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人、官不二

  做好人难,做好官更难。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官。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儒家官德的最大警示和最显著的标的。做人要学习,做官要学习,人、学、官,连接一体,儒家仕学相济的观点里,又增加了在“学”层次里的人、官不二的性质。究其“不二”,儒家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特殊关切:

  1.这“不二”,底据在道义论上。试问这“不二”的底据,统一在哪里呢?就在道义上、就在义务上,即做人讲道义、讲义务,做官讲道义、讲义务,学就学在道义转化为义务上。陈宏谋在《学仕遗规》中,在坚持仕途为义不为利的道义论前提下,比较人、官成长里讲得贴切:“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行之者行其义也,知此则知仕止久速,无往非道,用行舍藏,无往非学。”将仕字看作求富贵,忘其做官之义,乃非做官之道;因此,做人需要从小就学好“小学”到“大学”,掌握其中道义和义务,至其成人就可以不误其职官了。对此《从政遗规》作了这样的评价:“子夏有‘仕而优则学’之论,以居官则资于学者正多也。所言提醒其忠君爱国之心,然后肯修职业,则仕之于学更不可缓矣。”居官与做人,连接在一个道义上,儒家能够想到的,恐怕不会游离于“道义”二字。

  2.这“不二”性质,有个“学则为人,仕则为己”的统一。由仕学相济转化而来的人、官不二,儒家有定义于为人为己之辨上,徐栋《牧令书》讲明这一区别:“先儒云:‘古人学者为己,其仕也为人;今之学者为人,其仕也为己。’文中子云:‘古之仕也养人,今之仕也养己。’”为人与为己,原本是儒家用来讲读书的针对性,《论语宪问》记孔子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意思是说:古代人读书求学是为了修养、完善和成就自己的学问道德,时下的人读书求学的动机却是为了别人的。孔子看到的是读书求学,在动机上有今昔上的差别。当然,以此段话放到仕上讲,意义有些许“转折”,即正确的是,在先儒看来,做官如求学,读书求学,乃是内圣与外王的连接,为己需要内圣,这是做人和做官的素质;做官需要有外王事迹,这是“为人”的方面,也就是当官要为他人为社会作出为政和实践的绩效。做人做官,既是为别人的,又是为自己的,仕与学,辩证统一。

  3.这“不二”性质,在学术与政治上获得统一的价值取向。学术为政治服务,势必落实到做官,这里讲的“政治”,不仅仅指向为现有的政治制度辩护,又包括为自己的“官事”做出努力和成就。所谓“学而优则仕”的“学术”活动之得失,维系于立政方面,做人也从中获得基础面,向这个目标努力。所以“学而优则仕”就有了中国人一般的理解:读书好的就可以去做官。这个特定的指向虽然具有严重的封建主义价值取向,但是剥离掉这层具体内涵,学术中含有政治目的、政治要有学术基础,还是具有一般意义。明儒杨昱在《牧鉴序》有段话讲得比较到位:“论学之仕,每得亲贤士大夫相与论政,必曰:生民之休戚,系政治之得失;政治之得失,由守令之贤否;守令之贤否,本学术之邪正。然则学术其立政之本乎?是故,圣门惟颜子好学,有志为邦。孔子以治天下之道告之;漆雕开见道分明始使之仕,因其笃志而深喜。信夫,学与政不殊,心而得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则政学本自相因。古今之论,未有以易此也。”有学问不做官,可以;但做官要有学术支撑,却是必须的。颜子乐贫求道,不做官,可以;漆雕开德行卓著,孔子劝其入仕,他表示没信心,问题就是他自感学问不够。所以,概言之,做人与做官的不二性质,就是其中有个“学术”底据来沟通、来统一。

  由此看来,在儒家的官德体系里,做官不是一件轻松事!

  [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公孙丑上》。

  《史记孟荀列传》。

  赵岐:《孟子题解》。

  对于读书与古人的交流,儒家常有如是观。如清儒孙宝宣《忘山庐日记》(上册)指出:“读书则如与古人相见,如与古人相语,是何等福乎?”并举出如此理由:“我国人与远西人相隔万里也,其政俗风土何如也?皆不知也。而读书则如亲游其国都,观其形势;如接见其士大夫,聆其论议,且不仅见其今人,并见其古人;不惟知其今事,并识其古事。是何等福乎?”

  儒者常以世守者莫如书来教导天下人。清儒金缨《格言联璧》指出:“试思子孙既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蚩蚩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黠者习为巧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勿耻也。然则诗书之业,可不竭力世守哉!”

  读书有“变化气质”之功效,是儒家的基本主张。更有甚者,有的儒者乃视“变化气质”为养气之说。读书在知晓做人道德,变化气质在涵养道德品性和品行,因而养气功夫也就离不开德性砥砺。如曾国藩说养气三字经,以清、慎、勤这居官之德(亦称为“当官之要”)为养气的实际内容:“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慊于心’两句;欲求行慊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见《曾国藩全集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十四日》)

  朱熹说得细微:“人在官固当理会官事,然做得好官,须是讲学立大本则有源流,若只要人道是好官人,今日做得一件,明日又做得一件却穷了。”(《牧鉴》引)

  《王阳明全集悟真录二》。

  《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第159页。

  吕坤:《呻吟语品藻》。

  从现存留传下来的官箴资料看,正式的官箴书应始于宋代,以吕本中《官箴》为最早,以元人张养浩《三事忠告》为规范,至清最为发扬光大。但是从历史渊源上讲,官箴起源于《虞箴》,《左传襄公四年》,就有“帝甲)命百官官箴王阙”的说法,后人不断仿之,以此作为对王也对百官的警诫。官箴后来也成为封建官僚入仕的必修课,又是他们的护身符。

  [明]陈确:《陈确集》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

  [北宋]欧阳修《读书》,专论当官后分外觉得书可亲之道理,细细品味,颇想定下心来反思做官读书对于治道治身的特殊意义。《读书》言:“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志殊未倦。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与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念昔始从师,力学希仕宦。岂感取名声,惟期脱贫贱。忘食日已晡,燃薪夜侵旦。谓言得志后,便可焚笔砚。少尝辛苦时,惟事寝与饭。岁月不我留,一生今过半。中间尝忝窃,内外职文翰。宦荣日清近,廪给亦丰羡。人情慎所习,酖毒比安宴。渐追时俗流,稍稍学营办。杯盤穷水陆,宾客罗俊彦。自从中年来,人事攻百箭。非惟职有忧,亦自老可欢。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前时可喜事,闭眼不欲见。惟寻旧读书,篇简多朽断。古人重温故,官事幸有间。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又知物贵久,至宝见百鍊。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何时乞残骸,万一免罪谴。买书载舟归,筑室颍水岸。平生颇论述,铨次加点窜。庶几垂后世,不默死刍豢。信哉蠹书鱼,韩子语非讪。”这里道出了欧阳修对于读书重要性的切身体悟,尤其在致政以后更感读书之亲切。文中言“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书之妙用可不小。读书原是为摆脱贫贱,本以为当上官后可以焚书毁砚,但官越做越大,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时,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感到孤寂无聊,便不得不又拣起书来读,从读书中得到无限之乐趣。这已经融入了欧阳修对于学仕相济的切肤感受!

  [清]陈宏谋《学仕遗规》卷一、卷八。

  这段话,经常被引作读书不能仅仅在“为人”上做文章下工夫,如曾国藩说:“凡读书有为己为人之分。为人者,纵有心得,亦己的然日亡。”(《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59页)二程、朱熹差不多也持相同看法。如朱熹引二程注释来评价:“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愚案: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5页)笔者窃以为,孔子本人讲这段话,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可能并没有包含一种价值判断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孔子似乎并没有指出为人和为己哪个为优或劣。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也为本文提出人、官不二在仕学相济的层次里获得某种理论“转接”或“衔接”,提供内在连接基础。

  §§第十七章 和与中:儒家和谐能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