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求熟不误于生,讲熟不误于政

  “熟仁”,乃具有走向持久性成人之道和为政之道的实践价值。

  1、古人“熟”之情结。“熟”之工夫,备受古人关注,也深刻地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熟”之情结:《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吕氏春秋慎行》:“行不可不孰(熟)。不孰(熟),如赴深溪,虽悔无极。”

  《庄子天道》:“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馀蔬而弃妹,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

  《韩非子解老》:“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菜根谈修身》:“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

  特意挑选出含有儒、道、法、佛诸家的语录,意在指明,“熟”乃属于中国人共同关注的文化现象。它集中的价值思考,是做人做事的方向。西方文化中也有如此共识。

  其实,对“熟”的这一价值方向性思考,在西方伦理学也有论述。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时,用幸福生活与把握机遇的关系,挑明了这个“熟”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合乎德性的现实生活中,那享其至福的生活,最为持久,也是最荣耀和巩固的,就是“对机遇的利用必须美好、娴熟”,而且我们的德性,正是“通过习惯而达到完美”。这与中国人讲的成性成身、习熟之辨,存在共同价值旨趣。康德在讨论“对法则的爱”时指出,这法则(实即是“绝对命令”)“成了人们所努力追求的恒常而不可达到的目标。因为在我们高度推崇但又畏惧(我们会经常感到自己的脆弱)那些事情上,身体力行,功夫成熟以后,便会使敬畏转变为爱好,敬重转化为爱心:这至少也是一个完美守法意向的最高境界。”追求“绝对命令”,变道德法则由敬畏到爱好,由敬重到爱心,朝向一个完美守法意向的道德境界发展,这是我们“身体力行,功夫成熟”之后的所致。康德的这种“熟”观,与中国人讲的习熟,讲的化天道为人道、化天性为德性的“熟”观,存在共同的境界追求。这已经在义务论意义中讨论“熟”的价值问题了。

  中国人讨论“熟”,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意蕴,但是贯于“成熟”之中的德性智慧和成人价值,会增加对义务心的自觉和敬重,与“道”的“须夷不分离”,“无终食之间违仁”,造化德性、造就人格,把“熟仁”上升到深入于“道”的形而上哲学思考,也是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知识可以沟通的“桥梁”或“渠道”。

  当然,儒家论熟仁,也蕴有强烈的治道意图。明儒薛宣《从政录》如此申辨:“当官)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精,缓处则得其当。”“凡国家礼文制度法律条例之类,皆能熟观而深观之,则有以酬应世务而不戾乎时宜。”纳“熟仁”于治道,儒家也从先王那里找到根据,吕坤说:“此孤臣孽子之法戒,坚志熟仁之妙道也。”“如此工夫,始为义精仁熟。”“用是见文王仁熟智精,所以为宣哲之圣也。”这是从治道上看出“仁熟”之妙道。

  2、熟仁与道义。此“妙道”仍维系在儒家道义论的架构中:道义-义务-规范-德性。它要求官员在熟仁的进程里,有个与道义的善始善终。它就是德性了。在其中,儒家强化了连接于此的终始之辨。《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儒家在君子之道上,坚持一种道义论立场、贯彻一种“道之所在,死生以之”的君道精神。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儒家坚持了这样的德性,值得提出:

  其一,“谨始”德性。《礼记经解》指出:“君子谨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谨始是为君之道,“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是以君子慎乎其始之也。”“谨始”具有方法论要求:“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欲速则不达,就是要注意事物的开始,谨始要求防患于未然:“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寻丈之缪,实始毫厘;君子畜德,无忽细微。”谨始乃熟仁之贯彻,它也获得在治道中的特别价值。清人郑端撰写《为官须知》,专设《居官立政谨始》的官箴:“谨始。事必谋始,莅事之初,士民观听所系,廉污贤否所基。作事务须详审,未可轻立新法,恐不宜人情,后难更改。持身务须点检清白,切不可轻与人交,恐一有濡染,动遭钳制。不但贿赂可以污人而已,如好技艺,则星算医卜者投之;如好奇玩,则古书奇画者入之;如好花卉,则或以奇异草中之;嗜好一偏,便投机阱。虽诗文之交,亦有移情败事者,不可不谨。至于到任之始,有送吏书门皂者,尤宜谢绝。”为官谨始不当,就随时会给那些别有用心者留有可乘之机,利用其“嗜好一偏”,投其所好,污官害政,这都与谨始不当有很大关联。有谨始,才有善始善终的开端,而怎样做到谨始?它与熟仁有关,熟仁就有自觉的谨始,它原来就是德性所为。清人石成金在《居官事宜》设“谨始”官箴,并赋予其有“惟以清廉自誓”的官德标准。此官箴言:“谨始。选有官职,不论大小,以贵为民上。当即立志,要做好官,专为百姓伸冤理枉。惟以清廉自誓,不独己有受用,没冤家,即子孙亦昌盛远大矣。奈为官者,见利生贪。虽或暂富,犹若冰山。其子孙非但贫贱,且而果报,有难忍言者。试看多人,指不胜屈,总因丧心。损人之财,岂能享用?甚可畏哉!”敬畏在官吏保持谨始德性,从初政之始就应“惟以清廉自誓”,也就有“子孙昌盛远大”,也就有完节保终(“善终”),官吏生死之界,是离不开这一“谨始”关节。这乃熟仁之结局:善始善终也!

  其二,“慎终”德性。熟仁乃有慎终之结局,而慎终又乃在于达到善终之境界。何以“善终”?《尚书太甲上》提出“克终允德”,就是要以德性保持全节,做到生死于德、彻始彻终。唐人吴兢著《贞观政要》设《慎终》篇,颇有心思。对“善终”颇有发挥。《慎终》言:“贞观十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秦始皇初亦平六国,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克终其美。’魏征对曰:‘臣闻之,战胜易,守胜难。陛下深思远虑,安不忘危,功业既彰,德教复洽,恒以此为政,宗社无由倾败矣。’”又记道:“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曰:‘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征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陛下圣得玄远,居安思危,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在这里,魏征两次回答唐太宗提出的何以守终问题,都融入“克终允德”的善终意图。居安思危,忧乐于终始,终始于至善,寄蕴着对道义的关切。孔子说:“死者,生之终也。”以善自终,一生终于闻道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达到这一“以善自终”,也真可谓是熟仁之特有境界也。儒家也事实上把“克终”确立为官箴,张养浩《牧民忠告》说“克终”乃为政之德,也为君子之道:“克终。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初焉则锐,中焉则缓,末焉则废者,人之情也。慎终如始,故君子称焉。”熟仁是内心世界的道德活动,在外就表现为政治道德的实践,“克终”,对于官员来说,无非要求在其仕涯中善始善终,善终之要法,也为君子之政。它是熟仁的向外扩充。同理它也就成为政治道德的一部分了。

  其三,原始要终、君子有吉。善始善终,慎终如善始,是一个原始返终的问题,它直指君子善终之道,“劳谦君子,有终,吉。”《周易》有着很丰富的“终始之辨”,它蕴涵了强烈的“善终”情结。看一下《周易》中的相关判断:《谦辞》:“谦,亨。君子有终。”《蛊彖》:“终则有始,天行也。”《乾文言》:“知终终之,可与存义。”这仍然属于儒家道义论立场的阐释。君子有终是按大易之道而生生不息,这叫“生生之谓易”知终善终,就是彻底做到了存义而道济天下,这叫“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原始反(返)终,归根结底,就是归在返于道,并籍此道义成为左右我们的义务。这也是与道始终同在的熟仁境界。值得指出,与《周易》相为彰显的,更抽象或哲理地谈论原始反终,《老子》有独到见识。《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三十四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宇宙万物生成结构,《老子》领悟其“反终”,这是从“道”上点破的,始于道、终于道,人始终与道同在才能善始善终。这里可以发现《周易》与《老子》有这个重要事实,即《老子》以天道自然观、宇宙生成论扩展到人道的原始反终;《周易》论终始之辨,贯穿在六十四卦的变化过程之中,但在《老子》和《周易》的殊途同归中,共同见识在一种复归于道上的终始之辨。这一点亦如陈鼓应先生正确指出:“老子的‘一’既是万物发生之始,又是复归之终,所以老子强调‘观始’、‘观复’、‘慎终如始’;而‘初爻’既是前卦之终,又是本卦之始,所以《系传》强调‘案易序’、‘玩爻始’、‘观始反终’。可见,初爻与老子的‘一’(即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同工之妙”正是在“道”上的共通旨意。终始之辨,恰恰是对道在生死境界之中的辨识,儒、易、道三家都蕴涵即道即义的共同见识。善始善终,君子有吉,在道义之中,这也是熟仁之结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