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熟在“集义所生”

  孟子是如何证明“集义所生”?孟子从“善养浩然之气”说开。《公孙丑上》有一段话专论“浩然之气”,说得很精彩:“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从也。”孟子的仁义,是内在连接的一体。所以孟子坚决反对告子割裂仁义的“仁内义外”说,熟仁就是熟仁义,仁的内在性自然生成道义的外在性,仁是体、义是用,决不分离为二物。所以在孟子的“养其刚大”里,赋予了“熟仁”在“集义所生”中的实质性规定,即熟仁,既是内的又是外的、既是体的又是用的、既是知的又是行的。在此过程里实现了成熟。

  “熟仁”,来自于“集义所生”;而“生”,是“生”在“养其刚大”;而“善养浩然之气”,就是指养好“至大至刚”之气,期间透露出孟子对于熟仁活动的主体性环节设计,即“不动心”境地。

  所谓“不动心”,船山释谓:“无恐惧疑惑也。”为什么会没有“恐惧疑惑”?是因“配义与道”内在于己的性质,“配义与道”,是“不动心”的根据,是养气之实质,也是熟仁之内容。做到“配义与道”,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内容进行“熟仁”的主体历练。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内在于己的。孟子指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由此就规定了:“养吾浩然之气”,决非是空洞的抽象;使仁成熟起来,决非是捉摸不定的游戏,它是每个人可以成熟把握自身的实在理由。亦如朱熹道个明白透彻:“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那么,“不动心”究竟如何彰显出内外一致的熟仁?“不动心”,孟子有,告子也有。告子的“不动心”,在孟子看来,是由于“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是分离仁和义,仁内义外,道义分离,为获得仁,依赖外在的义,并且先从心外去求得义,再转向内,这是“义袭而取”,属于侥幸所得,最终就会产生“不安”和“恐惧”。所以在告子那里,是永远不可能获得仁的,更无从谈起熟仁的问题了。而孟子的“不动心”,是仁义具于心内,熟仁是在心内的活动。孟子用了“志气”关系表明熟仁是离不开这个“心”。熟仁乃“集义而生”,“集义”乃“志气”的辩证运动,而“志气”乃为心之用,即心为体、志气为用。有人问孟子:“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有何区别?孟子说:“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心上无得而不去求气,可以;但是不去求心,就不可以了。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来自于志气的辩证运动,这种作用的性质恰恰是由“心”上开始的,船山释其谓“体之用”:“志者心之用”,而“气为之(心)用”。可见,孟子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恰恰在这里有了根本的区别,孟子的“不动心”是沟通与进入熟仁的内在环节,而告子的“不动心”,结果只会是“生”不会“熟”的。

  所以,从“集义所生”到“不动心”,就是这样的“熟仁”追求:志与气、仁与义、义与道,互相统一,就是至诚;志气互动、配义与道,是集义而生,是至诚的最高境界,是熟仁的特定状态;这是继善成性的结果,也是浩然之气的善养,更是尽心知性而知天的实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