熟时所作:帽子中丰满的黑色,背景的暖绿色,都画得行云流水;脸上的阴影,既薄又暖,细腻多变;露在光影中的右颧,笔触饱满,皮肉丰隆,包括身上的大褐外套和红里子,都刻画得呼之欲出。
第二幅则是他的工作图,俗称《双圆自画像》,因为此画里,他背后不再是一贯的黑暗,而是一面画有两圆的墙;前景处,伦勃朗戴顶白帽,照例穿着红里子和毛皮外袍,右手扶腰。这幅画与他之后的晚年作品一样,技巧已臻大成,许多笔触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在帽子和右脸上,他用了极大胆的光照;为了表现褶皱,他勾画了细腻的暗影,笔触极快又湿润;在胡子、眉毛和衣服的褶皱里,他用力极深,而如画右的手、调色盘等物,他用极快的笔触画成。很多年后,英国大师雷诺兹认为这画“看上去简直未完成”,但是,“色彩和效果无比华丽”。
他背后的双圆平面是什么?可能是墙,可能是待画的木板或画布。当然还有人愿意猜,说这是象征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完美的形状是圆的;有人认为是向亚历山大大帝致敬……你可以说这些是信口胡猜,但这幅画确实充满了玄异色彩:伦勃朗那沉静雍容、在眉下黑暗里闪烁的眼睛,以及他背后神秘的双圈凑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别有所指。
1660年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则很朴实:他还是戴着那顶白帽,但又回到那个背景幽暗、光照右脸的老头儿形象去了。倘有不同,便是他的脸瘦得惊人。
当然,这一年他并不只画自己:他给提图斯留下了一幅最忠实的画作。在这幅画里,老头儿依然不减角色扮演的喜好,让儿子穿了件僧侣的咖啡色袍子,然后照画。在画中,我们能看见提图斯的容貌:一个脸蛋尖尖、颇为英俊、垂眼低眉的小伙子,在他爹那天下无双的笔触下,显得沉静又内敛。当然,那色调过于幽暗,让人心生不悦: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就被这么画,着实缺少英锐之气。我们无从得知到底是提图斯本身看去精神不振,还是他爹的问题。
但联系到之后的命运,很可能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