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儒家熟仁思想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得益于孔孟的熟仁观念。在承传的意义里,孟子还是接住了孔子的熟仁话语。如程子感慨:“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对于孔子,孟子是心领神会的。其实,有关孟子所有的熟仁之道,都蕴涵了“学”的锻炼与努力。在孟子那里,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是说人不要学,而是强调人先天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内容,熟仁要靠人的自我努力,“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是“渐渐浸灌到纯熟处,其间义理却自然出。”孟子把这样的学习锻炼,概之为心上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肯定:“仁,人心也。”求仁和熟仁,就在收拾人心中的努力。孟子引孔子“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也归在“惟心之谓与”的熟仁历练,如朱熹所说:“操则存,舍则亡,只是人能持此心则心在,若舍之便如去失了。求放心,不是别有一物在外,旋去收拾回来。只是此心频要省察,才觉不在,便收之尔。”“人心‘操则存,舍则亡’,须是常存得,‘造次颠沛必于是’,不可有一息间断。”所谓“持此心”、“求放心”、“旋去收拾”、“此心频要省察”、“常存得”、“不可有一息间断”,无非在诠释出孔孟相致的熟仁观念,即一种特有的“学问之道”,对此朱熹概之深遂:“从那里捉起!惟是平时常操得存,自然熟了。”

  孟子熟仁之于学的工夫,是很有特色的。一者有得于孔子,如孔子称其“十有五而志于学”,孟子扩其为“士何事?孟子曰:尚志。”使“志于学”到“尚志”,成为“士”阶层的普遍原则;如孟子称“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中道”由习熟而来,学不到“中道”、做不到“中道”,就不会有孔子一般的熟仁之能力,这就叫“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从之”就是学习模仿、就是习习而熟。这里,孟子领悟到了孔子的“中道”,乃为“熟仁”之能力、习熟之结局。一者有所扩展,细细品味,有三类工夫值得称道:

  1、“规矩”说。学什么?熟仁,就是学到规矩的形成。孟子紧接着“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后,随即道出一段学以规矩的话,或许其中也蕴涵了某种内在联系。《孟子告子上》说:“孟子曰:羿之经人射,必志于毂;学者亦必志于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在孟子看来,大凡做人做事,必有规矩,然后能成。学到规矩,就是一种熟,是习熟的锻炼。羿,古代熟于射箭的英雄。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拉满弓,这才能学到射箭之熟,这是射箭的规矩,学习的人,一定要按拉满弓进入规矩,才有娴熟射箭。娴熟有名的工匠,就是按规矩做工而有熟的,他也是遵循规矩去教导人,学徒也要按规矩向工匠学习,学到的就是师傅做事的规矩。掌握了规矩、遵循规矩,做事就会渐渐有熟;做人就会渐渐向圣人靠拢。孟子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规矩是方圆之极,圣人是人伦之极,“盖规矩便尽得方圆,圣人便尽得人伦”朱熹讲的二个“便尽得”,就是一种“熟”的工夫,是做人做事的成熟和成圣。孟子把“规矩”与“圣人”相提并论,或许也有此中情怀的考量。

  2、“自得”说。学问求到熟,就是属于自得了。孟子感慨:“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有熟的状态,朱熹释得如是:“是事事皆要得合道理。‘取之左右逢其原’,到得熟了,自然日用之间只见许多道理在眼前。”“自得”,是“深造以道”的结果,也是从不熟到熟过来的;而人一旦达到“自得”境地,眼前的事,都有熟之“解得”,包括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内心安稳、从容中道,只在一个熟、只在一个熟与不熟之间。朱熹以孟子此段话教诲其下门人,要他们牢记“熟仁”道理:“天下无不可说底道理。如为人谋而忠,朋友交而信,传而习,亦都是眼前底事,皆可说。只有一个熟处说不得。除了熟之外,无不可说者。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然终不成住了,也须从这里更著力始得。到那熟处,顿放这边也是,顿放那边也是,七颠八倒无不是,所谓‘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原’。譬如梨柿,生时酸涩吃不得,到熟后,自是一般甘美。相去大远,只在熟与不熟之间。”朱熹说,天下的道理都可讲,惟独熟的道理最难讲、最难学到。不熟时,做人不安稳、做事不塌实、做官不到位、朋友也交不好,就是一个不和睦不和谐不自得。只有到了熟时,自有成熟之得、之美的境地。得与不得、美与不美,也就在熟与不熟之间。

  3、“德慧”说。出自于《孟子尽心上》的“人之有德慧术知者”一句,朱熹释谓:“德慧纯粹,术知聪明。须有朴实工夫,方磨得出。”孟子所讲的熟仁之道,归结起来,就是“朴实工夫”,凭借这样的工夫,就能“方磨得出”,就能做得到“若要熟,须从这里过”。这是德性的智慧,也是知行意义中的意志考验。朱熹深刻道明此中之理:“问:‘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人必须从贫困艰苦中做来,方坚牢。曰:若不从这里过,也不识所以坚牢者,正缘不曾亲历了,不识。似一条路,须每日从上面往来,行得熟了,方认得许多险阻去处。若素不曾行,忽然一旦撞行将去,少间定堕坑落堑去也!”服从“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人将亲历的一切“贫困艰苦”,都会在“熟仁”的进程里有了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做不到这些,人就会随时随地的退步、颠倒、堕落。如此的“德慧术”,作为熟之工夫,也是体现了“自得”精蕴,它是贯穿和渗透在人生方方面面的熟之中。朱熹感悟特深:“做文章合当如此,亦只是熟,便如此。恰如自家们讲究义理到熟处,悟得为人父,确然是止于慈;为人子,确然是止于孝。老苏文毫杰,只是熟。”“只是熟”,就是德性的智慧,就是“德慧”之术的娴熟运作。

  孟子在孔子“熟仁”观的基础上,概括了“熟仁”之命题,不仅是理论贡献,大大推进了中国人的“熟”文化,更重要的是,孟子把“熟仁”从生存论向度扩展为一种普遍化语境,使“熟仁”向方法论意义转化:一切皆由“熟”来。“熟仁”、“熟”,不仅是成人之道,而且是成事之道,后儒的阐发大都有如此定位,从朱熹对“熟”的阐发里已经十分明显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