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熟仁”的人生考量

  朱熹善于将孔孟以来的“熟仁”从方法论上提炼,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发展。朱熹“熟仁”的方方面面,在方法论上的提炼,能结合一般的生活实际,深入“熟仁”的人生考量,集中在做人做事的洞察上,朱熹深刻指出:“天下无不可说底道理。如为人谋而忠,朋友交而信,传而习,亦都是眼前底事,皆可说。只有一个熟处说不得。除了熟之外,无不可说者。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然终不成住了,也须从这里更著力始得。到那熟处,顿放这边也是,顿放那边也是,七颠八倒无不是,所谓‘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原’。譬如梨柿,生时酸涩吃不得,到熟后,自是一般甘美。相去大远,只在熟与不熟之间。”朱熹说,天下的道理都可讲,惟独熟的道理最难讲、最难学到。不熟时,做人不安稳、做事不塌实、做官不到位、朋友也交不好,就是一个不和睦不和谐不自得。“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只有到了熟时,自有成熟之得、之美的境地。得与不得、美与不美,也就在熟与不熟之间。朱熹扩展了“熟与不熟之间”的人生考量,对此可以总结出朱熹以下“熟仁”之深邃:心精的考验和须从艰苦中走来。

  1、“心精便熟”。儒家强调“义精仁熟”,朱熹认为,“义精仁熟”在“心精”之中,而“心精”是从读书研究“义理”之熟中获得,所以朱熹发现“义精仁熟”是这样的“心精”结局:“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便会熟。”如何“心精”?“心精”即谓“心融”,有“心融”就有见得道理和力行道理之熟。朱熹十分同情这个感慨:“心融,恐是功深力到处,见得道理熟了,故言入于心,随即融化,更无渣滓。故其发见于日用之间,从容和顺,所以能发明圣人之道,非生将道理体贴力行之也。”“心精”,才有熟,是把道理化为心身的营养,滋润体肤,融化行为,这就是“心融”。朱熹对“融”字感慨颇深:“这个‘融’字最好,如消融相似。融,如雪在阳中。若不融,一句在肚里,如何发得出来。如人吃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须是融化,渣滓便下去,精英便充于体肤,故能肥润。如孔子告曾子‘一贯’之语,他人闻之,只是个‘一贯’,曾子闻之,便能融化,故发‘忠恕而已’出来。”这个“一贯”的道理,乃是熟仁离不开这种“心精”之于“心融”的“一贯”,即对“义理”的一贯“玩味”。朱熹用了耕田形象比喻:“譬如耕田,须是下了种子,便去耘锄灌溉,然后到那熟处。而今只想象那熟处,却不曾下得种子,如何会熟?然‘一以贯之’,是圣人论到极处了。”“论到极处了”,就是对“义理”熟透了,如下种耕田,一以贯之的“耘锄灌溉”。“到得熟了,自然贯通。”朱熹对“贯”字确实以“熟”字解:“贯‘字训熟,如’习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这些解释,与朱熹强调“格物致知”有内在联系。

  关于“心精便熟”,朱熹有辩证法理解。心精有熟,有熟就会更精,精与熟,相反相成,相互促进。这里的证明,朱熹从读书上梳得有厘。朱子一再申辨:“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心熟后,自然有见理处。熟则心精微。”“心精”乃熟理,这是读书“工夫”所致,“工夫熟时,义理自然通贯,不用问人。”朱熹也悟得由熟到做人做事之精:“这处便是悟。做文章合当如此,亦只是熟,便如此。恰如自家们讲究义理到熟处,悟得为人父,确然是止于慈;为人子,确然是止于孝。老苏文豪杰,只是熟。”这就是“精义熟仁”了。不精不熟,便无所多得,“若研穷不熟,得些义理,以为是亦得,以为亦得,以为非亦得。须是见得‘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方可。”读书求精,精来自于熟;读书要熟,有熟就会精,只是熟到心精处,就是见得理了。朱熹不断谈此中之理:“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只缘一个不熟,少间无一件事理会得精。”“待穷来穷去,熟后自解到那分数足处。虽然未能从容,只是熟后便自会,只是熟,只是熟。”连用二个“熟”,可想朱熹一番良苦用心。虽为学之道,但也是精熟并用:“于今为学之道,更无他法,但能熟读精思,久久自有见处。”“自有见处”,就是获得仁义、就是见得道理,这就是用心去浸熟、去精熟,达到“精义熟仁”之境地,朱熹引张载“心浸熟”悟得“熟仁”此理:“只常将上来思量(指进教之意,然仁道至大,而道夫所见,只以存心为要,恐于此当更有恢广功夫”自能有见。横渠云:‘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浸熟,有一日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耳。’“醒耳”恐怕就是精义熟仁的进程了。

  2、“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这句话出自程明道读《孟子》得到的感悟。明道在《遗书》中说:“自‘舜发于畎亩之中’,至‘孙叔敖举于海’,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朱熹感慨:“明道曰:自”舜发于畎亩之中“云云,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只是要事事经历过。”有人向朱熹请教:“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人须从贫困艰苦中做来,方坚定。”朱熹回答:“若不从这里过,也不识所以坚定中,正缘不曾亲历了,不识。似一条路,须每日从上面往来,行得熟了,方认地许多险阻去处。若素不曾行,忽然一旦撞行将去,少间定堕坑落堑去也!”朱熹对孟子这段话,悟出明道“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究竟意味的是什么?

  我们在二程的熟仁思想里已经分析了这段经典。此段话孟子挑明的正是对“熟仁”之辨的一种德性锻炼意义中的特定理解和规定,与熟分不开,表现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一类“动心忍性”的意志和德性的锻炼,实质上就是一种熟仁的锻炼,孟子概之于“恒”,“困于心,衡于虑”而后有振兴之举,恒之于德性考验和意志锻炼,个人来讲可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来讲可以无敌于天下。这是“熟仁”的永恒价值。

  朱熹对此段话的理解,也集中于孟子精髓、二程发挥,朱熹认定:在“从贫困艰苦中做来”的习熟坚定,这是一种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德性的考验。“熟仁”,朱熹认为,这是靠不断的“习之而熟”得来:“习之而熟,能无悦乎?”“习熟”,是人难得的德性和德行。这里,朱熹对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从“熟仁”上有了拓宽。孔子讲“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熟仁功夫,朱熹嵌入“笃行”,讲“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皆学效之事也。”这个“学效”就是习熟,“如学字一般,从小儿便自晓得,后来只习教熟。”“习是行未熟,须在此习行之也。”“熟仁”,对于德性考验和意志锻炼究竟有何功用?朱熹认定,学到的就是这个“习熟”:“见得渐渐分晓,行得渐渐熟,便说。”“学只是要一个习,习到熟后,自然喜悦不能自己。今人学所以便住了,只是不曾习熟,不见得好。”“所以便住了”,就是在“习熟”上,努力不够,恒心不足,用力不久,用力久后就自然会有熟。无怪乎,弟子一言概之朱熹解“学而时习之”:“皆说习熟之意,先生然之。”

  当然,熟仁靠人之“习熟”不断,熟仁的过程就是习熟的过程,这也很艰难,它要靠人心的把捉,即对义理的获得、把持和护养。说到底就是一个“习熟”有“久”的问题,朱熹说到点上:“心是把捉人底,人如何去把捉得他!只是以义理养之,久而自熟。”这里也为“心精便熟”作了“旁通”。熟仁,须从习熟过。朱熹把这样的用心艰难经历,从层次上给出了持之以恒的步骤和环节,说明“习熟”,有规则有章法,一步一步向前,朱熹以“耕耘”、“种树”形象喻之:“譬如耕田,须是下了种子,便去耘锄灌溉,然后到那熟处。”如收谷:“如谷九分熟,一分未熟,若割断,亦死了。到十分熟,方割这生意又藏在里面。”意思是说,“如何会到成实?如谷有两分未熟,只成七八分谷,仁义礼智都只是个生意。”熟仁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反复过程,从生到熟,熟后又有生,生而又有熟,其中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和磨练,生而熟、习而熟,循环反复,无穷发展,成人成事,概莫如此。

  这样的比喻朱熹很感兴趣,用得颇多,读来对熟仁之感悟也颇贴切:“梅蕊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贞”是最好的结果。这是用了《周易》中的“元亨利贞”,形象比喻一步步的成熟,成熟是最完美和最充实的,“如一粒之谷,外面有个壳以裹之。方其发一萌芽之始,是物之元也;及其抽枝长叶,只是物之亨;到得生实欲熟未熟之际,此便是利;及其既实而坚,此便是贞矣。”达到“成熟为贞”,是要付出极大辛勤劳作:“如一粒菜子,中间含许多生意,亦须是培壅浇灌,方得成(熟)。”“今人之于物,苟施种植之功,至于日至之时,则自然成熟。”这是对孟子“集义”工夫的发挥:“若是集义,便过用些力亦不妨,却如何不著力得?苗固不可偃,若灌溉耘治,岂可不尽力?”只能努力所得。又:“譬如甄蒸饭,气从下面滚到上面,又滚下,只管在里面滚,便蒸得熟。”“只管在里面滚”,就是“从艰苦中做来”的用力历练,一个“滚”字,蕴意深刻,“如车子一般,初间著力推得行了,后来只是滚将去。”“滚将去”,就是熟来熟去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