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儒家和谐能力:仁爱原则的德性圆融

  贵和则需尚中,这是考验中庸的能力。儒家的设计极为细微和精到。儒家首先从主体道德素质来证明“贵和尚中”。在儒家看来,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中实现的道德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渠道或方法,儒家具体设计为仁爱原则。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运转,一切开始于这条原则又返归于这条原则,它既是建立的手段又是运转的目标。儒家看重的这一和谐能力,是经历这样一种体系性的证明:

  1.“推己及人”。仁这个字,两千多年来没有变化过。人加二,二字的上一横是自己,下一横是他人,利己更要利他。所以要推己及人。人称小孔子的子贡问孔子,许多道理能否一个字概括?孔子说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宽恕的道理。这句话是金玉良言,千真万确。这就是中庸,是达到和谐的自我努力去把握得到的。它不能倒过来讲。

  关于仁对于和谐的重要性,儒家比较切实的主张是“推己及人”。“仁”二人关系。先从夫妻两人推,然后推到父母,然后推到弟妹,然后推到外人。和谐社会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墨子讲兼爱,爱天下所有人。而儒家的爱,先从家推起直到外面。要建立和谐社会,人应该要有和谐精神的仁爱德性。

  2.“人性善说”。能够推己及人,这是依赖于人性具有善性。孟子提供了这样的证明。在孟子看来,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德性和理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皆为仁、义、礼之端(端为开始、萌芽、端倪),是德性的天然存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表现,即为理性。而这四心,即为人人先天就有的善端,只要“扩而充之”,它就会像“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人就必有“善”的品格和品德。但是现实的社会里并非都是善人和善行,社会事实上存在着恶人和恶事,所以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和现象。孟子认为,这是由于人的善心遗失了或是忘掉了,只要去恢复它就可成为善的,“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人一旦善性发扬光大,他就势必会用善心去“推己及人”。道德有其基础到高级的层次结构,拥有“恻隐之心”,是“推己及人”的基础性德性,是仁爱的客观性义务;拥有“羞恶之心”,在“推己及人”的过程里荣辱羞耻就会随义萌生,行为上依据道义而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基于“恻隐之心”的深化;拥有“辞让之心”,是知礼的开始,发展下去会使礼义成为“推己及人”的道德法则,是基于“羞恶之心”的深化;而此三类德性的深刻之处恰是在善性的发扬中有着智慧的端倪、理性的成分,那就是孟子在仁、义、礼的后面提供了理性张扬的开始,即“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德性和理性即善性的构成保证了“推己及人”,并转而成为具有促使和谐生长的能力本位。顺便指出,同样是大儒,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相反的命题:人性恶。但是荀子相信,依靠“化性起伪”,即靠礼义法治的外在规范和教化,同样可以使人性的恶成为善。在这两位贤者看来,和谐社会是可以建立的,靠良心发现或者靠礼义法规。虽然荀子少了一层“推己及人”的人性善端的内在根据,至于这两个理论谁优谁劣,在这里暂却不作具体展开。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推己及人相关的还有一个儒家的观点,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看到了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各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立足于仁,是做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发财做官,这是人的欲望,但是不用正当的手段发财做官,君子不接受。贫穷低贱,这是人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贫穷低贱,君子也不干。君子抛弃了仁,怎能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一时一刻不违背仁,贫穷困惑富贵发达、急迫慌乱颠沛流离也一定与仁同在。孔子周游七十二国,颠沛流离,但是孔子志向不改变,坚持仁不改变。孔子是圣人,路经陈蔡,被农民包围。农民们要杀孔子。孔子处乱不惊,弹琴吟曲,镇定自若,前来追的人一听到这歌声绝非是一般常人所能唱得出的,那歌声一定是非同寻常的圣人在歌唱呀!于是就放了孔子。这是孔子具有仁的回报。刚才富贵贫穷一段话,孔子这里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要以正当合理的手段去获得你想要的和抛弃不想要的东西,手段要服从道德理想的追求和规定。也就是要在不破坏不影响不伤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的基础上去做你该做的事。这样做就会恰到好处,不会对他人构成危害,也就会和谐。那么要问,仁究竟在何处、究竟在哪里?孔子说,仁不在远处,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举手之劳。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你主动把他搀扶起来,看见地上有脏东西,你就自觉地拾起来扔进垃圾桶里,看见老弱病残孕你就主动让座,这些都可谓仁。

  仁远吗?一点也不远。《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感慨:仁不远呀,我想追求它,它就来了。这是高尚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崇高境地,和谐还会远吗?也可以这样推断:和谐是仁的实现,和谐的一切事,就在你我的不经意之间,大家想到和谐,就会有和谐之举,这就是仁爱呀!做到如此,要不断地用力。孔子对他的学生讲,我未见力不足者,只是用力不努力呀!有几分力就用几分,贵在坚持不懈。“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也。”用力足,一靠自觉,二靠自愿。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而做。做到自觉自愿,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将心比心的善良之心。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也不强迫别人去做,实现它就得有这样的将心比心,世界和自我,在大小之间,全在于心之比较:把自己看得小一点,世界就大了;把自己看得大了,世界就小了。把别人放在自己的心中,把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是仁爱要求的中庸体现,是达到和谐的必由之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也有赖于这样一个心与心的比较。这就是一种特殊的设身处地。即便己所欲,也不滥施于人。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一切就会坦然处之,这是君子之道呀!也是和谐之道呀!

  4.“立人达人”。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而立人而达人,却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的。要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自己要想做的一番事,有没有影响他人的成功或者说有没有妨碍别人的利益?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社会,无数的成功背后记录着无数的酸甜苦辣。如果成功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或是他人的成功为代价,也会造成不和谐,和谐的最有利局面是互相都可以成功,这叫双赢。而双赢的重要渠道就是各自从己方出发,为他人成功而设身处地地思考,这也是一种仁。子贡向孔子征求说,如果有人能够广泛地给人家好处而自己又获得了成就,那是什么样的仁呢?孔子说道,那是圣人之道了。孔子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自己要想成功,同时也使别人成功;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能近取譬”,有两个最基本的意义,一是推己及人,一是设身处地,这是实行仁的道理呀!仁爱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成功与和谐。至于推己能至多远和设身处地到何种最佳境地和境界,那是能力问题。在这里,态度和动机决定一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