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地位:政治道德与历史跨越;造孟运动,“熟仁”到了宋明理学

  孟子的历史地位,有二个方向性指归,一个是政治地位,即他的政治道德理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始终存在着承上启下的开拔;一个是学术地位,即他的学术思想,在儒学中获得了“亚圣”的桂冠。这二个地位本身具有统一性,而这二个方向性指归,都或多或少地与“熟仁”发生内在连接。即“熟仁”思想随着“孟学”的历史演进而得到了深化。

  孟子的政治道德理想,成就了他在中国政治历史进程里的标志。说其有承上启下的开拔,意味着他的政治道德理念始终有着薪火相传。这一点可以充分的从历代官箴里看得清楚。文化传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都没有存在“淹没”孟子思想的传播,尽管封建统治阶级并不真正愿意接受孟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实践。

  在宋代以前,《孟子》还列在子部。地位不能与孔子相匹配,还不如颜渊。直到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将《孟子》列为经部,与《论语》并举。《孟子》学术地位的提升,展开了一场起自于韩愈“道统”的“造孟运动”。这场“造孟运动”有二个精神实质:

  第一,继承和扩大儒家强大的政治道德影响力,这就是儒家贯之以的“道”。孟子“以道鸣”,乃述唐尧、虞舜、三代之仁德,宋代最早提出儒家圣人之道传承的古文家柳开,在《答臧丙第一书》中指出:“道有次序,故孟轲氏出而佐之,辞而辟之,圣人之道复存焉。”这一基本理念,在孙复、石介、王安石、二程、朱熹、阳明、张载、船山等哲学家里,有比较相致的共同立场。当然,也必须指出,与孟子兴起的同时,也存在一股疑孟、非孟、反孟的思潮。除了荀子的《非十二子》、王充的《论衡刺孟》,其余都是宋以后的作品,如司马光的《疑孟》、苏轼的《论语说》、李觏的《常语》、陈次公的《述常语》、刘敞的《明舜》、张俞的《论韩愈称孟子功不在禹下》等,但是,它没有改变尊孟形势,直至南宋余允文的《尊孟辨》,对这一疑孟、非孟、反孟的质疑和批判作了总检讨。更重要的是,疑孟、非孟和反孟,但并没有怀疑、反对儒家的“道统”存在,就如反理学先驱吕坤所言:“宁为道统家奴婢,不为旁流家宗子。”

  第二,一个历史跨越的“造孟运动”,就是提高儒学的“战斗力”,因为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造孟运动”,一是为了抵抗来自异端邪道,如佛老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一是坚持和传播儒家思想,坚持道义论。孔、孟开启的“熟仁”观念,是指归在“道”上的“熟”。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统。所以,自孔、孟以来的“熟仁”观念,也在这一“造孟运动”中成为了“主题”,来蕴涵儒家精心培育和滋润的成人之道和为政之德。在二程、在朱熹、在王阳明、在张载、在王船山、在吕坤、在栗谷、在曾国藩,似乎在实现着这样的孟学振兴:促使儒学发展的重大转折,外王事功与内圣修养的相互协调,克服儒家“经世致用”在理论上的局限性(从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失败已经隐约发现儒家经世致用理论的缺陷,虽然这一失败没有影响孟子的地位升格)。“熟仁”,就提上了应有地位。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观念的承继与创意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