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一个扩展性的补充说明:《管子》与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不谋而合”

  作为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研究的“佐证”和“旁通”,这里再继续扩展中国人比较独特的“和谐”能力观的检讨,提出《管子》来,看其与儒家的“不谋而合”。《管子》一书,不管其属于儒家还是属于道家或法家等,它内在地含有与儒家在道义论方向上相一致的和谐能力观,更重要的是,《管子》也使其运用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这就是我们称其为的“不谋而和”。这也表明,中国人讲“和谐”,是有共同价值取向的。

  我们的分析思路是,《管子》从“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命题出发,又从“内-外-合”的逻辑叙述里,展开了和谐能力的探讨,并使之上升为道义论而进一步展开社会和谐的“民和”治道观。

  1.“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管子》论和谐,有个经典命题:“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人与天(此“天”即为自然)相和谐(“调”),才有天地自然之美。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传统,但是《管子》强调的是人要主动与天相合,在这里,人是主动因,天人合一,《管子》看重的是人要与天主动去相协调相和谐。人若能这样做到与自然相和谐,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就会生成出美丽的图画和景致。对此,《管子》从天人之“和谐”转向社会之“和谐”,并从而对人的行为做了具体性的和谐能力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视角里,《管子》的和谐思想具有了较为别致的优点。

  基于这个命题,《管子》关注的和谐能力在哲学方面的思考,有三点值得指出:

  其一,“通天下,遇者兼和”。人能通达天下的道理,遇事就能和谐处理。此番和谐能力,《管子》也从“人与天调”角度,认为实现天人合一的,就是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做到不满不盈。《管子形势解》:“天之道,满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满者与天。”天的道理是:充满但不溢出,盛大但不衰弱;先王明君能够效法(“与”)天道,所以才能保持盛满。这是一种和谐能力,它来自于“效夫天地之纪”。《管子白心》证明道:“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孰能己无己乎?效夫天地之纪。”盈极生亏,天之道也。谁能忘乎所以?应当效法天地法则来指导人生、和谐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如《管子白心》中所说:“和则能久”。有了和谐,就有了持满的长久之道。

  其二,“治和气”。《管子》从唯物主义立场,对“和”给以“气”上证明,为和谐寻迹其哲学上的根据。《管子》从四季更替、四时变化中找到“和气”是贯穿其中的存在根据。《管子》里有不少说明。《管子幼官》:“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会请命于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并且把这种“和气”具体化,以“坦气”来更进一步阐发和谐生活、和谐人生的生成,《管子幼官》接着“治和气”继续阐明:“藏温濡,行驱养,坦气修通。”“修通”什么?“修通”达到的结果又是什么?《管子》期待的恰是经过“坦气修通”而达到的社会和谐局面。《管子幼官》紧接着“坦气修通”这样说道:“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如此就会生长出“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的社会和谐局面。其实,《管子》对“坦气修通”作过较为相似的和谐能力方面的多样说明,如“藏不忍,行驱养,坦气修通。”“藏薄纯,行笃厚,坦气修通。”“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藏慈厚,行薄纯,坦气修通。”这一切“修通”都是符合“天道”之原则的,所以《管子》命其为“通之以道”。

  其三,“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尽天地之道。”《管子》继承和接续了中国人的“和同之辨”,认为“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同则不继,和实生物。相同的东西拼凑在一起不会有生命力,而把不同的东西调和在一起,就会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在《管子》看来,它是符合天地之道的。《管子宙合》篇,就一再加强这样的观点。所谓“宙合”,就是说天地广大,包容了天下不同,于此就有了生生不息,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声音、一个和谐的局面。恰恰这里的“合”,也可谓是和合文明的一个极好注解。《宙合》如此申辩:“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间,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橐”,形似一大口袋,它装满了天地人间之万事万物,其间一切无边无际,但又沟通和谐。因此,人世间不能有理由说大家做不到和谐相处。尽天地之道,才会“必有和之”。

  2.“内-外-合”

  《管子》从“人与天调”的基本观念出发,直面人世间的和谐能力,这才是《管子》最为关注的问题,也即是“天地之美生”的和谐能力。对此《管子》思考的面还是相当宽泛的,即看到了和谐社会、和谐能力对于生命、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这里《管子》从“内-外-合”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到的阐述,值得指出:

  其一,“察和之道”。这是《管子》从“内”的方面展开的检讨。《管子》推崇和谐思想,提出人们要仔细考察和谐之道,而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和生长出人们内心所拥有的和谐能力。《管子内业》:“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和谐能生长,不和谐就不会有生长。但是思量和把握这种“和”,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先从人们的内心里开始,把握公平正义的尺度,控制“愤怒”、节制“五欲”,这如管子所指明:“愤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它被《管子》概之为“和成”,即因和谐而有所成就。《管子内业》就是这样挑明的:“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充摄之间,此谓和成。”按此而论,“平正擅匈”,恰恰就是在喜怒忧患之间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节(“充摄”),使之走向内心的和谐。没有内在的和谐就没有外在的和谐。

  其二,“明正以治国”。这是《管子》从“外”的方面展开的检讨。其实,在中国人的和谐思想里,有个重要的和谐能力,向被中国人看好的,就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过头过分。在这里,《管子》从和谐能力上对孔子讲的“政者,正也”作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解释,颇有价值:“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在《管子》看来,所谓“正”,就是最好的“立中”,即立中庸之道,防止过犹不及,领导者、执政者、治国者,必须讲究“明正以治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可能性,就是内在的方面,如《管子》指出“治心在于中”。治理内心要在培育和坚持“中”,此“中”,或谓平正之道,或谓中庸之道。重要性,就是外在的方面,如管子指出治民:“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要以公平正义的心思和胸怀去对待人民的生计,治理人民就不会偏失平正。做到了这点,方可称得上明君之王:“兼正之国之谓王”。

  其三,“和合故能谐”。这是《管子》从“合”的方面展开的检讨。把内与外结合起来,就有“和合”之和谐。《管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里,《管子》把和与合,视为达到和谐的两种方法或谓两个环节,实质就是两种和谐的主体能力,一者由内在出发,一者由外在实践,内外相互结合,就有和合之结果,那就是和谐了。有了和谐,就有了社会的合理结构,也就有了人世间的合理安排,这样的合理性是不能受到破坏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组织也由此才具有和谐的本质。这一“合”,总括地看,《管子》的证明获得了这样的逻辑:内心的和谐来自于“平正”,而“平正”化在外处就是要“明正以治国”,这其中的和合之处就在于符合与效法天道之“正”。同样,走向和谐的“人与天调”路径,展现出来的实践价值,在《管子》那里,最富有理论成果之一的,就是从这里所获得的政治道德意蕴。也就是说,《管子》把和谐能力看作为是一种领导水平、一种执政能力、一种政治道德。

  3.“道义论”考量

  从“人与天调”考量《管子》和谐能力思想的优点,有个基本方面就是要把《管子》和谐能力的思想,不仅仅从“天道”走向“人道”,天道成为了人道的义务的实质性内容上来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其放在政治道德层面上去思考,也就是考察其作为一种执政能力,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管子》的和谐思想所具有的新意蕴、新境界、新方向。而这一“新”义,恰恰在于《管子》把这样的和谐能力上升到道义论角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它的义务情结和责任意识。此番论证,颇具特色也颇具价值,其中有三个方面很值得指出:

  其一,“义有七体”。《管子》有个非常著名的“义有七体”,它着眼于道义论立场来阐明建立社会和谐的必然性质,也就是一种特定的和谐能力之需要。《管子五辅》:“民知德矣,而未知义,然后明行以导之义。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懜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冠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此“义”,是从行动上来说的,《管子心术》:“义者,谓各处其宜也。”所以它有着道义和责任之蕴意。如《管子》认为“行必正直”,就在于“行者,正之义也”的道义之必然、义务之使然的责任意识。在《管子》看来,社会的和谐,首先是安排人民的行为要有合理的标准、要有正确的道路来指引。而这一切首要的是对执政者的和谐能力所提出的严格要求。无怪乎,《管子形势解》中一再申明:“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也就是意味着,一切关乎于执政者的和谐能力,先要采取道义论的立场,先要问一下他们坚持了道义论没有?有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在这里,《管子》真正看到了道义与和谐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如《管子侈靡》:“兵强而无义者,残。”如《乘马》:“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

  其二,“修上下之交以和”。《管子》的“义有七体”,蕴涵了“上下”和谐的关系处理。在《管子》那里,所谓“上下”,多指官民关系或者君臣关系。这些关系能够处理好,社会就有了和谐的条件和保证。《管子》一书里,有不少“上下之和”的提法,如《管子形势》:“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如《管子五辅》:“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如《管子问第》:“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如《管子君臣》:“为人上者,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君以利和,臣以节信,则上下无邪矣。”(“无邪”即谓和谐也!--引者注)如《管子形势解》:“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这里关键要指出的是,这一切的“上下之和”,核心还是凸显出道义论的价值。因为在《管子》看来,做到“上下”和谐,关键在“上”,关键在“官”。用道义论去衡量、去取舍“上下之和”,于此考量官民关系与君臣关系,《管子》强调的是德位之辨,即以德匡位,也就是以道义论去规范各级官员应当如何地对待治民、如何对待自己的位子。《管子立政》说得如此:“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并且对“德不当其位”作了多向度说明:“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居位应以德性德行为基本,“安其位”又“务其职”,这是尽道义的责任意识,这对君臣敬位尽职也有限定,《君臣》指出:“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所谓君臣“失其道”“失其事”,指的就是失掉道义和德行,如此也就失去天下和位子,也就会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此,《管子》正是从道义论立场来加以申辩:“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如此才有“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的和谐结局。这就叫“德义者,行之美者也”。

  其三,“先论其理义”。“先论其理义”,实质上也就是“先论其道义”。道义在先,《管子》坚持这样的价值观。《管子》非常看重先后之辨。在《管子》中,经常会发现“贵所先后”的价值判断。而且这样的判断往往围绕道义在先的逻辑氛围展开。如《管子乘马》:“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如《管子枢言》:“四者(即爱之、利之、益之、安之)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则失矣。是故先王慎贵在所先所后。”并且《管子》也从实际生活的事实里,证明先后之辨的实践价值。《管子幼官》:“察于先后之理,则兵出日不困。”《管子霸言》:“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管子解势》:“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管子枢言》:“所谓德者,先之之谓也。故德莫如后,应适莫如后。”《管子》也以先后之辨来揭明它与社会的和谐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管子宙合》说得如此:“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尽天地之道……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先有道义,后有治国;先有德义,后有治民。这就是说,《管子》并非抽象地把这先后之辨仅仅驻足于“道义在先”的价值判断上,更重要的是将其放在了作为建立与民和谐的社会基础,它的道义就是建立“民和”的和谐社会。对此《管子》作了以下一系列有关“民和”的设计和论证,提高了《管子》道义论立场的实践意义。如《管子幼官》:“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如《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又如《管子五辅》:“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那么拿什么来治民呢?以道义为先。有义则有和。“从其宜(义),则酸碱和焉。”《管子》常有“义”“和”并举之说法,如《管子白心》:“济于舟者,和于水矣。义于人者,祥其神矣。”这句话也是对儒家“君者舟也,民者水也”从“义”上提升了“民”的道义性质和重要地位。《管子》看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管子》将“给民以利”作为道义在先的特定的“民和”内容。《管子侈靡》:“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给人民以利,就是治国之道,就是正义之道,就是道义所在。这就是“义有七体”的根本指归,更是“人与天调”的最终旨归。

  总而言之,《管子》基于“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哲学思路,相信“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人与天道相圆融、相通畅,天下就会和谐,并且由此出发建立道义在先的义务论倾向,借此把社会和谐锁定于“民和”为基础,并视其为一种执政能力,这是《管子》和谐能力思想的最大优点,其实这也是儒家一直希冀达到的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它留给我们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想象空间和启示作用还是比较多的。

  §§第十八章 循吏之风:儒家官德的象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