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成为了官经、官道、官术

  熟仁之结局,并非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洞察力,而更有实践上的官德思量。儒家如此地叙述熟仁之义,有个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化熟仁在为官活动中,使之获得治道意义中的官道、官术之特殊的娴熟境界。我们可以从官箴里寻迹到这样的语境。

  1、《嘉官捷径》。如清人石成金《嘉官捷径》道出官道、官术之“熟”:“到任,一切礼文,众之望也。须要预先熟观本地仪注,详问有学生儒,则威仪不失矣。”“天下事愈从容,则机括愈生。熟思则得其理,缓处则得其当。或即目未便,熟察而徐更之。”涉及到具体的为官活动,在具体的处事中应该数知国家礼文制度,尤其遇到诉讼刑法一类事情,就应该详知该做不该做、如何做才算是贴切和合理。也如《嘉官捷径》申辨“升堂切戒”里需要的熟道官术:“五不打”、“五莫轻易打”、“五莫就打”、“五且缓打”、“五怜不打”、“五应打不打”、“四莫又打”、“四禁打”。如此掌握,是需要熟知刑法和礼文为前提的。

  2、《州县提纲》。再看一下宋人陈襄的《州县提纲》和清人郑端的《为官须知》,这两篇官箴的目录内容,也可领略到其中为官活动的一种“熟”道的官术。

  《州县提纲》之目录:“洁己。平心。专勤。奉职循理。节用养廉。勿求虚誉。防吏弄权。同僚贵和。防闲子弟。严内外之禁。防私觌之欺。戒亲戚贩鬻。责吏须自反。燕(宴)会宜简。吏言勿信。时加警察。晨起贵早。事无积滞。情勿壅蔽。四不宜带。三不行刑。俸给无妄请。防市买之欺。怒不可迁。盛怒必忍。疑事贵思。勿听私语。勿差人索迓。判状勿凭偏词。判状勿多追人。示无理者以法。勿萌意科罚。面审所供。呈断凭元供。详阅案牍。详审初词。通愚民之词。交易不凭钞。诬告结反坐。禁告讦扰农。告讦必惩。请佃勿遽给。证会不足凭。再会须点差。听讼无枝蔓。立限量缓急。立限量远近。催状照前限。栅不留人。察监紧人。里正副勿杂差。用刑须可继。戒谕停保人。执状勿遽判。紧限责病词。随宜理责。受状不出箱。判状详月日。籍紧要事。案牍用印。无轻役民。籍定工匠。示不由吏。详画地图。户口保伍。修举火政。禁扰役人。差役循例。酌中差役。禁差役之扰。役须预差。常平审给。安养乞丐。收抚遗弃。月给雇金。捕到人勿讯。革囚病之源。疑似必察。详究初词。人狱亲鞫。事须隔问。勿讯腿杖。狱吏择老练人。不测入狱。病囚责出。病囚责词。病囚别牢。检察囚食。遇旬点囚。狱壁必固。鞫狱从实。健讼者独匣。二竞人同牢。审囚勿对吏。夜亲定狱。勿轻禁人。审记禁刑。革盗难脏。罪重勿究轻。廉则财赋给。画月解图。整齐簿书。关并诡户。追税先销钞。揭籍点追税。收支无援。帑吏择人。搜求渗漏。募役不禁。催科省刑。革催数欺弊。户长拈号给册。受纳苗米勿频退。优自输入户。禁擅人仓。当厅给钞。”

  陈襄其书,论州县莅民之方,多至一百一十六事,极为详备,从日常事务到居官品性,从为官常规到居官政理,无不囊括其间;又于防奸釐弊之道,抉摘甚明,可知作者是究心吏治、洞悉民情、熟知官术之人。也可将其看作是一部娴熟于官道、官术的经典目录。

  3、《为官须知》。《为官须知》之目录:“初任事宜:戒营求。谨贷负。问民情。讲律招。见上司。防嫌疑。处交际。勿干求。待祖饯。止人役。慎关防。觅内书。造履历。答迎接。住公馆。辞礼物。谒圣庙。拜士夫。会宾客。安穷苦。图地理。贵有恒。尚节俭。发行价。慎起居。养性情。示信行。谨衙门。择各役。通乡音。访事实。记手摺。置行笥。备火食。日行规则:置底薄。查房科。谨佥押。理堂事。居官立政:服官。守谦。果断。崇默。立信。远嫌。谨始。居敬。克偏。惩忿。戒独任。去先意。四事箴:得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十害箴: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禁囚系。惨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奸。赋役不均。重叠催科。吏辈下乡。底价买物。事上接下:待上司。待同寅。待前官。待佐贰。待博学。待士夫。山人星相。上司差人。”

  郑端自许其为“惯熟通家”之法作。这里申辨的为官道术,有小有大,有内有外,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为政之学,又是惯通诸家之熟经。这或许与郑端“素履淳谨,历任著声”的为官从政有关。凡有为官之作为的,其撰官箴,似乎都有这样的熟道之悟。

  4、其他。值得指出,为官有熟,不仅有熟之境界,而且更有居官正道之熟路。一些颇有政绩的官员,在其所撰的官箴类作品里都似有一套理路。如元人明仕张养浩,在官十余年,颇有政绩。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著《牧民忠告》,凡两卷十纲七十四子目。上卷包括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和宣化;下卷包括慎狱、救荒、事长、受代和闲居。其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摘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明人袁黄“知宝坻县,有善政,擢兵部主事”,著《当官功过格》,举官司应兴应革之事,并即其得失之轻重,以定功过之多寡。在功格和过格之下,各系以吏、户、礼、兵、刑、工,分述六部行事功过,盖有熟门熟路而熟知政道。清人于成龙以清廉著称,被清圣祖誉为“古今第一廉吏”。官至两江总督。有《于山奏牍》和《政书》。有感于当时吏治日坏,于成龙撰《亲民官自省六戒》,戒励僚属,期于州县亲民官,本爱民之实心,行惠民之实政。其中阐扬的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极为简要切实,甚是官道、官术之熟的精炼。更为有综合性的熟政理路,明人薛宣专辑九十七则从政录,详论从政之道,皆躬行心得之言,故颇为切实通达。明代任山西巡抚的吕坤所著《实政录》,提出为官实政大纲,也实为吕坤为政之道的熟仁之体悟。善于佐治的清代幕僚汪龙庄,集三十余年佐幕之经历,声称烂然,经验丰富,熟门熟路,在其所著的“佐治药言书”和“学治系列书”,对为官之道的感悟,切实而通用。

  以上的叙述,要在说明为官活动中显示熟仁之精神。我们注意到,能够显示官道、官术之熟的,是在一类官箴里叙述得比较精到。在一批官箴里,彰显熟仁的精神,有的属于政理学方面的官德理论,有的属于行政伦理方面的官德实践,而这一切都根本上渊源于儒家的教诲。宋人吕本中《官箴》中讲的“当官之法”为“清、慎、勤”三字,是最典型不过的儒家精蕴。虽有不同哲学背景或不同倾向的官箴,但基本上都离不开儒家的基本信条,这一点,我们已经从第一部的儒家官箴《虞箴》里或许获得了这方面的开启性意义。官箴在明清两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民间也广为留传。儒家立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熟仁恰恰把这样的内圣外王路径涵盖其中。熟仁有正心修身的主体性培育之指归,又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客体性外在之需要,这就如《周易》指谓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自熟过程。因此,这就形成了官箴书写的特定格式,即前半部分属于“内圣”的方面,后半部分属于“外王”的方面,仔细品味历代官箴,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官箴,特别显著。如清人石成金的《居官事宜》,分“谨身要法”、“瑞鹤堂新语”、“钱粮愚见”和“于门种”,第一部分属于“内”的,涉及的是为官自修;后三个部分属于“外”的,涉及的是积谷夫役、钱粮征收及管理、命盗狱情和刑案狱法。综合地看,也是体显了官道、官术方面的熟之要求。实际上,官箴作为当官的“天平”,有来自官方的,也有来自民间的,但是无论就其实质性内容来看,这些官箴基本上都体显了儒家的政治道德的原则和精神。这里当也包括熟仁之妙用。

  对此,儒家有持续不断的基本看法。儒家的熟仁思想渊源长流。自孔、孟倡导以来,不断得到后儒们的精蕴阐发。一方面已经有官员使熟仁实践化,另一方面要使熟仁更加理论化,让其成为儒家哲学的基本成果,从而使这样的理论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相信,包括君臣百官和吏民。因而使得儒家的熟仁理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的确,后儒对孔、孟的熟仁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均有这样的提炼和升华。基本倾向比较一致,但各具特色。尤其在宋明新儒家那里阐发得尤为甚多。下面我们将立足于孔子、孟子的原发性“熟仁”思想,并连接于造孟运动的宋明理学成果,展开和挖掘这些先哲们的熟仁思想:在成人方面、在做官方面。这样的分析的确是把握到了儒家熟仁思想的基础性和生长性的内容。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观及其发微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