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没入黑暗之中

  在1663年之后,阿姆斯特丹市民不只是觉得伦勃朗已经过气,已经无法东山再起。更多平民的想法是:

  “伦勃朗是谁?”

  他被遗忘了,生在世上也等于死去,但他到底还没有死。他一生里充满了死亡的阴影,他的亲人不断将他拖入黑暗,他已经接受了这一切,已经看清了命运要如何摆布他,但他到底还在继续画。

  他已经老了。虽然健壮,但因为缺少运动,体形臃肿,但仿佛是预感到来日大难,他只是急着作画。他不再把自己描绘成骑士,不再把提图斯描绘成僧侣,不再画萨斯基亚和亨德克里琪扮成贵妇的样子。他对角色扮演的兴趣减退了。他所画的,基本是两个题材:其一,最朴实的日常生活;其二,《圣经》。

  他收了个徒弟,小他近40岁的埃尔特·德·海尔特,一个在日后会继承他风骨的画家。他搬了家,鲁森街的房子太贵了,全家遂搬去了劳里埃街;那里光线不好,伦勃朗的眼睛不舒服。之后,提图斯通过些乱七八糟的诉讼得回了些钱,家里的日子宽裕些了;但这一切都没妨碍到伦勃朗。他只是跃跃欲试,继续作画。

  1666年秋天,尼德兰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弗朗斯·哈尔斯以86岁高龄故世了。他老人家依靠着大胆又鲜明的笔触,乃是欧洲史上最善于制造“照下当时一幕”的肖像画家之一。和伦勃朗一样,他曾穷愁潦倒,72岁上因为被面包商逼债,他售出了三件床垫,一个衣橱,一张桌子,五幅绘画,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人生最后三年,是靠政府每年给他二百盾糊口。

  一种传说是,在晚年,他曾近十年没有订单,但他老人家很开朗。他认为贫穷是一个画家所能遇到的最好事情,“你买不起昂贵的颜料,你就学会暗示色彩了;当你用很少的颜料画出彩虹的效果,那是多么美好啊……”

  事实是,当时的荷兰画家们无不如此。凡·拉阿尔穷到自杀,塞格赫尔斯成为酒鬼,霍贝玛和哈尔斯都得靠慈善机构过活,斯滕画了一辈子,作品多到五百幅,从未摆脱穷困;伟大的维美尔,可能是伦勃朗和哈尔斯之外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死时还欠面包商六百盾。

  1636年冬天,荷兰曾经发生过一次郁金香狂热。郁金香被疯狂抬价,三个郁金香球根可以在霍恩买栋房子,珍稀的球根值到五千盾,阿姆斯特丹有市民一个月内赚了六万盾。同一个郁金香球根可能一天内被倒卖十次。到1637年春天,狂热开始消解,2月24日阿姆斯特丹的花卉商开了个大会,制定了根本性措施,要求在当年11月30日开发的汇票全部付清,之后的合同全作废—于是郁金香球根从五千盾跌回五十,无数人家破产。其中包括绘画大师斯滕和戈因。为什么他们这样的大画家,会去玩这种仿佛投机的买卖?很简单:穷的。

  1665年,英国和荷兰的战争再度爆发,荷兰黄金时代的夕照逐渐降临。随着这光辉的流逝,伦勃朗也在渐渐走入黑暗。他的日子好过一点了,但那又如何?他的爱侣、房子和一切都被命运慢慢摧折了,黑暗如一只巨手,慢慢将他拉扯着走去。

  他常年生活在幽暗的房间里,长期劳作;他遭遇的厄运让他性情孤僻。他的才华发展,多少显得扭曲,终于让他成为了一个魔术师,酷爱幻觉。他生活在一个无人可以问津的天地里,他的视觉独一无二,没有其他画家可与比肩。实际上,2004年哈佛医学院的一份报告相信:伦勃朗的双眼无法准确对齐,但这点眼疾,恰好可以帮他拉平他看到的形象,将之放到二维的画布上。

  所以,对他的眼睛来说,有形的物体是一块块的斑点,我们看来无比简单的颜色,在他眼中错综复杂。许多色彩和光影构成了我们所见的事物,许多色斑彼此依衬,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所以他一再尝试寻找这个,他相信画的主体有颜色,重叠交错,人浸泡在光中,犹如鱼浸泡在海洋里。伦勃朗穷其一生,跟光做游戏,然后慢慢让光减弱。他画出了质感,让你仿佛可以靠手触摸。他画出阿姆斯特丹的阳光,微弱昏黄,常如在地窖之中。他能够感觉到一些东西:在即将流逝的光影里,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模糊事物。是这些事物构成了物体的存在感—在他人看来是幻觉,但经他勾勒,便仿佛黑暗中也有生命似的。意大利画家看到阳光下最美丽的一切,伦勃朗则看到光即将流逝时黑暗中的一切:苍老、贫穷、痛苦和怜悯。

  有一个传说:1667年,佛罗伦萨的大执政者、当时的托斯卡纳大公爵科西莫三世,来访阿姆斯特丹,去拜访了伦勃朗。对当地人来说,这事很传奇:“哎,听说了么?美第奇家族的那个大公,全意大利除了教皇最有权势的人,去那个破屋子访问了伦勃朗呢!”但这到底是夕阳余晖,不足多谈。1668年,提图斯结婚了。他27岁,娶了同岁的马达莱娜,一个律师家的女儿。他搬去了丈母娘家住,以便给父亲腾出空间。科内莉亚留在老屋里,服侍父亲。

  但哪怕这样,命运还是在跟他玩残忍的游戏。1668年9月,新婚不久的提图斯便死去了。对伦勃朗来说,这像是最后的打击。他的儿子刚结婚,便要死了;儿媳妇马达莱娜还怀着孕呢。1669年春天,孙女出生了,但伦勃朗甚至都没法看清孙女蒂蒂亚的模样了:他的眼睛快要坏了。

  他的妻子、情人和儿子,纷纷先他而去。他们先后守护着他,让他不至于被这混乱的世界吞没,但终于,这些天使被召唤回去了,伦勃朗的时光也就到了。

  但他还是没有崩溃。很神妙的是,就在这无法更绝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孤寂之中,他给出了这么幅画:

  《浪子回头》。

  《路加福音》里有这么段:

  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向父亲要应得的家产,父亲分了家业,于是小儿子收拾家产往远方去,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耗尽所有,又逢饥荒,便穷苦起来,以至于要去放猪。他醒悟过来,便道:父亲家里雇工多,口粮有余,难道我要在这里饿死吗?他便回家去。父亲看见,动了慈心,抱着他亲吻。小儿子对父亲道: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我不配称为儿子。而父亲却吩咐仆人:拿袍子、戒指和鞋子给小儿子,宰了肥牛,大吃大喝一顿。因为小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大儿子闻听,便不高兴,对父亲道:我服侍你多年,从未违命,你也没给我一只山羊。你这小儿子,吞尽你的产业,他回来了,你倒宰了肥牛。父亲便说:儿子,你常和我同在,我所尽有,都是你的。只是你这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所以理当欢喜快乐。

  伦勃朗就此题材完成的巨画,有惊人的262厘米长205厘米宽。画中左侧,小儿子赤着脚,衣衫褴褛,跪在父亲面前,将脸埋在父亲胸前,而父亲双手抚着他的肩,接受了他—这一幕酷似二十多年前,那幅《大卫与押沙龙》;父亲身着大红和金黄—这是伦勃朗久已不用的华丽色彩—幽深黑暗的背景里,藏着几个雕塑般的旁观者。这幅画笔触自由,酷似提香晚期作品;大块色斑形成厚涂层,使此画气势庄严、雍容但又温厚。

  这是他晚年的一贯题材:他喜欢具有人情味的主题,喜欢描述爱、怜悯和宽恕。但在这幅画里,格外意味深长。这是他最感人、最宁静、最温柔也最沉默的画作。他不再描述不朽、璀璨和华美的景物,而回到人类最深的感情中去。

  长久以来,他都有那种魔术:可以用笔勾勒人类的心灵活动。他希望描绘出场景之外的意义,比如《杜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他希望表现出科学;比如《夜巡》,他希望表现出市民责任。他总是能随心所欲地表现。他拥有戏剧家的才华,能透过各种类型的人的外表,了解他们在特定的情况中会怎样行动。他总是能用一两个简单的造型,把握住人类感情最深的部分。常年以来,他是这样描绘自己的:在那些不朽的自画像里,他庄严端正,不屈不挠,坚强面对苦难。但是,在《浪子回头》里,他的刚毅和对抗意志消失了。不是他选择了放弃,而是在这幅画里,你可以说,他和命运讲了和。他将自己比作谁呢?那个跪倒的儿子?那个欣然接受儿子的父亲?

  一种合理的猜想是这样的:

  他将自己视为儿子,经历苦难后归来,曾经和命运对抗的他,终于感受到了宽恕和怜悯,于是投到了命运怀里;他又将自己视为父亲,常年以来,他一直被命运这个顽皮的儿子撩拨着痛苦着,但最后,当他接受这命运的戏耍时,他终于拥抱了它。他描述的是一切人间的苦难,以及怜悯和谅解。

  他和黑暗讲和了,和命运互相拥抱了。他们彼此宽恕,不再敌对了。苦难依然存在,但他已经不去刻意对抗了。只是平静地对待命运,等待命运来带走他。当他无所谓赢家还是输家时,他便赢了。

  1669年,荷兰人迎来了光明:画家范戴·埃登向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陈述了一个计划,专门适用于室外照明。在此之前,阿姆斯特丹夜晚一片漆黑,1579年,市政府逼迫每个酒馆老板彻夜点油灯,老板们消极怠工,以至于1587年政府需要重新训令一次;1595年,市政府再要求每隔十二家就要挑一盏灯笼以照亮街道,但蜡烛太贵,市民经常拒点,于是政府还得组织点灯队去点燃各家的灯笼……但1669年之后,荷兰有了路灯;又十年后,阿姆斯特丹路灯有了133盏;1689年,2400盏。如果让伦勃朗看到路灯的光芒,他一定会又有新的灵感,在他的画里使用新的明暗光芒。但是,他等不到那天了。

  在1669年,最后那几幅自画像里,他胖乎乎的,像个乡绅。他的帽子时而棕色,时而彩色,头发已成灰色,脸上的皱纹让他的脸尽显苍老松弛;笔触还如十年前一样有力,细节依然美好。实际上,他的神色很安详。他不再用帽檐遮盖自己的额头,不再凝目观望,甚至嘴抿得也松弛许多。他就在黑暗里,平静地凝望着世界。

  1669年10月4日,那天是星期五,伦勃朗·哈尔门松·范赖恩过世了。科内莉亚照顾着他,直到他闭上眼睛,呼出最后一口气。10月8日,他下葬在西教堂。据说那是个雨天:在这冲刷阿姆斯特丹的雨水里,他沉落了下去,和亨德克里琪重新聚在了一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