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孔子“熟仁”观念之三句名言

  “熟仁”观念源于孔子。《论语》中有三段话极为显著。

  第一句。《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名实相符,是“必于是”仁的成君之道,是在“无终食之间违仁”,表明君子必以其道的,恰以这仁之熟。这就如孔子期望的:“无终食之间违仁”,在于“苟志于仁矣,无恶矣。”“苟志于仁”,是熟仁的功夫,就是“无终食之间违仁”。

  此段话中见得孔子的“熟仁”精蕴,朱熹释得清晰。所引《里仁》那段话,朱子以为它可作两段看:“富与贵,贫与贱,方是就至粗处说。后面‘无终食之间违仁’与造次,颠沛于是,方说得来细密。然先不立得这个粗底根脚,则后面许多细密工夫更无安顿处。”这就是说,熟仁进行,须有个先后安排,立前段为粗,打根基;立后段为细,精到工夫,“须是先说个粗,后面方到细处。若不是就粗处用工,便要恁地细亮,也不得。须知节节有工夫,剥了一重又一重,去了一节又一节。”这是一种渐渐而习熟的工夫。再者,朱熹看出“无终食之间违仁”中的“间”字深义,熟仁,须从“间”字上看,这“间”字真意就在显示渐渐而习的熟仁功夫。朱熹挑明:“既把得定,然后存养之功自此渐渐加密。”于此朱子道出的是,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中的“著力”功夫,即是一种熟仁的“细密工夫”、“存养之功”,它是始终于己、深刻不息的。朱子的此番发微,尤是对这“间”字上的“著力”发挥,注入了一层熟仁之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特点理解。

  这一点,船山也释得清楚。船山体察出孔子“无恶”感悟之中潜藏着的熟仁辨识:“其无恶可必矣。由是而熟焉,则纯乎善而不见天下之有恶。”船山从善恶之别里训得“由是而熟”的“定力”根据:“夫子曰: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者,仁而已矣。仁者,此心之存焉者也。顾其或存或去之几,必审之于早;而一存不复去之效,必待之于熟。审之早者,为取为舍之分也;待之熟者,为存为养之功也。取舍之分,因于欲恶之情,则求仁之大辨,于此有定力焉。”“求仁之大辨”,此番“定力”功夫锁定在“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论处于何种颠沛流离的困境和艰险,是君子总是须夷片刻不丢失仁。这就是一种“定力”,是走向“渐至于熟”的仁熟境地。“用力”也无非于此。船山肯定:“用力者勉之于一日,而后相因以渐至于熟”。所谓“渐至于熟”,也属于衡量君子存养功夫的内涵:“君子之必如是也,然后存之养之,密而无间,以熟其仁,则性焉安焉于天理之中,欲恶之几,必无妄动,取舍之辨,不得迟回,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乃于斯焉成矣。”船山挑明的“定力”、“用力”、“识几”、“存养”、“细密”的熟仁之功夫,表明在其中仁是一以贯之的存在着。

  然试问孔子这般“熟仁”功夫又何以能显现、何以会实现其仁?由朱熹、船山挑明的熟仁之功夫(“定力”、“用力”、“细密”、“存养”),可以在孔子那里得到某种渊源性解答。《论语》中有一段话业已勾勒出一种积极导向。

  第二句。《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段话虽为孔子弟子子夏所说,但也体现其老师的熟仁思想。可以说,这段话是对孔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发掘。按子夏所言,彻始彻终的“仁在其中”,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习熟锻炼。譬如,一种“好学”的习熟工夫,贯穿于熟仁之中,“好学者日新而不失”,这是对“仁”的“日新而不失”的习熟锻炼。子夏做过一种说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对此,船山领悟到其中蕴涵的熟仁之习:“其能月无忘也,非便习之已熟也,乃必能之志不懈于经月,不自谓已能而见无余味也。非好学而如是乎?”熟仁而好学,恰是一种习仁而至熟的实践锻炼。这点亦如朱熹点明相致。朱子学生杨至之问朱子:“明道谓:‘学者须当思而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底道理’。莫便是先生所谓‘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之意?”朱熹回答:“然。于是四者(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见得个仁底道理也。”在这里,朱熹道出的孔子“熟仁”观的精蕴所在就是:深入于这学、志、问、思之中的,应“见得个仁底道理”,使心中“所存自熟”,所熟在见于仁、习于仁,彻头彻尾,自始至终。

  那么,在孔子那里,这“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何以能“见得个仁底道理”呢?此番熟仁之习,也取向于孔子下面一段亲身经历的名言。

  第三句。《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亲历熟仁有道,他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思,至七十岁,才有“不逾矩”之熟来,这里借朱熹的解释看得此理:“三十而立之时,便是个铺模定了,不惑时便是见得理明也。知天命时,又知得理之所自出。耳顺时,见得理熟。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又是烂熟也。”孔子的“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其内核是贯于“仁”的,整个进程就是习仁之熟的渐化。船山似乎接住了朱子在此的习熟解释,刻意挑明孔子自六十能“见得理熟”、七十能“烂熟”的心之根据:“至于六十……因反而循之,熟而尝之,至于七十,则理之在万物者,吾可以任吾心而任之矣。”这是心之而熟,又是贯穿于十五志于学至七十不逾矩,并且船山着意于成熟品性的锻炼,“志于学”,既是人心的磨练,又是始终的成仁成性(德性)的熟仁过程。于此船山挑明:“十五之所志,早有一从心之矩在吾规量之中,此吾之始之也,有若是者。三十以后之所进,不舍所志之学,而不敢期从心之获,以渐成之,吾之中之也,有若是者。七十之从心不逾,尽协乎吾志之所求,博通于所学之大,知与行自信诸心,天与物不在乎外,吾之终有若是者。则诚(仁)哉,性之不可恃,而学乃以尽其性也。吾之学如是,凡与我共学者,其亦尚如是乎!”在船山看来,人心尽性成熟,有个“志于学”于其中,如孔子自三十至七十,始终不丢失于“志于学”,因为在“志于学”的开始中,已内在积淀对于仁的往后追求的向度,更进一步看,成性成仁而成熟,是蕴涵在“志于学”的努力里;或者换种角度说,应当挖掘孔子“志于学”中开辟出的往后发展的熟仁一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